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史光中,1925年10月出生於山西省代縣。他7個月時,不幸父親早逝。在母親(國小教師)的教誨下,他養成了讀書進取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性格和做人原則。史光中1937年高小畢業時,代縣被日本侵略軍占領,他先後在代縣中藥店和鐘錶修理鋪學徒兩年。1939年,他考入代縣師範。1943年畢業後,考入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教育人員養成所,1945年畢業。史光中從中學到大學都親身經受了亡國的恥辱和痛苦,從而錘鍊了熱愛祖國,報效祖國,奮發圖強的意志和熱忱。1949-1952年,史光中在察哈爾省農業廳工作,先後任農業技術推廣隊隊長,農業病蟲害防治總站副站長。他一方面和同志們深入農村調查研究,總結民眾經驗,一方面廣泛宣傳、推廣新的科學技術。先後總結推廣了陽高縣太師莊“先刨淨茬、再秋深耕”防治粟灰螟的經驗;涿鹿縣茶坊村“拔灰背、拔白尖、拔看谷老”防治穀子白髮病的民眾經驗,以及溫湯浸種、藥劑拌種防治禾穀類黑穗病等一系列簡便易行的防治技術,有效地控制了上述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為害,對全省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起了積極作用。1949年,他被評為省先進工作者。
1953年察哈爾省撤銷,史光中調山西省農業廳工作,至70年代。他先後擔任病蟲防治科副科長、植物檢疫站站長、植檢植保總站副站長、站長之職。史光中在負責全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期間,在組織建設、幹部培養、病蟲害防治和檢疫等方面都做出很大成績。
70年代初,史光中下放保德縣山區插隊勞動。保德縣沿黃河一帶,盛產紅棗,由於放鬆管理,蟲害嚴重,產量逐年下降,當地政府和農民迫切要求防治棗樹蟲害。他深入棗區,一邊勞動,一邊對棗粘蟲的生態學、生物學特性進行系統觀察,提出“刮除老樹皮,清潔棗園,消滅蟲源;做好蟲情測報,狠抓一代防治”的綜合防治措施。1971年,經過全面防治,全縣7600餘畝紅棗產量由防治前的10來萬千克猛增到100來萬千克,基本接近歷史最高年產量水平。此項技術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主要門路。
1975年恢復工作後,史光中調山西省農科院,擔任植保系主任,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學術顧問、院學術委員會常委等職。他堅持科學研究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方針,堅持以套用科學研究為主的方向,調整了科研課題,推行了科研崗位責任制,改善了科研設施和科研手段,修建了植物保護科學實驗大樓,組建了植物保護學科門類比較齊全、設備比較先進、人員結構比較合理的省級植物保護科學研究所,不斷提高科研質量和研究水平,很快改變了山西省植物保護科學研究工作的落後面貌。1978年,他被評為院先進工作者。
史光中先後當選為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二、三、四、五屆理事會理事,中國植物檢疫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植物病理學會華北分會名譽理事,山西省農委顧問組成員,山西省科委農業專業組成員,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二、三屆委員,山西省農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理事,山西省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山西省自然科學系列高評審委員和山西省農業技術系列高評審委員。曾擔任《植物保護》編委,《山西植物保護》主編。1978年12月,史光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鑒於他在植物保護事業方面的突出貢獻,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待遇。
學術貢獻
史光中在山西省農業廳工作期間,創建了全省植物保護組織機構,開創了工作的新局面。省設有植檢植保總站,地(市)設有植檢植保站,縣設有植物保護站或植物保護組;配備了專業幹部;及時指導和開展了病蟲害防治工作。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山西省植物檢疫對象補充名單,劃定了疫區和保護區,制定了植物檢疫具體實施辦法,建立了植物檢疫實驗室,配備了必要的儀器和設備,並開展了鐵路、郵政、渡口的檢疫檢驗工作,從而使山西省植物檢疫從無到有,有效地防止了危險性病、蟲、雜草的人為傳播。
在史光中的組織與領導下,創建了全省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和制度;研究制定了主要病蟲害的測報辦法;培訓了病蟲測報人員,建立了蟲情匯報制度;建立了省有病蟲測報研究室,地區有中心病蟲測報站,縣有病蟲情報站,鄉、村有病蟲情報員,自上而下遍布全省的病蟲測報體系。同時,對全省主要病蟲害的發生消長規律和防治工作,做了大量的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史光中根據植物保護工作的任務、內容和特點,具體分析了病蟲測報、植物檢疫、防治技術、農藥藥械及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等植物保護工作各個方面的內在規律和相互關係,提出了“保”字成套的植物保護系統工作的初步概念。根據病蟲害發生範圍廣、面積大,一戶一地防治不能奏效的特點,提出組織聯防協作區,互通情報,互相促進,交流經驗,協調步伐,統一行動。在全省組織了地、縣、鄉之間的植保聯防區,實行聯防聯治。提出對省間毗鄰地區發生的危險性病蟲害亦進行聯防聯治的倡議,得到農業部和兄弟省的支持,成功地組織了晉、冀、內蒙古三省(區)草地螟聯防區,晉、冀、豫三省木撩尺蠖聯防區,晉、豫、陝三省小麥鏽病聯防區。
