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庸

黃中庸

黃中庸(1030-1110),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繼司馬光任哲宗徽宗二朝宰相)。福建興化軍城西驛前街府西巷(即今閩莆田城西雷山巷110-111號其故居黃文正公宰相祠尚存)黃太常寺卿第。北宋景祐甲戌進士大理寺評事黃寵之子。黃中庸從小受到其父宋進士寶文閣大理寺評事黃寵的薰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祐四年(1052)中福建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第一,即會元;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歷官江西安福知縣、縣令,北宋治平四年(1067)後,司馬光溫國公薦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廣西北海通判,鏇任邵武知府,後召入朝為太常卿,入值總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禮賓司廟會,起草禮儀詔誥。與歐陽修、包拯、趙抃、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韓琦等齊名,天性渾厚,為人仁惠。溫國公司馬光薦其才,授浙江提刑。為官寬惠,能斷奇獄,所活甚眾,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溫公論薦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後蔡京惡之,貶為太常博士,辭之,名入元祐黨禁而致仕焉。

人物簡介

宋會元侍中樞密副使黃中庸像宋會元侍中樞密副使贈太師宰相黃中庸像

黃中庸(1030-1110),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宰相)。福建興化軍城西府西巷(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側)黃太常卿第。北宋景佑甲戌進士大理寺評事黃寵之子。黃中庸從小受到其父的薰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佑四年(1052)舉福建鄉試第一即解元,次年,赴京會試第一即會元,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此後,司馬光溫國公薦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廣西北海通判,鏇任邵武知府,治平二年(1065)協助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後入朝為太常卿,入值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禮賓司廟會,起草禮儀詔誥。後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宰相)。崇寧元年(1102)加“光祿大夫”(宋朝最高榮譽獎勵)。後蔡京惡之,貶為太常博士,辭之,名入元佑黨禁而致仕焉。蔡京敗,復起黃中庸為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未拜命卒,贈侍中,諡文正。

黃中庸夫婦像贈太師宰相黃中庸夫婦像
莆田瑞龍庵西側莆田瑞龍庵西側贈太師黃文正宰相故居
宋侍中兼樞密副使太師宰相黃中庸

歷史記載

黃中庸反對奢侈,生活儉僕。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動用國庫銀兩,大興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黃中庸上書進言說,目前國用空乏,眼前連軍晌也難以支付,橫徵暴斂的結果,連有錢人家也怨聲載道。並讚頌了先帝節儉愛民的舉措。黃中庸還對官多政冗的舊俗提出批評意見。並主張廣開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見還是頗得英宗讚賞,有的卻沒有被採納。 熙寧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為宰相,推行新法,黃中庸對新法增加農稅傷民之舉多有指責,那些對他有積怨的官吏便把他當成司馬光的同黨,於是被降為太常博士。直到御史中丞呂誨上疏宋神宗,為他鳴不平,這才讓他調任浙江提刑

瑞龍庵西側黃中庸瑞龍庵西側故宅位置古圖
瑞龍庵西側莆田瑞龍庵西側黃中庸祖譜圖

在邵武府任上,黃中庸與司馬光觀點一致,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喻興偕妻謀殺一婦人,黃中庸寬平待人能斷冤獄所活甚眾未按新法處置,王安石遂藉此為由,將他調出邵武府,降為太常博士,享受正七品,出任太常院丞。不久,調任北海知府。這時,青苗法正在施行,黃中庸痛心地說:“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處,實不忍心看到無罪之人觸及刑律。”紹聖初年(1094年),入為尚寶卿。二年,進侍中。四年,拜中書舍人(內閣中書)。他支持哲宗司馬光推行親民扶民助農政策,但反對蔡京以挖掘司馬光墓、廢宣仁太后來打擊元佑派的過激做法。黃中庸堅決支持加強邊防、收復失地的政策,推薦精兵良將為主力邊帥,果大敗夏兵於平夏城。

黃中庸家族譜圖黃中庸家族譜圖

生平

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黃中庸進侍中。司馬光的“扶民助耕”戰略正進入收穫階段,鄯、廓州撫定,邊帥欲舉兵渡黃河西攻。但徽宗是個不思進取的皇帝,於是朝臣多有見風使舵,轉而反對西進的,黃中庸則堅持兵機不可失,宜速進軍。不久,收復中原失地,繼司馬光任哲宗徽宗二朝宰相,黃中庸也因此加“光祿大夫太師”(宋朝的最高榮譽獎勵)。

同年,蔡京超擢入相。二年,黃中庸被排擠出政府,於是,黃中庸遂以病老辭官退隱興化軍城府西巷。 黃中庸為官清廉,黃中庸善詩文,《宋史》稱其“詞章高風亮節,淳樸雋美”。後告老還鄉興辦學校在永福潼關教忠院收生授徒在軍城創建步雲書院培養出許多高第名臣,蔡京敗,復起黃中庸為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太師(宰相),未拜命徽宗大觀庚寅1110年卒。賜諡號為文正,閩縣狀元宰相許將為銘其墓葬永福梧桐潼關教忠院山北觀音疊座穴。所著有《黃文正侍中集》十卷,《莆風清籟集》、《文正黃中庸詩稿》各一卷並行於世。

