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雞飯

吃雞飯

吃雞飯,也有的地方叫吃雞米,是沔陽地區傳統的生育習俗。是新生兒出世後滿了七天舉行的慶賀儀式,謂之“吃雞飯”。

來源

說起這吃雞飯的習俗,必然要聯繫到吃祝米。老沔陽把送月子禮稱之為送“雞飯祝米”,實際上它是兩個相同而又有些不同的禮俗。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把這兩個禮俗合二為一,就成了今天的整“滿月酒”。

吃雞飯,也有的地方叫吃雞米,是沔陽地區傳統的生育習俗。是新生兒出世後滿了七天舉行的慶賀儀式,謂之“吃雞飯”。那時候,接生落後,有的新生兒的臍帶是用口咬斷,用剪刀剪斷的。孩子出世後七天之內易得產後感染,發高燒,地方叫“發臍風”死亡率極高,據說七天過後,就平安無事了。

細節

鄉下人家裡生一個孩子,是一件大喜事,送雞飯祝米是當地人們流行的傳統禮節,既然是禮節,就一定有許多的講究。

首先說報喜。報喜是女婿向岳父岳母家報告喜訊。舊時的報喜一般是在小孩“洗三”的當日(洗三是嬰兒出生後第三日,舉行的沐浴儀式)女婿帶八個紅蛋、二斤紅糖、兩瓶子酒和一隻雞到岳父母家,生男孩帶公雞,生女孩帶母雞。岳父母從女婿籃子裡雞,可以知道女兒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

養“放牛娃”岳父母當然是喜,“會養娃的先養女”,養“背實佬”岳父母也高興。畢竟他們的女兒在婆家開懷發育,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娘家哥哥嫂子們都會感到無比喜悅。女兒到了“月的”,岳父母立即把這一喜訊告訴娘屋的嫡親親友,如姐妹、大媽、嬸娘等,並確定去看“月母子”的日期,這日期也就是吃雞飯的日子。女婿報完喜回去時,岳母回一隻母雞,因為雞母燉湯好喝,營養價值高,對月母子恢復健康,多發媽(奶水)都有好處。還有雞蛋、紅糖、糯米之類的,叫女婿帶回家。

吃雞飯以女客為主,末成年的“兒子娃”只能是去挑、抬東西。男匠去了是會被人笑話的:像“清口”沒有喝過酒的。即使當作送東西去了,也不能進月母子房裡,更不能與月母子交談,到一邊去玩或睡覺。等到同女客們坐席喝過酒後,把空籮筐、扁擔清好了帶回,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

送雞飯這一天,做外婆或嘎大媽的要“流汗”(用錢),以送搖窩、窩絮、奶娃子穿的衣服,包括單的、棉的、鞋子、帽子、兜子、斗篷等,一缽子肉伏汁酒也是不可少的。外婆還要準備長命百歲的項圈,腳箍、手箍,紅包喜錢(也稱百歲錢)……其他親戚多以送鯽魚、豬肚子、腳箍(豬蹄)、雞和雞蛋、糯米、布料等。可謂一應俱全,格外豐富。講面子的人家則用抬盒,抬盒上面用紅紙貼封,寫上喜慶祝詞,還請吹鼓手,威之武之的。引得路上行人觀看,以示榮華。快到女婿家時,女婿家幫忙的人在門口放鞭炮迎接,並賞給抬的、挑的人紅包喜錢。

吃雞飯一般是喝一餐酒,客人到來後,每人一盅子糖水,女婿也要隨孩子改口稱呼客人了,如岳母娘要叫“嘎喇媽”、自己的姐姐叫“恩娘”、姨妹叫姨么爺等等。女客們看完月母子和小孩後,女婿家先安排客人“喝茶”(沔陽西片習俗)為正餐墊個底。所謂喝茶,就是吃荷包蛋。平常這裡也有對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打幾個荷包蛋墊底的習俗。荷包蛋,又稱糖心子,就是將雞蛋打在開水鍋里,不用鍋鏟去攪動,不久煮,蛋黃還是半生的,加上糖或伏汁酒,有的還放些炒米。荷包蛋多為三五個,吃起來香甜可口。這樣的喝茶,於客人、於主人都很簡便,又不失禮。

吃雞飯坐席不分親疏,只論年齡大小,大嘎媽坐上席,依次類推,席口上娘家人絕對是要安排坐東邊的一席口,恩娘、么爺坐二席口。今天過得是“嘎嘎”(娘家)的客。待所有的來客依次坐好後,先是吃紅蛋,其實席間這幾個紅蛋,當場是沒有人把它吃掉的,都是帶回家做了“接意”(禮物)。紅蛋是把雞蛋放在水中,用小火慢慢煮熟,染上紅靛即可。吃完紅蛋,才正式端菜開席喝酒、吃飯。席間女婿依次向岳母、嘎大媽及其他親友敬酒。最後是喝糖水才算喝酒結束。

客人告辭時,每位都要“打發”(也叫打破)。根據主人家的經濟狀況不同,打破的禮品也不一樣,一般情況下,像嘎喇媽這樣的老人,打破包頭(頭巾),其他的客人有圍巾、襪子等,男客是香菸,娃娃們則是“封同”。

祝米酒不送足月,只在滿月前請,則以趕人情(隨禮)為主。親戚朋友街坊都在這一天來送禮祝賀,鄰居同事都來幫忙,主人家張燈結彩,鞭炮震天,熱熱鬧鬧地迎接各位親友,大擺筵席,請大家喝喜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