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淮泗二水是溝通長江、黃河的“橋樑”,古淮水(即淮河)自南而來,經淮陰東行入海(即今碼頭鎮御壩以東廢黃河故道),古泗水自徐州而來在下游桃園(今泗陽)、清河(清河縣即淮陰縣)境內分為兩支,南支流經碼頭鎮御壩入淮,北支流在袁集鄉桂塘入淮。由於北支水流量大,史書將其入淮口稱為泗口。因泗水甚清,故兩支流又稱大清河、小清河,泗口又有淮口、清口、清河口、大清口、大河口之稱謂。南一支河流入淮口亦被稱為小清口(在今碼頭鎮御壩附近)。宋代以後黃河多次灌泗奪淮,到明代嘉靖年間,北支河道終被淤塞,往來槽艘皆出入於小清口,後來的史書將小清口多呼之為清口,並逐漸固定下來。此後泗口、清口各有專門所指。
《鹹豐清河縣誌》記載:碼頭鎮“其北十里大河口舊鎮,元舊治也。”《淮陰風土記》云:“桂家塘東北有一歷史名區,是名大河口,一稱泗口,即泗水入淮之口也。其地為南北要害,古來多少英雄如周亞夫、謝玄、吳明徹、楊行密等,皆曾於此賭全局之輸贏,唐宋以後東南漕運糧道亦多出於此口。南宋鹹淳九年,蒙古之氛甚惡,宋人置縣築城於此,即以清河為名,而蒙古終不肯相讓,故清河縣僅立二年(置縣應為三年,築城僅立二年)而入於元。其後泰定元年,縣遷甘羅城。天曆元年,又遷小清口(即舊縣),此地遂改稱大河口鎮。”“桂家塘前後,去昔之泗口名區,殆不至甚遠,可斷言也。”
《王家營志·古蹟》云:“在王營鎮西,為泗水入淮之口,宋鹹淳九年設清河縣於此。自廢為鎮,後遂失所在,大約當在楊莊左近。
袁集桂家塘,緊鄰楊莊,泗水入淮口應是一片很大的水域,因此古泗口應在袁集桂家塘附近一帶。
二、歷史上的戰略地位和重大戰事
自古以來,泗口一直是南北交通要衝和軍事重地,張煦侯[(1895-1968年)淮陰人,現代學者、史學名家,《淮陰風土記》、《王家營志》為其所作。]謂這裡“據險守要,是我們民族的重要防地,數萬里山河的依託!”“淮陰名勝之地,沒有過於泗口的。”
《尚書·禹貢》記述了九州貢路,其中有“浮於淮泗,達於河,淮海惟揚州……沿於江海,達於淮泗,荊及衡陽惟荊州。”由此可見,泗口是先秦時代揚、荊二州的必經之地。
由於從淮河到長江的水路迂曲不便,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了溝通江淮的運河——邗溝,率兵經由泗口北上爭霸,會盟諸侯於黃池(在今河南封丘縣)。
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吳、楚等七個諸侯國叛亂,聲勢浩大。漢景帝拜中尉周亞夫為太尉,派遣他率三十六將前去平叛。叛軍兵出泗口,周亞夫擺兵布陣,沉著應付,甚至不受君令,堅壁不出,而暗中派遣弓高侯韓頹當等人率領輕騎兵襲取泗口,既截斷了叛軍數十萬大軍的退路,又斷絕了叛軍的後方運輸線。周亞夫率領將士再與叛軍鬥智鬥勇,終於平定了七國叛亂。
公元200年,漢廣陵太守陳登開鑿了邗溝西道,泗口的地位更加舉足輕重,特別是在南北軍事紛爭中,泗口更是“南必得而後進取有資,北必得而後餉運無阻”的軍事要衝,為“據淮南之源,關中原之門戶”,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魏志·劉嘩傳》記載:魏黃初四年(223年)蜀吳之戰,劉備敗走白帝城,吳國對待魏國的禮節由敬轉廢,文帝曹丕“欲興眾伐吳”,五年“幸廣陵泗口,命荊、揚州諸軍並進。”
