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幼年聰慧
![三國志11的司馬攸](/img/7/d50/wZwpmL0AjMyUDM0IjN1MD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yY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司馬攸年幼時就十分聰明,成年後性格溫和,親近賢才亦樂於施予他人;而且愛讀經籍,能寫文章,尤其擅長寫作書信,因而成了當時的模範,才能和威望都超越哥哥司馬炎,祖父司馬懿很器重他。
因伯父司馬師無子,司馬攸就過繼給司馬師入作繼嗣。
嘉平二年(251年),太尉王凌圖謀叛變被告發,司馬懿領兵討伐,司馬攸也隨同出征,戰後獲封長樂亭侯。
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病逝,當時司馬攸年僅十歲,在葬禮上非常悲傷,感動左右的人,受到稱讚。之後襲封舞陽侯。司馬師逝世後,司馬攸在另外的宅第侍奉羊徽瑜,以孝順聞名。
輔佐朝政
後來司馬攸又歷任散騎常侍、步兵校尉,治軍有威嚴與恩惠。
鹹熙元年(264年),建立五等爵制度,司馬攸被改封為安昌縣侯,遷任為衛將軍。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逝世,司馬攸在居喪期間過度悲傷,超過了禮節的規定。數天水米未進,左右進食都不接受。王元姬親自前往勸慰,又常常強逼司馬攸吃喝。再加上他的司馬嵇喜進諫,無奈之下只得重新進食。
同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司馬攸受封為齊王。他在當時總統軍事,安撫國內外,很得人心。
當時司馬炎下令分封的諸王可以自選封國官員,司馬攸雖三度上書反對都不獲接納,但司馬攸日後封國內官員遺缺時都仍堅持要由朝廷任命,不自作安排。另外當時宗室的一切衣食開銷都是有皇室負責,但司馬攸則表稱靠封國的租賦已足以生活,多次表示不需要皇室的財政支援,但又不獲接納;而司馬攸雖然一直留在洛陽,並沒到封國,但封國的士卒官員都會以所收租賦來給予他們酬金,每有疾病和死葬司馬攸也會賜錢撫恤;而當有天災令農產失收時,司馬攸都會對封國內百姓加以振濟和賒貸,也會減輕租賦,讓他們在豐收之年補交所欠的,這都令封國人民對他十分信賴。
後遷任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雖任高位但仍然很謙虛和以誠信待人事。因司馬攸得人心,當時驃騎將軍按例應罷營兵,但手下數千人都不肯離去,司馬炎最終都準許他們繼續在司馬攸麾下。 每次朝會時,司馬攸都悉心陳說,認真進諫。
又轉任為鎮軍大將軍,加任侍中,代理太子少傅,數年後改任太子太傅。
鹹寧元年(275年),司馬攸與何曾、賈充、陳騫、荀勖、羊祜及已故的鄭沖、荀顗、石苞、裴秀、王沈、司馬孚等都刻名列於朝廟受祭祀。
鹹寧二年(276年),司馬攸接替賈充擔任司空,仍然兼領侍中、太子太傅之職。
在劉淵年輕時,司馬攸便對他的行為舉止感到警覺,因而對司馬炎說:“陛下如果不除掉劉淵,臣恐怕并州不能夠長久安寧了。”王渾說:“大晉正要以信義來安撫異族,為什麼要為了無形的懷疑,就要殺了人家入侍皇帝的兒子呢?為什麼恩惠的氣度就不能寬寵大量呢?”司馬炎贊同王渾的意見。
憤怨病卒
![司馬攸書法](/img/6/eeb/wZwpmLzgTO0AzM4QzM3MD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0M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司馬昭在病重時曾憂慮司馬攸之後的命運,於是在臨終前以西漢淮南厲王劉長和曹魏陳思王曹植與他們身為皇帝兄長的事勸司馬炎和司馬攸二人要和平共處;文明皇后王元姬曾經患病,病好後,司馬炎與司馬攸都舉酒祝壽,司馬攸想到王元姬之前的病情非常危急,因而感嘆流淚,司馬炎都感到慚愧。司馬攸在司馬炎生病時曾在旁侍候,常常都是哀戚憔悴的樣子,眾臣都因而稱讚他。等到王元姬臨終時,也流淚著對司馬炎說:“桃符的性情急躁,而你這作哥哥的又不慈愛。我的病如果好不了,我很擔心你容不下他,我因此囑咐你,你不要忘記我的話。”