軍城始祖黃中庸(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側)家族四代聯登八進士實為八代十六進士即黃中庸皇佑四年解元五年會元傳臚進士太常卿侍中兼樞密副使諡文正一子宋紹聖進士侍御史黃偊兩孫宋宣和兩進士平江令黃徹紹興三十年進士龍溪令黃龍兩曾孫宋隆興元年特奏進士潭州知府黃豐宋隆興元年進士平海軍節度判官太尉謚清惠黃府;三玄孫即宋進士杭州府教授黃燾宋進士武崗軍教授黃勛宋進士翰林院館閣校勘黃安石,五世孫袁州知府進士黃玢、特奏進士黃真、翰林院編修黃桂;兩相國即清文華殿大學士黃機和清東閣大學士黃錫袞;三尚書即明刑部尚書黃光升、明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和明禮部尚書黃汝良;兩狀元即明文狀元黃觀和武狀元黃鉞;榜眼明一甲第二名進士黃鳳翔、探花清一甲第三名進士黃叔琳。宋狀元宰相許將謹題侍中文正黃中庸像贊:“鞏溪宋洋軍城

瑞龍庵西側莆田市瑞龍庵西側黃中庸侍中樞密第

峻傑才俊學博理學大儒浙江提刑寬厚廉平中奉大夫清德以風平雪冤獄所活甚眾太常院卿朝陽鳴鳳溫公論薦其才卓越彥博慰留蔡京惡之元佑黨禁致仕辦學中庸倡教永福潼關福興永邑士子云集步雲書院梅蘭薈萃五子賢嗣四代聯登孫曾雀起八世進士績學多才簪纓世濟淑人周氏北海郡君侍中文正仁哲名臣公忠報國門無私謁長行中庸年享八八魂歸教忠觀音疊座”暨“宋教授晚生吳稔謹題贈太尉謚清惠黃府像贊:“酡然其容愨乎其質彪外文章繃中敬直受人若虛持已以實靜常聞乎雷霆動必由於繩墨是以頂鳥紗末足以為榮服文繡亦不為煜赫時或闖疏窗而容與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之姿仰或倚短牆而獨立屹然似晴雲新斂華顛之色斯人也位無愧於前朝大尹之官名尚傳於後世君子之域噫俾賢士聆風流睹遺像必為之改容矧子孫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載如一日也耶”。

