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巴民間音樂有著歐洲和非洲文化的雙重影響,其中非洲文化的痕跡尤為突出。民間音樂主要有兩種類型:即“瓜希拉音樂”(農村民間音樂)和古巴非洲音樂。
歷史
18世紀以前
在古巴的專業音樂中,宗教音樂起重要作用。18世紀末海地廢除奴隸制的革命,使大批法國殖民者和他們的黑人奴隸移居古巴,於是歐洲音樂,尤其是義大利的歌劇和沙龍音樂迅速傳入古巴。其中特別是法國的“對舞”廣泛流傳,並被許多專業作曲家選為音樂創作的素材。19世紀後
歐洲古典樂派和浪漫樂派的作品相繼傳入,從而更加促進了古巴作曲家的創作活動。19世紀中葉,作曲家M.紹梅利·羅夫雷多(1817~1870)致力於古巴民族主義音樂的創作。他出身清貧,自學成材,他創作的50餘首鋼琴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在古巴音樂史上他是第1個在自己的創作中汲取民間音樂因素的作曲家,對古巴音樂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另一位重要的民族樂派作曲家、鋼琴家I.塞萬提斯所創作的21首《古巴舞曲》,民間音樂語彙十分豐富,優美的裝飾音和多樣化的鋼琴技巧,在國際樂壇上產生了一定影響。
20世紀初
民族樂派的創作活動更加繁榮興旺。其中對黑人音樂的研究和在黑人音樂中尋求創作源泉的趨向尤為高漲;因而在專業作曲家中形成了一種“古巴-非洲主義”的創作思潮。代表人物是A.羅爾丹和A.G.卡圖爾拉。他們把古巴-非洲黑人音樂的節奏和打擊樂器廣泛運用於交響音樂的作品之中,風格獨特、手法新穎,為古巴交響樂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如羅爾丹的《節奏》(6首,其中兩首全用古巴打擊樂器演奏);卡圖爾拉為14件樂器合奏而寫的《本貝》等作品,以錯綜複雜的節奏進行和現代派的和聲特點,表現了古巴民族音樂的豐富色彩。此外,E.萊庫奧納(1896~1963)的《黑人狂想曲》及歌曲《西波涅》等,已成為流傳於國外的著名曲目。
古巴著名的作家、音樂學家和評論家A.卡彭鐵爾和音樂教育家J.阿德沃爾的創作活動,對古巴音樂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很有影響。他們分別著有《古巴音樂》和《古巴音樂入門》。
形式
現今古巴的音樂形式有:由宗教儀式演變而來的倫巴(Rumba),早期倫巴純粹只有人聲和節奏。然後為了簡化音樂形式,發展出了先領唱再答唱的形式Montuno。通過吸取歐洲古典音樂元素,又發展出少節奏,多鏇律的Danzon。最主要的古巴舞蹈音樂是“頌”(Son),它源自古巴東部的Oriente,形成於1880年,融合了拉美眾多地區音樂元素。古巴音樂的多種形式都應歸因於歐洲殖民者以及拉美地區本就十分活躍的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瓜希拉音樂具有濃郁的西班牙安達魯西亞音樂的風味。其主要特色是重曲調變化,輕節奏變化;曲調結構勻稱方整,三拍子較為多見。主要體裁“瓜希拉”、“蓬托”和“薩帕台奧”等。其中“瓜希拉”最有代表性,這是一種民間歌曲,在廣大農村流行,由前奏及兩個分別為大、小調式的樂段構成。曲調平穩並略帶哀傷,多結束於屬音。歌詞是8個音節為一行的十行詩。通常以吉他、三弦琴和“克拉韋斯”(一種響棒)伴奏。來自西班牙的“博萊羅”同樣也由前奏和A、B兩段構成。抒情的曲調大多為小調式,在流傳過程中,其曲調、節奏和風格等都融入了古巴音樂的特徵,後來,在節奏變化上又逐漸加進了非洲音樂因素,成為一種混合性質的“博萊羅-松”。
古巴非洲音樂:古巴非洲音樂的突出特點是:①節奏複雜,變化多端,極少有三拍子的樂曲。音樂中強調節奏勝於鏇律,有時節奏自成一種獨立的線條式的進行。聲樂和器樂之間,各種樂器之間,以至鼓手的雙手之間的節奏變化,都可以形成錯綜複雜、疏密有致的音響效果。同時樂手還常以身體擺動和跺足等動作來表明節奏的進行和變換。由於重視節奏,膜鳴和體鳴樂器豐富,特別是造型多樣的鼓,能敲擊出不同音色。②最典型的音型是“長短長短長”的五音列音型(也常寫成)。這種音型從鄰國海地的黑人傳入。它不僅被古巴的民間音樂體裁所吸收(如“松”、“倫巴”、“丹松”等),也為拉丁美洲許多作曲家所採用。
此外,在古巴民間音樂中比較重要的體裁,也多屬古巴非洲音樂的範疇。如“哈瓦內拉”、“瓜拉查”、“康加”、“曼博”、“查-查-查”等。民間音樂體裁“丹松”是融合了歐洲和非洲音樂因素的典型形式。它的結構是迴旋曲式:ABACADAEA;曲調中大量吸收了五音列音型,在尾聲常以激越的節奏來結束全曲。
樂器
古巴樂器主要有:古巴三弦吉他(tres),沙鈴(maracas),刮葫(guiro),崩歌鼓(bongos),以及吉他和貝司。
在古巴革命後由於政府對於音樂的有限支持,古巴傳統音樂有日趨勢微的趨勢,直到1996年的英國獨立唱片公司WorldCircuit進入古巴開始錄製專集才逐漸廣為人知。通過製作人RyCooder的努力及以伊布拉印·飛列的樂團同名專輯「美景俱樂部」(BuenaVistaSocialClub)的成功,使得古巴音樂重回世界樂壇。
古巴最有名的音樂人是傳奇人物CelinaGonzal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