但當司馬炎滅吳後身體健康惡化,而太子及各皇子都軟弱,朝中人人都希望由司馬攸繼位。但當時司馬攸極為厭惡司馬炎寵臣荀勖和馮紞等人阿諛奉承的行為,二人亦恐怕一旦司馬攸真的繼位,自己都會被貶謫,於是藉故以正太子名位為由要將齊王調回封國。
太康三年(282年),司馬炎下詔任命司馬攸為大司馬、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並回到齊國。司馬攸知道後很不高興,又知道要他回封國是荀勖等人的主意。因而憤恨發病,司馬攸於是要求留守生母文明皇后王元姬的陵墓,但不被允許。
司馬炎又派御醫為司馬攸看症,御醫們都稱司馬攸沒病,以致不久司馬攸病情惡化之下仍然被催促儘快起程。司馬攸唯有抱病辭行,雖然病重仍然整飾衣冠容貌,舉止如常,更令司馬炎以為他並沒患病,但不久司馬攸就吐血而死,享年三十六歲。
司馬炎知道親弟死訊後哭得十分傷心,但馮紞則說:“齊王名過其實,卻得到天下人民歸心,今天他病死是社稷之福,陛下不必這樣傷心!”司馬炎於是停止哭泣。司馬炎去治喪時,司馬攸之子司馬冏訴說是御醫們誣稱司馬攸沒病,司馬炎於是誅殺那些御醫。賜諡號為獻。其葬禮規格與安平獻王司馬孚同等。
人物評價
總評
司馬攸性格溫和,又以禮拘束自己,因此很少有過錯。向人借書看,一定要親自校刊其中錯漏,然後再還回去。再加上性情淳厚過人,有觸及到他避諱的,也只是流淚哭泣而已。即使是晉武帝司馬炎也對他感到敬畏的,每次與其同處一室,一定要先想好然後再說話。
歷代評價
張華:明德至親,莫如齊王攸。
王渾:攸至親盛德,侔於周公。
向雄:陛下子弟雖多,然有名望者少。齊王臥在京邑,所益實深,不可不思。
司馬炎:侍中、司空、齊王攸,明德清暢,忠允篤誠。
馮紞:齊王名過其實,而天下歸之。
王僧虔:晉齊王攸書,京洛以為楷法。
房玄齡:①齊王以兩獻之親,弘二南之化,道光雅俗,望重台衡,百辟具瞻,萬方屬意。既而地疑致逼,文雅見疵,紞勖陳蔓草之邪謀,武皇深翼子之滯愛。遂乃褫龍章於袞職,徙侯服於下藩,未及戒塗,終於憤恚,惜哉!若使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奉綴衣之命,膺負圖之託,光輔嗣君,允厘邦政,求諸冥兆,或廢興之有期,徵之人事,庶勝殘之可及,何八王之敢力爭,五胡之能競逐哉!《詩》雲“人之雲亡,邦國殄瘁”,攸實有之;“讒人罔極,交亂四國”,其荀馮之謂也。 ②文宣孫子,或賢或鄙。扶風遺愛,琅邪克己。澹諂凶魁,肜參釁始。乾雖靜退,性乖恆理。彼美齊獻,卓爾不群。自家刑國,緯武經文。木摧於秀,蘭燒以薰。
竇臮:偉哉齊王,手跡目晴。翰墨之外,任賢是優。重則突兀嵩、華,輕則參差鬥牛。
司馬光:攸性孝友,多材藝,清和平允,名聞過於炎。
陳普:咫尺含章路不通,桃符渾不記臨終。青州政似恆三代,何用依依紞勗。
王夫之:西晉之亡,亡於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攸而存,楊氏不得以擅國,賈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亂。故舉朝爭之,爭晉存亡之介也。……攸之不安於國,武帝初無猜忌之心,荀勗、馮紞閒之耳。……攸之賢,固足以托國,然豈果有周公之德哉?……苟有圖存晉室者,小不惜官爵,大不惜軀命,揚於王廷,揭勗、紞之奸,迸之裔夷,則不待交章訟攸,而攸固以安,抑不待措攸於磐石之安,而晉固以存。今乃舉尊卑疏戚之口合訟攸,而強帝持天下以任攸。荀勗固曰:“陛下試詔齊王之國,必舉朝以為不可。”墮其術中而猶競以爭,尚口乃窮,攸之困,晉社之危,諸臣致之矣。
蔡東藩:①齊王攸憂死而晉無賢王。 ②若夫梁王肜之挾怨陷人,自壞長城,誤處之罪尚小,誤晉之罪實大,晉室諸王,除琅琊扶風及齊王攸外,類多失德,此所以相與淪胥也。
個人作品
![司馬攸 《望近帖》](/img/0/98c/wZwpmL1ADM4EjMzgDO3MD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4g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司馬攸書法作品存《望近帖》(收錄於《淳化閣帖》)。
《全晉文》收錄有其作品:《下齊國相令》、《下教諸吏慎刑》、《藩王自選長史議》、《王昌前母服議》、《節省議》、《與山濤書》、《書》、《太子箴》。
軼事典故
東晉時人曾評論晉武帝司馬炎令司馬攸歸國與立惠帝司馬衷為太子這兩件事,哪一件事失誤最大。多數人都認為立惠帝一事失誤最大。桓溫說:“不是這樣的,讓兒子繼承父親的事業,讓弟弟治理國家,有什麼不行的!”
