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育學理論

“合作教育學”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出現於蘇聯的一種重要的教育理論。它提倡教育過程中的師生合作,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個性的健康發展,主張取消分數而發展學生的認識積極性為目標等。由於合作教育學倡導教育的個性化,因而它極大地影響了蘇聯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發展。

背景及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人物:(蘇)阿莫納什維利
背景

合作教育學思想的產生既與當時西方以羅傑斯等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及教學理論的影響密不可分,也與蘇聯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相聯繫。當時的蘇聯教育思想僵化、教育理論停滯不前;教育管理缺乏民主,教育行政部門管得太多、統得太死。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往往只關心教學大綱,只注意傳授知識、技能與技巧,而忽視了對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的培養。師生關係較多的強調教師的權威和主導作用,而比較忽視教學過程中雙邊活動的學生一方。落後的教育觀念和機械的、缺少創造性的學校教育實踐,已經不能適應蘇聯社會政治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合作學習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合作教育學的理論要點

1、教師要以兒童的發展為目標。
2、使學習成為兒童生活的需要。
3、倡導以發展學生的認識積極性為目標的實質性評價
4、建立合作的師生關係。
5、主要的教學論原則。
(1)相信學生的原則。使每一名學生相信,他將獲得成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及尊重。
(2)師生合作的原則。師生處於平等的地位,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自由選擇感”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可能達到的能力出發,運用巧妙的教學藝術,使必需的學習任務變為學生內在的自覺要求。請求幫助、仔細傾聽、嘗試練習、有意反駁、學生找錯、作出答案。
綜括起來,合作教育學思想是極其豐富的,其實驗教學體系主要論述了以下幾個方面:
(1)相信兒童,以人道的態度對待兒童,在教學教育過程中確立教學民主,師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創造的和諧的師生關係和交往方式,排除師生交往中一切有損兒童自尊心和抑制兒童個性發展的因素。
(2)取消傳統教學中作為評價學生優劣唯一標準的分數,代之以發展學生的認識積極性為目標的實質性評價,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使他們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人。
(3)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使學生掌握牢固的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學要以兒童個性的整體、和諧發展為目標,教學要先於發展,創設最佳化的教學和教育條件,保證每一個兒童都能獲得應有的最優發展。
(4)在教學方法上,摒棄死記硬背、使學生厭倦的消極的教學方法,提倡能推動學習獨立鑽研、主動進取的積極地教學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