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泗口

陳太建十年(578年),宣帝北伐,司空吳明徹由泗口(淮口)進兵,進攻彭城。 開禧二年(1206年),金石烈再入泗口,楚州因之失守。 其後,泗口便稱為大河口鎮。

古泗口介紹

在我國古代典籍文獻中,泗口淮口、口、清河口、大清口、小清口、大河古泗口口等地名經常出現,而且在我國古代的交通和戰爭史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地方就在淮陰區內。
 

名稱和地點考證

 
古泗口應當在袁集鄉桂塘村桂塘及其附近一帶。古泗口
水經注·楓羲吩疲º“泗水又東,經角城北而東南,流注於淮。”(據考證:角城應有兩處。一處在泗陽境內李義口附近,一處在淮陰境內漁溝附近。此處角城應指今泗陽之李義口,在泗陽城東二十四里。)

古代淮泗二水是溝通長江、黃河的“橋樑”,古淮水(即淮河)自南而來,經淮陰東行入海(即今碼頭鎮御壩以東廢黃河故道),古泗水自徐州而來在下游桃園(今泗陽) 、清河(清河縣即淮陰縣)境內分為兩支,南支流經碼頭鎮御壩入淮,北支流在袁集鄉桂塘入淮。由於北支 水流量大,史書將其入淮口稱為泗口。因泗水甚清,故兩支流又稱大清河、小清河,泗口又 有淮口、清口、清河口、 大清口、大河口之稱謂。南一支河流入淮口亦被稱為小清口(在今碼頭鎮御壩附近)。宋代以後黃河多次灌泗奪淮,到明代嘉靖年間,北支河道終被淤塞,往來槽艘皆出入於小清口,後來的史書將小清口多呼之為清口,並逐漸固定下來。此後泗口、清口各有專門所指。

鹹豐清河縣誌》記載:碼頭鎮“其北十里大河口舊鎮,元舊治也。”《淮陰風土記》云:“桂家塘東北有一歷史名區,是名大河口,一稱泗口,即泗水入淮之口也。其地為南北要害,古來多少英雄如周亞夫、謝玄、吳明徹、楊行密等,皆曾於此賭全局之輸贏,唐宋以後東南漕運糧道亦多出於此口。南宋鹹淳九年,蒙古之氛甚惡,宋人置縣築城於此,即以清河為名,而蒙古終不肯相讓,故清河縣僅立二年(置縣應為三年,築城僅立二年)而入於元。其後泰定元年,縣遷甘羅城。天曆元年,又遷小清口(即舊縣),此地遂改稱大河口鎮。”“桂家塘前後,去昔之泗口名區,殆不至甚遠,可斷言也。”
《王家營志·古蹟》云:“在王營鎮西,為泗水入淮之口,宋鹹淳九年設清河縣於此。自廢為鎮,後遂失所在,大約當在楊莊左近。
袁集桂家塘,緊鄰楊莊,泗水入淮口應是一片很大的水域,因此古泗口應在袁集桂家塘附近一帶。

歷史上的戰略地位和重大戰事

自古以來,泗口一直是南北交通要衝和軍事重地,張煦侯[(1895-1968年)淮陰人,現古泗口代學者、史學名家,《淮陰風土記》、《王家營志》為其所作。]謂這裡“據險守要,是我們民族的重要防地,數萬里山河的依託!”“淮陰名勝之地,沒有過於泗口的。”
《尚書·禹貢》記述了九州貢路,其中有“浮於淮泗,達於河,淮海惟揚州……沿於江海,達於淮泗,荊及衡陽惟荊州。”由此可見,泗口是先秦時代揚、荊二州的必經之地。
由於從淮河到長江的水路迂曲不便,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了溝通江淮的運河—— 邗溝,率兵經由泗口北上爭霸,會盟諸侯於黃池(在今河南封丘縣)。
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吳、楚等七個諸侯國叛亂,聲勢浩大。漢景帝拜中尉周亞夫為太尉,派遣他率三十六將前去平叛。叛軍兵出泗口,周亞夫擺兵布陣,沉著應付,甚至不受君令,堅壁不出,而暗中派遣弓高侯韓頹當等人率領輕騎兵襲取泗口 ,既截斷了叛軍數十萬大軍的退路,又斷絕了叛軍的後方運輸線。周亞夫率領將士再與叛軍鬥智鬥勇,終於平定了七國叛亂。

