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徽故居

簡介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今河南禹州)人,漢末名士,其故居在南漳水鏡莊。東漢後期,潁川乃“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司馬徽為避戰禍,輾轉客居荊州劉表治下的襄陽城。在荊州的十餘年,他交遊士林,教授弟子,成為與宋忠齊名的漢末大儒。南漳水鏡莊的有關記載最早見於乾隆《襄陽府志》。據該書卷四山川南漳“玉溪山”條記載,玉溪山“山峰高聳挺秀,山下有溪,水聲淙淙如玉佩。”“有石室曰白馬洞,為漢水鏡先生棲隱處。”

水鏡祠

抗日戰爭時,水鏡莊建築物大部分被破壞,僅剩殘祠。1954年,縣政府曾撥款維修。“文革”中,“水鏡祠”和司馬紀事碑被拆毀。1981年復修水鏡祠,1985年復修薦賢堂,再現清代水鏡莊風貌,並且成為襄陽境內遺留唯一紀念司馬徽的古代建築。如今的水鏡莊風景宜人,遊客如織,成為人們憑弔前賢、感受三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景點。

名士形象

《三國志》未給司馬徽單獨立傳,其事跡散見於該書和《襄陽耆舊記》、《世說新語》等。我們只能從這些史籍零星的史料中拼接出一個趨近完整的名士形象。
《襄陽耆舊記》“龐德公”條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司馬德操嘗詣(龐德)公,值公渡沔(漢水)祀先人墓。德操逕入堂上,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徐庶)向言:‘有客即來就我與龐公談論。’其妻子皆列拜於堂下。須臾,德公還,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這說明司馬徽與襄陽名士群相交甚為融洽。《世說新語·言語篇》注引《司馬徽別傳》記載的故事更是有趣:“時人有以人物問(司馬)徽者,初不辯其高下,每輒言佳。其婦諫曰:‘人質所疑,君宜辯論,而一皆言佳,豈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復佳。’其婉約遜遁如此。常有人認徽豬者,便推與之。後得其豬,叩頭來還,徽又厚辭謝之。”品評人物時,只言其好,不說其壞,這便是成語“好好先生”的來源。當別人把他家的豬誆走時,司馬徽也不據理力爭。這些故事折射出漢末動盪時期部分知識分子淡泊明志、曠達仁厚的生活態度和處事哲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