親屬成員
父母
父親:晉文帝司馬昭、晉景帝司馬師(過繼後)
母親:文明皇后王元姬、景獻皇后羊徽瑜(過繼後)
兄弟姐妹
•兄長
晉武帝司馬炎,司馬攸同母兄
•弟弟
城陽哀王司馬兆,司馬攸同母弟
遼東悼惠王司馬定國,司馬攸同母弟
廣漢殤王司馬廣德,司馬攸同母弟
樂安平王司馬鑒
燕王司馬機
司馬永祚,早亡
樂平王司馬延祚
•姐妹
京兆公主,司馬攸同母姐妹
妻子
賈褒,一名荃(賈充與原配李婉之女)
兒子
東萊王司馬蕤
廣漢沖王司馬贊
北海王司馬寔
齊武閔王司馬冏
史料記載
《晉書·卷三十八·列傳第八》
中國著名書法家(古代及近代)
秦·漢 | 李斯|趙高| 胡毋 | 敬程邈 | 史游 | 曹喜 | 杜度 | 崔瑗 | 崔實 | 張芝 張超 | 羅暉 | 趙襲 |張昶 |韋誕| 姜詡 |梁宣| 田彥 | 韋少季 | 蔡邕 陳遵 | 王次仲 | 師宜官 |梁鵠 |
三國 兩晉 南北朝 | 皇象 | 邯鄲淳 | 劉德升 | 鍾繇 | 鍾會 | 索靖 | 衛覬 | 衛瓘 |衛恆| 杜畿 杜恕 | 杜預 | 陳暢 | 司馬攸 | 羊忱 | 李式 | 李定 | 王廙 |衛夫人| 李廞 羊固 | 王導 | 王恬 | 王洽 | 王珉 |王羲之|王獻之|王玄之| 王徽之 王淳之 |王允之|王濛| 王修 | 王綏 | 王珣 | 郗愔 | 郗超 | 庾亮 | 庾翼 謝安 | 許靜民 | 張翼 | 謝敷 | 康昕 | 張弘 | 羊欣 |范曄| 王僧虔 | 王慈 蕭子云 |蕭衍| 陶弘景| 王長孺 |趙文淵| 鄭道昭 | 崔浩 |
隋·唐 五代十國 | 智永 | 虞世南 | 歐陽詢 |褚遂良|薛稷| 李世民 | 歐陽通 | 孫過庭 張旭 | 陸柬之 | 李邕 | 李隆基 | 李陽冰 | 賀知章 |李白|顏真卿 柳公權| 徐浩 | 裴休 |懷素| 高閒 | 楊凝式 | 李煜 | 徐鉉 |
宋·元 | 歐陽修|范仲淹| 李建中 |蔡襄|蘇軾|黃庭堅|蔡京|米芾| 薛紹彭 趙佶 | 趙構 | 岳飛 | 秦檜 | 陸游|范成大| 張孝祥 | 朱熹 | 張即之 | 姜夔 吳琚 |趙孟堅|方回|文天祥| 趙孟頫 | 鮮于樞 |
明·清 | 董其昌|文徵明| 李東陽 | 王鐸 | 詹景風 | 鄧石如 |吳讓之 |
民國 | 董作賓|吳昌碩|齊白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