晉代,泗口戰事頻繁。西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年),以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剌史,率千人北伐,祖逖屯淮陰(今碼頭鎮),鑄造兵器,募壯士2000人,而後出泗口北上。數年間,盡復河南失地,使石勒不敢窺視南下。《通典》云:“祖逖死,北境漸蹙,以合肥、淮陰、壽陽、泗口、角城為重鎮。”南北分治,各據要害,泗口在諸鎮之中,是晉的北大門。《明帝記》記載:“太寧二年(324年)春,石勒將石季龍寇兗州,刺史劉遐自彭城退保泗口。”東晉鹹和元年(326年),鎮守淮陰的守將劉遐死,朝廷以郭默領劉遐舊部屯紮在泗口。田防等不願受郭默統帥,立劉遐子劉肇準備叛亂。劉遐妻邵氏力圖阻止,田防等不理。臨淮太守劉矯派兵突襲泗口劉遐部,而邵氏同時派人暗中放火,進行配合,幾乎燒盡田防的全部甲仗。結果叛亂被鎮壓。此後,諸裒討伐後趙,大軍直制泗口,奔彭城;殷浩北伐,進駐泗口;謝玄援救彭城,屯兵在泗口。這些都是東晉時的重大戰事,被王應麟引用在《通鑑地理通釋》一書中,這也說明當時泗口的重要和對戰爭大局的影響。
相關詞條
-
古泗口
陳太建十年(578年),宣帝北伐,司空吳明徹由泗口(淮口)進兵,進攻彭城。 開禧二年(1206年),金石烈再入泗口,楚州因之失守。 其後,泗口便稱為大河口鎮。
古泗口介紹 名稱和地點考證 歷史上的戰略地位和重大戰事 築城置縣簡況和廢圮之因 -
泗河
山東省中部較大河流,又名泗水。發源於魯中山地新泰市南部太平頂西麓,西南流入泗水縣境後改向西行,至曲阜市和兗州縣邊境復折西南,於濟寧市東南魯橋鎮入京杭運河。
概述 詳情 歷史 整治 相關 -
泗州
泗州,是一個存在於北周到清朝之間的歷史地名,轄地大概在今天泗縣,泗洪,天長,盱眙,明光一帶。 最後的州城在現在的泗縣城。 泗州古城遺址現在江蘇省盱眙縣境內。
歷史沿革 演變發展 近代歷史 現代歷史 相關縣誌 -
《卻入泗口》
《卻入泗口》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汀泗橋鎮
汀泗橋鎮,因始建於1247年的湖北省最古老的石拱橋——汀泗橋而得名,系鹹安區南大門。1926年,北伐戰爭汀泗橋之戰名中外,鎮內的北伐烈士陵園已列入國家級...
簡介 資源狀況 交通情況 景色風光 景點介紹 -
泗溪鎮
泗溪鎮是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上高縣東大門,東臨高安市場楊公圩、北連宜豐棠浦鄉,南隔錦江與高安灰埠、相城相望,西與敖山華僑農場和野市、新界...
鄉鎮介紹 經濟發展 社會事業 地方特色 -
古泗州城
古泗州城位於江蘇盱眙縣的淮河岸邊,唐代至明代,處於黃河與長江的漕運中心,有水陸都會之稱,管轄著江蘇、安徽的大片地區。公元1680年,泗州城被洪水淹沒於地...
概況 歷史 遺址開發 -
《贈泗口苗居士》
江雲寒不散,庭雪夜方深。 酒勸漁人飲,詩憐稚子吟。 四郊多壘日,勉我舍朝簪。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泗濱砭石
砭石,即能治病的石頭,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中。砭石中又以泗濱砭石療效為最佳。泗濱砭石原指《尚書.禹貢》泗濱浮磬料泗濱浮石;產于山東泗水之濱,故名泗濱砭...
如何購買 名稱由來 成分特徵 砭石起源 砭石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