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朱一貴林爽文起義
清康熙、乾隆年間台灣爆發的兩次抗清武裝鬥爭。台灣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被清政府收復後,經濟開發十分迅速,閩粵一帶貧民紛紛渡台謀生,他們和當地土著高山族人民深受官府橫徵暴斂之害,台民起義不斷,其中席捲全台,影響較大的有康熙末期朱一貴起義和乾隆末期林爽文領導的天地會起義。朱一貴是福建漳州長泰人,康熙年間渡海赴台灣。康熙六十年春,朱聚眾數百人,攻占台灣府城(今台南市),眾至30萬,朱一貴稱中興王,建元永和,命兵民蓄髮,復明制,發布討清檄文,決心北伐。清政府一方面命提督施世驃、總兵藍廷珍等率兵渡海進剿,一方面進行招撫。起義軍內部出現分裂,所占府縣城相繼失陷,朱一貴被捕,解赴北京處死,起義失敗。林爽文是福建平和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隨父渡台。四十九年,林加入天地會。五十一年十一月在彰化大里杙(今台中大里鄉)聚眾起義,襲殺清副將赫升額、知縣俞峻等,鏇攻破彰化縣城,自任“盟主大元帥”,改年號為順天,分授文武官職,發布“誅殺貪官,以安百姓”的告示。隊伍迅速壯大,又與鳳山(今高雄)莊大田義軍合圍台灣府城(今台南市)。
起義失敗
清政府派兵從福建渡台鎮壓。五十二年十一月,協辦大學士福康安率官兵萬餘人到達台灣,林被迫率部進入高山族地區堅持抵抗,至翌年正月被捕獲,檻送京師處死,起義失敗。未久,莊大田起義也被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