公元200年,漢廣陵太守陳登開鑿了邗溝西道,泗口的地位更加舉足輕重,特別是在南北軍事紛爭中,泗口更是“南必得而後進取有資,北必得而後餉運無阻”的軍事要衝,為“據淮南之源,關中原之門戶”,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魏志·劉嘩傳》記載:魏黃初四年(223年)蜀吳之戰,劉備敗走白帝城,吳國對待魏國的禮節由敬轉廢,文帝曹丕“欲興眾伐吳”,五年“幸廣陵泗口,命荊、揚州諸軍並進。”

晉代,泗口戰事頻繁。西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年),以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剌史,率千人北伐,祖逖屯淮陰(今碼頭鎮),鑄造兵器,募壯士2000人,而後出泗口北上。數年間,盡復河南失地,使石勒不敢窺視南下。《通典》云:“祖逖死,北境漸蹙,以合肥、淮陰、壽陽、泗口、角城為重鎮。”南北分治,各據要害,泗口在諸鎮之中,是晉的北大門。《明帝記》記載:“太寧二年(324年)春,石勒將石季龍寇兗州,刺史劉遐自彭城退保泗口。”東 晉鹹和元年(326年),鎮守淮陰的守將劉遐死,朝廷以郭默領劉遐舊部屯紮在泗口。田防等不願受郭默統帥,立劉遐子劉肇準備叛亂。劉遐妻邵氏力圖阻止,田防等不理。臨淮太守劉矯派兵突襲泗口劉遐部,而邵氏同時派人暗中放火,進行配合,幾乎燒盡田防的全部甲仗。結果叛亂被鎮壓。此後,諸裒討伐後趙,大軍直制泗口,奔彭城;殷浩北伐,進駐泗口;謝玄援救彭城,屯兵在泗口。這些都是東晉時的重大戰事,被王應麟引用在《通鑑地理通釋》一書中,這也說明當時泗口的重要和對戰爭大局的影響。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苻堅遣俱難、毛當率步騎七萬進攻淮陰、盱眙。四年,晉兗州剌史謝玄大戰秦軍,屯兵泗口,收復淮陰,斷敵退路,秦軍大敗,退師淮北。而後謝玄回師 廣陵,被封為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剌史。

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淮北失守,明帝派李安明駐紮在泗口,魏軍多次南侵,始終不能獲勝。因泗口之襟要地位,宋、齊雖然失去淮北大片土地,但一直沒有放棄泗口。
陳太建十年(578年),宣帝北伐,司空吳明徹由泗口(淮口)進兵,進攻彭城。吳明徹將彭城團團圍住,並堵住泗水,欲以水灌城。北周派上大將軍王軌救彭城,王軌引兵輕行,占據泗口結成長圍,在這裡豎起很多大木,並用鐵鎖貫穿車輪,橫截水流,阻斷吳的退路,打算 開堤壩用水返灌以消滅吳明徹。吳明徹得到情報,開始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後來見情勢緊迫,便匆忙破壩退兵,打算乘決水的衝激,順流入淮。吳部到了泗口,水流浩淼,但水勢卻已衰微,船艦被阻,難以通過。王軌率兵圍困,吳明徹及所部三萬多人悉被俘獲。北周封吳明徹為懷德公、大將軍,吳明徹憂憤而死。

唐懿宗時,龐勛帶領駐防在桂州的徐泗籍士兵叛歸,鹹通九年(868年)攻陷徐州,淮南節度使令狐淘視泗口為“北門鎖鑰”,擔心失去泗口會給叛軍以大肆活動的餘地,遂派李湘帶五千人增援泗口,並且要求李湘謹慎地守住泗口,不要輕易出戰。後來李湘在泗口為叛軍李 圓所敗,東南漕運驛路亦被斷絕。

