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黃褐色,雄蛾體長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體背黃褐色,腹末較瘦尖,觸角絲狀,灰褐色,前翅黃褐色,有兩條褐色波狀橫紋,兩紋之間有兩條黃褐色短紋,後翅灰褐色;雌蛾形態與雄蛾相似,色較淺,前翅鮮黃,線紋淺褐色,後翅淡黃褐色,腹部較肥胖。
卵
扁平橢圓形,數粒至數十粒組成卵塊,呈魚鱗狀排列,初為乳白色,漸變為黃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為黑褐色(為幼蟲頭部,稱黑頭期)。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25毫米左右,圓筒形,頭黑褐色,背部顏色有淺褐、深褐、灰黃等種,中、後胸背面各有毛瘤4個,腹部1~8節背面有兩排毛瘤 前後各兩個。均為圓形,前大後小。
蛹
長 15~18毫米,黃褐色,長紡錘形,尾端有刺毛5~8根。
生長繁殖
玉米螟的發生代數隨緯度而有顯著的差異:在中國,北緯45°以北1代,45°~40°2代,40°~30°3代,30°~25°4代,25°~20°5~6代。海拔越高,發生代數越少。
在四川省一年發生2~4代,溫度高、海拔低,發生代數較多。通常以老熟幼蟲在玉米莖稈、穗軸內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稈中越冬,次年4~5月化蛹,蛹經過10天左右羽化。成蟲夜間活動,飛翔力強,有趨光性,壽命5~10天,喜歡在離地50厘米以上、生長較茂盛的玉米葉背面中脈兩側產卵,一個雌蛾可產卵350~700粒,卵期3~5天。幼蟲孵出後,先聚集在一起,然後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開始危害。初孵幼蟲,能吐絲下垂,借風力飄遷鄰株,形成轉株危害。幼蟲多為五齡,三齡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葉、雄穗、苞葉和花絲上活動取食,被害心葉展開後,即呈現許多橫排小孔;四齡以後,大部分鑽入莖稈。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為葉片被幼蟲咬食後,會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斷,影響授粉;苞葉、花絲被蛀食,會造成缺粒和秕粒;莖稈、穗柄、穗軸被蛀食後,形成隧道,破壞植株內水分、養分的輸送,使莖稈倒折率增加,籽粒產量下降。玉米螟適合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育,冬季氣溫較高,天敵寄生量少,有利於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較重;卵期乾旱,玉米葉片捲曲,卵塊易從葉背面脫落而死亡,危害也較輕。
防治措施
越冬期的防治
處理越冬寄主秸桿,在春季越冬幼蟲化蛹。羽化前處理完畢。
抽雄前的防治
掌握玉米心葉初見排孔、幼齡幼蟲群集心葉而未蛀入莖稈之前,採用1.5%的鋅硫磷顆粒劑,或呋喃丹顆粒劑,直接丟放於喇叭口內均可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穗期的防治
花絲蔫須後,剪掉花絲,用90%的敵百蟲0.5公斤、水150公斤、粘土250公斤配製成泥漿塗於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敵敵畏乳劑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滴於雌穗頂部,效果亦佳。
人工摘除
發現玉米螟卵塊人工摘除田外銷毀。
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敵種類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蟲的寄生蠅、白僵菌、細菌、病毒等。捕食性天敵有瓢蟲、步行蟲、草蜻蛉等,都對蟲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釋放赤眼蜂:
赤眼蜂是一種卵寄生性昆蟲天敵。能寄生在多種農、林、果、菜害蟲的卵和幼蟲中。用於防治玉米螟,安全、無毒、無公害、方法簡單、效果好。在玉米螟產卵期釋放赤眼蜂,選擇晴天大面積連片放蜂。放蜂量和次數根據螟蛾卵量確定。一般每公頃釋放15萬~30萬頭,分兩次釋放,每公頃放45個點,在點上選擇健壯玉米植株,在其中部一個葉面上,沿主脈撕成兩半,取其中一半放上蜂卡,沿莖稈方向輕輕捲成筒狀,葉片不要卷得太緊,將蜂卡用線、釘等釘牢。應掌握在赤眼蜂的蜂蛹後期,個別出蜂時釋放,把蜂卡掛到田間1d後即可大量出現。
利用白僵菌:
①僵菌封垛白僵菌可寄生在玉米螟幼蟲和蛹上。在早春越冬幼蟲開始復甦化蛹前,對殘存的秸稈,逐垛噴撒白僵菌粉封垛。方法是每立方米秸稈垛,用每克含100億孢子的菌粉100g,噴一個點,即將噴粉管插入垛內,搖動把子,當垛面有菌粉飛出即可。
②白僵菌丟心一般在玉米心葉中期,用500g含孢子量為50億~100億的白僵菌粉,對煤渣顆粒5㎏,每株施入2g,可有效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③Bt可濕性粉劑在玉米螟卵孵化期,田間噴施每毫升100億個孢子的Bt乳劑Bt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有效控制蟲害。
其他防治
1、燈光誘殺:利用高壓汞燈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玉米螟成蟲。開燈時間為7月上旬~8月上旬。2、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防治,放蜂時間在當地玉米螟化蛹率達到20%後10天第一次放蜂,間隔1周后第二次放蜂。
3、化學防治:在玉米心葉末期(5%抽雄),將40%辛硫磷乳油配成0.3%顆粒劑,撒在喇叭筒里。
藥用價值
【藥名】:玉米螟
【來源】:為野螟科動物玉米螟的蟲體。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主治】:用於熱毒瀉痢、下痢膿血之證。用於溫熱病熱毒入於血分、發斑、神昏、壯熱、煩躁等證。
【性味歸經】:苦、鹹,寒。入心、大腸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一15條。
【別名】:玉米鑽心蟲、玉米髓蟲、粟野螟、鑽心蟲、挖心蟲、鑽莖蟲、箭桿蟲(《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我國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浙江、四川、廣西、廣東、台灣。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多於春季劈開有蟲口的秫秸,取出幼蟲,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乾備用。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節肢動物門(十六)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
節肢動物門(一)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
珍稀動物·昆蟲類——蛾類
蛾 類 | 是鱗翅目中最大的類群,占到鱗翅目種類的9/10左右。蛾類的外觀變化很多, 難以作一般描述。大多數蛾類夜間活動,體色黯淡;也有一些白天活動,色彩鮮艷的種類。不過,蛾類觸角和蝴蝶有所區別--它們沒有棒狀的觸角末端,而是呈現絲狀、羽毛狀等其它樣式;另外大多數蛾類的前後翅是依靠一些特殊連線結構來達到飛行是的翅膀連線的--翅韁和翅軛的存在,使得蛾類和蝴蝶有了更多的區別方式。蛾類同樣是完全變態昆蟲,由於幼蟲的寄主很多是人類的食物來源,蛾類也就成為了和人類關係更為密切的昆蟲類群。 |
名稱 | 拉丁學名 |
榆鳳蛾 | Epicopeia mencia Moore |
棗桃六點天蛾 | Marumba gaschkewitschi (Bremer & Grey) |
小豆長喙天蛾 | Macroglossum stellatarum Linnaeus |
後黃黑邊天蛾 | Haemorrhagia radians walker |
白楊透翅蛾 | Parathrene tabaniformis Rottenberg |
灰翅葉斑蛾 | Illiberis hyalina Staudinger |
栗六點天蛾 | Marumba sperchius Ménétriès |
美國白蛾 | Hyphantria cunea (Drury) |
核桃舉肢蛾 | Atrijuglans hetauhei Yang |
女貞尺蛾 | Naxa(Psilonaxa) seriariaMotschulsky |
落葉松毛蟲 | Dendrolimua superans (Butler) |
諧夜蛾 | Emmelia trabealis (Scopoli) |
玉米螟 | Ostrinia nubilalis (Hubner) |
艾錐額野螟 | Loxostege aeruginalis Hübner |
棉褐帶卷蛾 | 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stamm |
黃輻射尺蛾 | Iotaphora iridicolar But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