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渭南·大荔縣
申報人/申報單位:大荔縣文化館
基本簡介
同朝皮影戲包括了皮影雕刻、皮影表演和碗碗腔唱腔。皮影的製作工藝包括選料、制皮、雕鏤、彩繪、壓平、定綴、合成等工藝流程,其手工精細,線條流暢,文人雅土清秀文靜,武生將軍英武雄悍,服飾舞台圖案豐富多彩。表演時,設備簡單:“蓆子一卷,亮子一展,油燈一點,就開戲了”表演由五人完成,分別叫做“前聲”、“簽手”、“後槽”、“上 檔”、“下檔”。從唱念做打到吹拉彈唱,五人均有明確的分工。同朝皮影戲的唱腔為碗碗腔,其名稱來源,一說因其節奏以打擊小銅碗而得名;一說因領奏用的樂器月琴舊稱“阮鹹”,又名“阮兒腔”衍化而成為碗碗腔。由於受地區語言,民間音樂和劇種的影響,同朝皮影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的曲調較明快、高亢、細膩、華麗,唱詞典雅但通俗易懂,行當齊全,唱腔唱板豐富多彩。代表劇目有:《觀音堂》、《香蓮佩》、《蝴蝶媒》、《火焰駒》、《青素庵》、《萬富蓮》《金碗釵》、《唐王征西》、《桂花山》、《劈山救母》、《劉秀走南陽》等。
同朝皮影戲經過上百年的流傳,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時至今日,每逢廟會、婚喪嫁娶、賀壽、節日、喜慶之時,當地人多請皮影戲來助興,成為民眾不可缺少的一種娛樂形式,曾被譽為“宮廷音樂”、“陝西一絕”,是當之無愧的民間藝術瑰寶。
內容介紹
同朝皮影戲包括了皮影雕刻工藝、皮影操作技藝(挑簽)及碗碗腔唱腔藝術。
1、皮影製作技藝要經過:選料、制皮、雕鏤、彩繪、壓平、定綴、合成等程式。
2、皮影操作技藝(挑簽):一幕大戲從開頭到結束只有一位簽手進行操作。演出時簽手雙手掌簽,通過支掌皮影形體的竹棍來擬作人馬的各種動作,有時一人同時可操持三、五個影人的活動,文場身段動作恍如生人,武戲跌打廝殺馬上馬下極為生動。
3、碗碗腔唱腔藝術:碗碗腔屬板腔體系,雖屬小戲,但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各具特色,全部唱白由男性一人承擔(是抱月琴,說戲的)。唱腔的音樂細膩、幽雅、婉轉、纏綿,唱腔美妙動人。唱板有:慢板、東路、二八板、慢緊板、緊板(又稱流水與二六板)、飛板、滾板、閃板、揚句子、觀燈、過關、導板、序子等。彩腔有:三不齊、三道腔、花花腔、疊腔等,每種唱腔又有花音、苦音之分,慢板與緊板又有三不齊的唱法。除唱腔外,有它獨特的曲牌,板頭和鑼鼓譜種類繁多,開場板就有20多種,並且演出時有嚴格的分工。全部演出只用五人,其分工是:前手:擔任全戲的唱白,兼彈月琴,打邊鼓、堂鼓、手鑼。簽手:管全戲的人、馬、景物的布置與表演。上檔:演奏硬弦(二弦)兼鐃鈸、嗩吶、馬號(長號)、定月琴弦。下檔:拉板胡;兼嗩吶、馬號、擇人馬、幫簽手、添燈油。後槽:即後台,司梆子、碗碗、鉸子、大鑼、馬鑼兼吹馬號。此寥寥五人即可“燈下敷陳千古事,影中博舞鼓樂聲”了。
藝術特徵
1、製作技藝複雜,皮影製作要經過選料、制皮、雕鏤、彩繪、壓平、定綴、合成而完成。皮影雕刻刀法精細,線條明暢,設色艷麗,人體結構比例勻稱,布局巧妙。雕刻的人物形象,武士強悍,精神飽滿,旦角亭亭玉立,婀娜多姿,雕刻的舞台裝飾(如:金鑾殿、帥帳、書房、繡閣、真窗實門)富麗堂皇、氣勢宏大,花木怪石,奇特多姿,為民眾欣賞、收藏的佳品。
2、皮影操作技藝:一個好的簽手需要幾十年的經驗積累,達到一幕戲同時操縱4個人,是表演技藝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3、板腔體系:它與全國所有板腔體系戲曲的藝術結構形式相同。但由於受地區語言,民間音樂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比較明快、高亢、細膩、華麗,在諸路中最具有代表性。