新唐書》《通鑑》和《資治通鑑》記載:唐乾寧四年(897年),朱全忠(即朱溫,當時為宣武節度使)占領兗郢後,大舉進攻楊行密(當時為淮南節度使),他派龐師古領兵七萬屯於泗口,打算揮戈揚州。楊行密與朱瑾帶兵三萬拒守於楚州。有人勸龐師古:泗口“營地低濕,不可久居”,龐師古不聽。他依仗兵多,輕視對方,住在此處經常下棋,不以戰事為意。朱 瑾壅塞淮水上游,打算以水灌他。有人報告龐師古,他以為是謠言惑眾,斬殺了報告人。朱瑾帶領五千輕騎兵偷渡淮河,用敵方旗幟從北門繞過去,直入敵軍柵門,龐師古匆忙領兵應戰,此時淮水沖刷下來,龐軍混亂,楊行密率領大軍渡過淮河,與朱瑾兩面夾擊,斬殺龐師 古和將士萬餘人,其餘隊伍全部潰散。楊行密以三萬人抵擋朱全忠七萬人,眾寡懸珠,卻取得了勝利,於是保衛並占據著長江與淮河之間的地方,朱全忠不能與他相爭。到五代十國時 ,朱全忠做起了後梁的皇帝,楊行密也當上了吳國的國王。由此可見,泗口在軍事上的戰略價值是多么重要。

五代十國後期,957年,周世宗猛攻楚州不克。南唐保義節度使,濠、泗、楚、海都應援使陳承昭復出兵清口(泗口),與城中連為犄角、互相呼應,因此楚州城更加鞏固。周主愁煩 得很,乃調動趙匡胤前來助戰。趙匡胤當時已攻克泗州,奉命調集水師,溯淮北上。將到清口,已值黃昏,諸將請覓港寄泊,趙匡胤決定乘夜掩襲,夜半時分抵達清口。唐兵巡羅士卒 皆回營安睡,趙匡胤率兵悄悄登岸,然起火炬直奔唐營,殺死唐兵數千人,屍集如山。趙匡胤踹入唐營,不見陳承昭,遂帶百騎追至山陽境內,擒住陳承昭,遂與周世宗併力攻克楚州 城。

到了南宋,泗口更是淮東要害之地。泗口距楚州五十里,若不派精兵扼守,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敵軍頃刻可至楚州城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劉琦為鎮江都統制,楚州通判徐宗 偃上書:要保住長江,必先守淮。劉琦屯兵泗口,與金兵相峙數十日,敵人曾經侵犯泗口、大黑口都被擊敗。後宋人不能堅持徐宗偃的主張,則屢屢受挫。宋隆興二年(1164年),金徒 單克寧自泗口入,宋將魏勝戰死。開禧二年(1206年),金石烈再入泗口,楚州因之失守。嘉定十一年(1218年)二月,楚州鈐轄梁昭祖焚燒金人糧舟於大清河口(泗口),京東忠義副使都 統沈鐸遣兵協助。淳右十年(1250年),制置使賈似道移鎮兩淮。在清河河口(泗口)建立柵寨,在淮南增建烽火台120處。

築城置縣簡況和廢圮之因

泗口築城置縣由來已久,魏晉時,泗口屬廣陵郡淮浦縣。東晉末年置角城縣,與泗口並古泗口為重鎮。齊建武二年(495年)撤銷淮浦縣,改屬角城。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銷角城併入淮陽。 唐貞觀元年(627年)撤銷淮陽併入宿豫(後改宿遷)。乾符中(875年前後)置淮寧軍於此。南宋鹹淳間,立清河軍,九年(1273年),置清河縣,十年(1274年)淮東制置使李庭芝遷縣城於此 。元泰定初(1324年),黃河決口,清河縣尹耶律不花遷治於甘羅城。其後,泗口便稱為大河口鎮。遷治以後,居民依戀故土,尚聚留數百 家。直至明嘉靖初,泗口積沙淤墊成陸,黃河改道小清口,泗口遂廢圮。

泗口之變,真可謂滄海變桑田,天塹變通途,如今正在建設之中的徐淮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袁集桂塘還有立交橋以供出入,四百多年的廢圮又將以新的面貌成 為交通要道,泗口古名勝的文化底蘊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應該也能夠為淮陰經濟的發展帶來 效益。如能在桂塘立交橋和服務區勒石撰文供過往客商撫今思昔,必將引起過往客商對淮陰的濃厚興趣並加以關注。激發起遊覽、投資熱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