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7年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93年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
1995年9月-1996年7月在德國基爾大學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合作,
1996年起任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副研究員。
1999年9月-2001年8月獲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獎學金赴德國基爾大學地球科學系做博士後研究。
1999年6月起任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教授,
2000年1月起受聘為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學科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現任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際綜合大洋鑽探計畫(IODP)的科學指導和評估委員會SSEP委員、國際海洋古全球變化IMAGES的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學會海洋地質分會和中國地質學會海洋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微體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以及教育部科技委學部委員、《科學通報》、《海洋學報》、《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編委等學術職務。
學術研究
主要從事古海洋學與海洋微體古生物學方面的教學與科研。主講“古海洋學與古湖泊學”、“海洋地質學”、“有孔蟲”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近年來,負責主持了十餘項國家和部委的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的二級課題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曾多次參加國際古海洋學航次考察,如1994年中德合作“太陽號”95航次的南海考察,1997年國際海洋全球變化研究(IMAGES)第三航次的西太平洋和南海考察,特別是1999年春作為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登上大洋鑽探考察船,參加了中國海的首次大洋鑽探第184航次。
通過集體的努力,他在南海、沖繩海槽和西太平洋的古海洋學與微體古生物學方面已取得一系列國際等級的創新成果。如發現了末次盛冰期西北太平洋深層水團急劇增強;揭示了全新世黑潮約1500年的變化周期;第一次從海洋角度探討了東亞冬、夏季風不同的驅動機制;首次取得中國海百餘萬年來連續的古氣候長序列,在東亞古季風的海洋標誌和演變特色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從而,將我國海區古海洋學研究向三維空間高解析度和長時間序列發展。
在國際“古海洋學”、“地球行星科學通信”、“第四紀研究”、“海洋地質學”、“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海洋微體古生物學”等學報,以及國內“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其中36篇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並被他人引用兩百餘次。曾多次應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大會報告,如2001年應邀在日本召開的第七屆國際古海洋學會議做大會報告,獲得學術界高度評價。為此,
所獲榮譽
1998年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畫和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
1999年獲“第四紀研究青年科學家”獎及“上海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00年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200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02年獲“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並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2002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3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上海市優秀留學回國人才”,並作為學術帶頭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
2004年入選人事部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並獲得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和第二屆“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