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成立於2002年,其前身是創建於1975年的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學院下設海洋地質系和地球物理系,現有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3個本科專業,擁有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學生研製的鰩式觀光潛艇精品課程海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地學繪圖技術的計算機最佳化教學。

學院簡介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成立於2002年,其前身是創建於1975年的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1982年恢復學位制後,首批獲得海洋地質碩士學位授予權,1983年成為當時國內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質學博士點。1991年批准設立海洋科學博士後流動站。1992、1993年先後獲準設立套用地球物理碩士點和固體地球物理學博士點,2004-2006年獲得礦產普查與勘探、構造地質學與第四紀地質學碩士點。學院下設海洋地質系和地球物理系,現有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3個本科專業,擁有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學院海洋地質學科得到國家“九五”和“十五”“211”工程支持和教育部“教育振興行動計畫(985)”支持,2000年被評為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2002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6年建成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師資力量

本院擁有以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教授和馬在田教授為帶頭人的優秀學科梯隊,現有“同濟特聘”教授多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各部委跨世紀與新世紀人才計畫入選者多人;學院現有教授33名,其中博士生導師31名,副教授13名。

下屬機構

學院有以下機構:海洋地質系、地球物理系、學院辦公室、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掛靠)、同濟大學花粉套用研究中心、同濟大學油氣資源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寶石檢測中心、同濟大學寶石學教育中心等。

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以海洋及相鄰陸區的環境演變與海底資源為總目標,以與國際接軌的深海基礎研究為特色,圍繞大洋鑽探等大型國際研究計畫,突出“地球系統科學”的思想,實現海洋與陸地相結合,古代與現代相結合,依靠國內外的廣泛合作和學科的交叉滲透,採用高解析度的測試和數值處理手段,探索和發展海洋地質研究中的新思路、新途徑和新方法。

深海館深海館
實驗室以古海洋學與古環境、大陸邊緣演化與海洋沉積學、海底資源、深海生物地球化學和海底過程與觀測等為主要研究方向,擁有包括穩定同位素比質譜儀等大型儀器設備,承擔國家973863計畫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一系列大型科研課題,發表大量具有國際水準的學術論文,逐漸成為以面向深海和海陸結合為特色、與國際深海研究前沿接軌的培養高層次人才和進行IODP等深海基礎研究的國家級基地以及我國深海科學教育的基地。

教學科研

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學術方向以海洋及相鄰陸區的環境和資源為總目標,堅持和發展海洋與陸地,古代與現代,地質與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觀測、實驗和模擬相結合的特色,探索和發展海洋及相鄰陸區資源、環境定量研究中的新思路、新途徑和新方法,使本學科成為以海陸結合為特色、與國際海洋地質學科前沿接軌的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基地,成為中國海及西大平洋邊緣海古環境及綜合地球物理研究的中心之一。

學術活動學術活動
學院的科研工作主要依託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擁有大型儀器十餘套,包括XRF岩心掃瞄器器、穩定同位素比質譜儀、環境掃描電鏡、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地球物理數據處理系統等。
學院院目前承擔國家“973”、“863”、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重要科研項目。1999年以汪品先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南海大洋鑽探計畫的成功實施,使同濟大學的深海研究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學生研製的鰩式觀光潛艇學生研製的鰩式觀光潛艇
精品課程

海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地學繪圖技術的計算機最佳化教學。

研究方向

孢粉、藻類學;綜合地球物理;海洋沉積;大陸邊緣構造與盆地分析;地震波的傳播與成像;沉積與古環境;微體化石與古環境;古海洋學;地球系統演化。

學院領導

院行政

院長:許惠平(教授)
副院長:楊守業(教授)、於鵬(教授)

院黨總支

書記:劉傳聯(教授)
副書記:林梅

實驗室

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翦知湣(教授)

地理位置

位於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新海洋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