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崗湖簡介
周側群山環抱,湖畔楊柳低垂。於此泛輕舟,覽山色,映照波光粼粼,別具閒情。湖畔古崗樓,建於1964年,重檐迴廊、碧瓦紅牆,顯得古色古香,每每吸引遊客留連徘回。湖光山色之外,附近有多處明監國魯王朱以海遺蹟,其中御題鐫刻“漢影雲根”碣石,今僅存“漢影雲”三字,列為三級古蹟。景點相關
交通提示
相臨景點
地理環境
台東縣位於台灣島東南部,面積3515平方公里,人口24. 5萬人(2001年底),是本島人口最少的一個縣,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只有72人。下轄1市(台東市)、2鎮(成功鎮與關山鎮)及13個鄉(長濱鄉、池上鄉、東河鄉、鹿野鄉、海瑞鄉、延平鄉、卑南鄉、金峰鄉、大麻里鄉、達仁鄉、大武鄉、綠島鄉與蘭嶼鄉)。縣治設在台東市。
台東縣人口從1949年起開始增加,到1971年達到高峰,計27萬人。此後該縣人口開始下降,主要是大批輕年人外移,近十多年人口呈負增長。台東市是台東縣政治、 經濟與文化中心,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且1992年始人口開始回升,目前該市人口近占全縣人口的一半。2萬人口以上的地區是成功鎮與卑南鄉;1萬至1. 5萬人口的鄉鎮有關山鎮、太麻里鄉、東河鄉、長濱鄉、鹿野鄉與池上鄉;其餘鄉人口在7千人以下,包括大武鄉、綠島 鄉、海瑞鄉、達任鄉、金峰鄉與蘭嶼鄉。
台東縣社會結構與花蓮縣類似,有四大族群,即閩南人、外省人、客家人與原住民(主要有六個族群,分別是阿美族、卑南族、布農族、雅美族、排灣族與魯凱族)。其中,原住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清康熙時代起,漢人開始移入,成為今天的閩南人群。國民黨退居台灣後,輔導退役官兵及大陸沿海島嶼居民來台東開發,並成立太平洋與馬蘭兩個榮民之家,形成外省人主要聚集地之一。60年代起,許多客家人遷居台東,形成客家人族群。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加上人少地多,族群融合相處,但平原地區反國 民黨色彩濃厚。
台東縣南北狹長,多為高山地帶,經濟比較落後,農業比重大,農業人口約占三分之一。工業主要以水泥、製糖與木材加工為主。製造業家數約380多個,知名的大企業只有永豐余紙廠等少數幾家。工業區主要包括豐樂工業區、利家工業區及池上工業區,同時計畫建設智慧軟體工業園區。
台東縣舊稱埤南覓、後山。境內有中央及海岸兩大山脈,兩山夾峙下的花東縱谷,是台東縣主要的農業區。台東以農立縣,池上米、關山米、釋迦、洛神葵、金針、杭菊,加上鹿野、摩天、太麻里的茶葉,物產十分豐富;此外,台東外海的漁源亦豐,其中鮪魚經加工製成柴魚,早已名聞遐邇。
素有後山之稱的台東,風光清新而原始,三仙谷、八仙洞、知本溫泉、南橫公路,以及綠島、蘭嶼等,俱以自然風貌稱勝。近年來,結合地方人文和產業風光的觀光點也陸續興起,鹿野觀光茶園、關山環保親水公園與環鎮腳踏車道、池上牧場原野風光、太麻里金針山皆為代表;此外,若想深入自然、挑戰山水,大侖溪、比魯溫泉、都飛魯溫泉等野溪之旅,處處驚奇,引人入勝。
在人文建設方面,台灣一級古蹟的卑南文化遺址與規劃中的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保存先民輝煌的歷史結晶,值得前往一觀;每年元宵台東市的炮轟寒單爺,更是精采絕倫的民俗鄉宴;另外,素有原住民故鄉之稱的台東,原住民傳統祭典亦蔚為當地特殊的人文景觀,如卑南族的猴祭、聯合年祭、大獵祭,排灣族的竹竿祭,布農族的打耳祭等,豐富的人文,更增添台東的迷人風采。
最佳旅遊時間
台東縣地形南北狹長,山地面積多於平地,氣候呈現由平地的熱帶到山地的溫帶的變化,氣溫有高達8個月年均溫度在22℃以上,又有“太陽的故鄉”之稱。其中,蘭嶼地區為台灣最富熱帶氣候色彩的地區,年平均溫較台灣各地為高,長年無旱季,屬於島嶼多雨熱帶氣候區,多熱帶雨林也與南邊的菲律賓群島相似。台東縣境內多山,西邊雄踞著中央山脈,中北部有海岸山脈盤據,地形富變化,有海岸階地、沙灘、礫石灘、礁岸、離岸島、海岬和海蝕平台、海蝕溝、海蝕洞等,台東海岸線綿延長達176公里,且多岩岸港灣,漁業旅遊發達,新興的賞鯨豚生態旅遊活動,結合綠島觀光形成了台東海洋旅遊新的發展方向。此外,台東還是許多原住民族的聚居地如阿美族、布農族、泰雅族、魯凱族、排灣族的聚居地,每年7、8月,沿東部海岸線各部落會陸續舉辦豐年祭,是體驗阿美族文化的最佳旅遊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