4、角色行當,碗碗腔雖屬小戲,但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各具特色。
5、演唱特點:同朝皮影戲的音樂細膩、幽雅、婉轉、纏綿、唱腔美妙動人,小生、小旦、青衣真假聲結合使用,吐字多用真聲,拖腔多用假聲,並有其獨特的發聲與潤腔方法,老生、老旦、順生、丑角全用真聲,花臉用淨音(即喉音),而唱腔多用花音。並且唱白由男性一人承擔(是抱月琴,說戲的)。
6、演出分工明確,五人便可“燈下敷陳千古事,影中博舞:鼓樂聲”。
7、1956年原朝邑縣沙底業餘劇團將皮影戲碗碗腔傳統劇“王允獻連環”搬上大舞台。
歷史淵源
同朝皮影戲是陝西大荔、朝邑一帶早期流行的民間小戲劇種,腔調為“碗碗腔”演唱。產生的年代無文獻可考;相傳有二,一曰為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生下來時整天啼哭不止,於是少府用自己的身影止住了太子的啼哭,後秦始皇令雕刻師仿照人的樣子雕成各種形狀的牛皮人的窗前表演,以逗樂皇子。二曰相傳西漢文帝劉恆時,宮妃為引太子玩耍,把桐葉剪成人影,在燈光的照耀下映在窗戶上,嬉戲取樂。據晉代千寶的《搜神記》、宋高承的《事物記源》記載,當時均有影戲出現。又據《朝邑縣誌》、《沙苑志》、《重修華縣縣誌稿》載:“時腔即碗碗腔,來自同(今大荔)朝(朝邑)一帶”其名稱來源傳說有二,一說主要節奏樂器為小銅碗而得名,另一說因領奏樂器月琴舊稱“阮鹹”,故名“阮兒腔”。到明末以來逐步發展,公元1736年-1796年(清乾隆年間)各種唱板已基本齊備,並廣為流傳,成為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戲曲種類之一。
主要價值
同朝皮影戲與同州梆子為發源於古同州的兩種劇種。經過上百年的流傳,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及藝術價值。同朝皮影戲包括了工藝製作和演出技藝、唱腔藝術幾個部分。其中獨特的舞台美術,表演藝術和優美的音樂藝術曾被譽為“官庭音樂”民間流傳有這樣一句話:“華州的迷胡,合陽的線,同朝的燈影天下傳。”這就說明同朝皮影戲自古以來堪稱“陝西一絕”是當之無愧的民間藝術魂寶,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時至今日,每逢廟會、婚喪嫁娶、賀壽、節日、喜慶之時,當地人多請皮影戲來助興,成為民眾不可缺少的一種娛樂形式。
皮影戲搬上舞台後,被稱為“碗碗腔”,和傳統的皮影戲一同流傳至今。它的唱腔在搬上大舞台後,1961年曾進京匯報演出,受到了周恩來、陳毅、習仲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00年同朝皮影戲參加德國國際藝術節,在德國薩爾呂布肯市演出,受到了國際友人的一致好評,皮影作品被德國友人收藏,同時還有大量皮影工藝作品被省內外民閂藝術愛好者收藏。
相關物品
1、皮影的製作工藝主要是皮影雕刻(包括了各種動物、人物、山水、林木、桌椅、武器等)。
2、舞美(舞台裝飾)如:有牛皮刻成的匾對、宮燈、山林、樹木、桌椅道具外,還有火霧、煙火、油燈等。
3、影幕:又叫“亮子”。即舞台。
4、樂器主要有:月琴、硬弦、板胡等,堂鼓、邊鼓、小銅碗、鐃鈸、手鑼、大鑼、嗩吶、馬號、鉸子等。
5、代表劇目有:《金碗釵》、《香連佩》、《蝴蝶媒》、《火焰駒》、《青素庵》、《萬富蓮》等,現代戲有:《朝陽溝》《一家人》、《紅岩》、《劉胡蘭》等。傳說同朝一帶的抄本有461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