贈太師宰相黃中庸墓志銘

《宋故會元賜進士太常寺卿光祿大夫侍中樞密副使謚文正黃公墓志銘》
宋閩縣賜進士狀元樞相表弟許將撰文
宋蜀州進士尚書左丞晚生張商英篆額
宋廬州進士荊台府提刑孫婿包寀書丹
文正黃公諱中庸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公卒天子悼之,卿大夫憂殤之。帝念公忠翊運熏德純懿,命三公蓋恤典冊隆備焉,公長子侍御史偊君余姻親來狀請銘弗辭。按狀曰:公其先江夏人也,曾祖四門學正諱祐,祖父上舍諱達,父景祐元年甲戌張唐卿榜進士故大理寺評事諱寵,公生於閩興化軍廣業里鞏溪宋洋中厝,後徙閩興化軍城驛前鋪府西巷遂居焉。公幼嗜學,父嚴於教,母授以書。少敏慧,好詩書;過目成誦,氣度聰達;務引大體,少有俊聲。宋皇祐四年壬辰舉福建鄉薦第一,越年赴京會試第一,殿試登宋皇祐五年癸巳鄭獬榜第四名進士,以博學初授太常博士,歷官安福知縣,北海令。宋治平四年丁未遷廣西北海通判,鏇任邵武知府,後召入朝為太常寺卿,入值總理太常院,入主皇帝起居禮賓司廟會,起草禮儀詔誥,翰林院學士知制誥;公愽通經史,善詩文。司馬光溫國公薦其才,擢除浙江提刑按察使,太常寺卿,宋神宗熙寧四年公抵禦外敵有功授光祿大夫。拜侍中樞密副使。公以天下為憂,廉正方剛;恩惠於民,中外肅然。掌門下省,參機務、納帝命、審詔令、簽章奏、議軍政、相禮儀。與司馬光歐陽修包拯趙抃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韓琦范仲淹諸傑齊名。天性渾厚,為人慈惠。為官寬慧,能斷奇獄,所活甚眾,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後為蔡京所惡,貶太常博士,辭之,名入元祐黨禁而致仕焉。後孫曾雀起,時羨四代聯登八進士冠蓋興化。歷仁英神哲徽三皇五朝,贊曰:軍城中庸,五子登科;簪纓世濟,績學多才;竇桂傳芳,甲第顯名;莆陽黃岡,群鳳堂堂;會元文正,江夏無雙。以次子仲貴累封侍郎節度使太子太師。公神鋒俊奕不拘小節,睦於宗族,和於鄉黨,善屬詩文,矢志林泉,詩文俊美獨步朝政,與狀元鄭獬溫國公友故。公常從司馬溫國公會宴,必置公於左右。〈宋徽宗端王趙佶帝贈黃文正公侍中敕文〉:朕承絕學於百聖之後,探微言於千籍之中,將興起於斯文,爰緬懷於故老,雖儀提刑之莫覿,尚簡策太常卿之可求,揭為儒者,理樞密之宗,用錫帝師之寵,公養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賢明,博觀載籍之傳,近海涵而地負,遠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言自況於孔孟論事,肯卑於司馬溫公包拯乎!名入元祐黨籍碑,嘗膺特起之招至朕紛更,力陳吾大宋長治之策!嘆異人之間,出驚讒口蔡京之所惡,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學課教,在朝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奪者,嶢然之節,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經綸不究於公生前,議論侍中黃文正公於身後,人傳元祐之學,家有軍城宋洋中厝之書,朕三復遺編久欽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之道暗而章,或以明理論世,倘百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惟而英爽之靈,服我袞衣之命,可特贈侍中賜諡文正,余如故。著有〈黃侍中文集十卷〉、〈莆風清籟集〉、〈軍城黃文正詩稿〉各一卷並行於世,欽賜竇桂華堂匾。力為溫國公輔撰資治通鑑,彥博慰留,倡教永福潼關;《宋史》謂其詩章豪偉,高風峻節,淳樸雋美。公忠以報國、門無私謁,修宗譜築書院曰步雲耕,郡守俊士碩儒皆出其門。曾祖三代皆以公貴累贈太師,配理學鴻儒周敦頤妹封北海郡君累封正一品夫人子五長曰偊特奏紹聖進士襲蔭承事郎侍御史居游洋龍溪;次曰仲工部侍郎居漳溪;三曰修翁源令居仙遊何岩;四曰佃郡儒士賜迪功郎居郡城文賦里;五曰伸特奏承事郎居城西雷山瑞龍庵西側。女三:長適餘子徽猷閣待制許份,次適邑人進士陳昭素長子陳方,三適包孝肅長孫承襲太祝康年。公宋仁宗天聖庚午年正月初四日辰時生,宋徽宗大觀庚寅年九月初七日子時卒。嗚呼!公之生也,天有意也。公之亡也,天無意乎。蔡京敗,上有旨復起公為宋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未拜命卒,贈侍中,諡文正。入祀郡鄉賢祠,欽賜祭葬於永福梧桐潼關教忠院北後山龍嶺觀音疊座穴,為壙二:左若右已,勒侍中黃文正公太師神道之碑徽宗御篆於教忠院後,帝訃聞,綴朝一日,置翁仲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分列與石牌坊築之,而屬余為之銘。
銘曰:鞏溪宋洋軍城峻傑,才俊學博理學大儒;浙江提刑寬厚廉平,平雪冤獄所活甚眾;太常院卿朝陽鳴鳳,藉公清德以風庶僚;溫公論薦侍中樞相,文正享年八十有一。
襄事哀子偊、仲、修、佃、伸,泣血稽顙仝勒石;期服孫徹、龍,徼、微,鍾、錘,徽、徵,汝賢、汝貴,抆淚稽顙。
黃中庸墓志銘(拓圖).黃中庸墓志銘(拓圖).

宋徽宗端王趙佶帝贈太師宰相黃文正公敕文

“朕承絕學於百聖之後,探微言於千籍之中,將興起於斯文,爰緬懷於故老。雖儀提刑之莫覿,尚簡策太常卿之可求。揭為儒者理樞密之宗,用錫帝師之寵。故北海令、太常博士、浙江提刑、太常寺卿兼理同知樞密院事、太師宰相,贈侍中諡文正黃中庸,養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賢明。博觀載籍之傳,近海涵而地負;遠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言自況於孔孟,論事肯卑於司馬溫公、包拯?入元祐黨籍,嘗膺特起之招;至朕紛更,力陳吾大宋長治之策。嘆異人之間出,驚讒口蔡京之所惡。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學課教,而如在朝廷;斟酌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奪者,嶢然之節;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經綸不究於生前,議論侍中文正公於身後。人傳元祐之學,家有軍城宋洋中厝之書。朕三復遺編,久欽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之道暗而章,或以明理論世。倘百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惟而英爽之靈,服我袞衣之命。可特贈侍中,賜諡號為文正,余如故”。(四庫全書元風雅前集卷九)送黃中庸歸吟:“本法樂洞前曾一游,君家聞處洞西頭。石潭正照猿猱月,山藥曾經虎豹秋。豈意吳城祠下路?共尋揚子岸頭舟。胸中富有天官學,莫為周南久滯留”。《全宋詩》(第七三四二頁)有黃中庸所著的〈軍城莆風〉詩,欽賜竇桂華堂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