根據不同農業生態區主要病蟲害的發生危害情況,對發生面積大,危害嚴重的病蟲確定為防治重點,採取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策略,堅持數年,做到控制或消滅為害。60年代初期,在他的主持和指導下,全省在不同生態農業區組織了5個較大規模的防治:在晉北、晉西北高寒地區以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和農田鼠害為重點,晉中、晉南麥棉區以防治小麥鏽病和棉花紅鈴蟲為重點,晉東、晉東南雜糧區以防治玉米螟為重點。所謂集中力量,就是把全省科研、推廣、教學等各個方面的植保技術力量組織起來,協作攻關,指導防治;把各級行政領導和農民民眾動員起來,加強領導,開展防治。省內技術力量不足,他還邀請省外的專家具體幫助和指導。
個人影響
史光中在山西省植保所工作期間,承擔了國家和省“六五”、“七五”、“八五”重大科研攻關項目,親自主持了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成果,多次獲得國家部、委和省級獎勵。
在生物防治研究方面,經史光中多方努力,成立了生防研究室,配備了專業技術骨幹,建立了養蟲室、繁蜂廠等基礎設施;無論是對天敵昆蟲資源的調查研究、保護利用,飼養釋放,還是對生物農藥的篩選、生產、推廣,以及生物防治理論、防治技術的研究等,都取得顯著的成果。如對赤眼蜂的研究,他分析了赤眼蜂繁蜂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山西省的具體情況,提出赤眼蜂繁蜂應當走大小卵結合的道路,並研究成功赤眼蜂大卵和小卵繁蜂機具,實現了赤眼蜂繁蜂機械化、工廠化生產。同時,針對全省春季氣候乾燥,不適宜赤眼蜂在田間自然繁殖的具體情況,重點研究了赤眼蜂田間保護與增殖技術,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生物防治工作。
為了澄清山西省天敵昆蟲資源,從80年代開始,史光中組織全省有關單位,開展了農作物害蟲天敵資源調查。結果,共採集害蟲天敵標本10萬餘件,1500餘種,鑑定出2個綱、12個目、93 個科、617個種,並初步掌握了一些害蟲的主要天敵種群發生消長規律和控制害蟲的能力。同時,還引進了麗蚜小蜂、玉米螟型廣赤眼蜂,以及7216、公主嶺黴素等多種天敵和生物農藥,從而豐富了山西省的天敵資源,促進了生物防治的發展。他主持完成的“赤眼蜂大卵(柞蠶及蓖麻蠶卵)繁蜂機械化研究”,1979年獲國家農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赤眼蜂田間保護與增殖技術”1987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山西省農田鼠害種類多,危害程度重,是防治工作的重點。在史光中的主持下,抽調專業技術人員成立了鼠害研究室,對全省農林鼠害的種類、分布、密度、危害情況、優勢種的生物學特性,以及防治技術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調查研究。通過調查,全省共發現鼠形動物27種,分隸3個目8個科;以達烏爾黃鼠為優勢種,分布在運城、臨汾、大同等盆地,占到捕獲總數的一半以上,發生面積1500~2000萬畝。通過研究,明確了達烏爾黃鼠的季節變動規律、繁殖習性、活動時間、棲息環境和窩巢特點等生物學特性,並研究出一套可行的化學防治技術,確定溴敵隆等抗凝血殺鼠劑為優良藥劑。1980-1985年,全省累計防治面積達5 000多萬畝,消滅各種農田害鼠5300萬隻,按每隻鼠一年損失糧食9千克計算,可挽回糧食損失4.7億千克。這不僅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有效地控制了鼠傳疾病,保護了人民健康,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多次獲得獎勵。
80年代以來,史光中組織進行了麥田害蟲綜合治理研究、棉花害蟲綜合治理研究、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研究,以及山楂、花椒主要病蟲害調查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等重大科研項目。這些研究項目都是以農業生態系統為基礎,從生態學、經濟學、環境保護學的觀點出發的。他主持的“山楂病蟲害調查及綜合防治技術”,基本查清山西省山楂病蟲種類、分布和為害,共發現病害27 種,害蟲139種,天敵100種,其中國內新記錄2種,省內新記錄11種;研究提出“從加強樹盤、樹體管理入手,以農業防治為主,合理採用人工防治,科學用藥,發揮天敵自然控制作用”的綜合防治措施。此項研究對提高山楂生產管理水平和防治病蟲技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1989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他主持完成的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1988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蔬菜病蟲綜合防治系列規程,獲省優秀標準一等獎;花椒害蟲調查及綜合防治研究,1994年獲國家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要論著
1 史光中等.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察哈爾省人民出版社,1951
2 史光中.拔白尖.山西農業建設.1957(4)
3 史光中.晉北區基本消滅馬鈴薯晚疫病的經驗.山西農業建設.1958 (11)
4 苗樹奎,史光中等.組織聯防,徹底消滅農作物病蟲害.山西農業建設.1959(5)
5 史光中等.讓植物保護工作配套成龍.山西農業建設.1960(12)
6 史光中.加強植物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山西農業科學.1979(2)
7 史光中,周運寧等.赤眼蜂的繁殖與利用.山西農業科學.1982(9):16~19
8 史光中.對我省植物保護工作的看法和建議.山西植物保護.1982(1)1~5
人物評價
史光中對社會主義堅信不移,勤勤懇懇忘我工作,治學嚴謹,開拓進取,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工作中注意調查研究和重視發現培養人才,素有實事求是和密切聯繫民眾的優良作風。他為人作風正派,不謀私利,生活簡樸,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深受同事們的愛戴,成為大家的良師益友。如今,他年已古稀,仍然壯心不已,為植物保護事業默默奉獻,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繼續發揮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