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漹城鎮古寺]

古寺[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漹城鎮古寺]
古寺[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漹城鎮古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寺位於四川省夾江縣漹城鎮任山村和桃坡村交界的五兀峰頂,距縣城約20km。

歷史

古寺在明代初年曾叫仙峰寺,山頂有3塊獨立巨石,呈鼎足狀,每塊巨石上均刻有古佛造像,於明代宏治十年(1498年)改名古佛寺,明末續建寺院,簡稱古寺。

文化

布袋羅漢像 布袋羅漢像

古寺所在地五兀峰海拔693米,是夾江縣境內青衣江北岸的最高峰巒,由漹城鎮的桃坡、任山、千佛、大石村的群山組成,最高處在任山村的周岩,制高點海拔742米。《夾江縣誌》(民國版)載:“(五兀山)五峰秀拔,兀然高標,遙連蒙山,俯臨列岫。”注釋大觀山云:“……俯瞰平原,一目百里,縣誌之主山也。發脈蒙山,經雅安、洪雅等縣,綿亘三百餘里,結為邑之五兀山,聳翠入雲,為眾山之宗。此山適承其正支,脈注邑治。” 左思《蜀都賦》“經三峽之崢嶸,躡五兀之蹇滻。” 後句即指此群巒的崇峻淨崢和道路的崎嶇曲折。清代邑人李華峰著《青雲橋開橋祝文》,文中描述夾江縣:“漢嘉首治,古郡南屏,其峰肇脈於蒙山,邐迄五兀而結構。”

古寺高居峰頂,巨崖突兀,地勢高峻雅潔;茂林環擁、樹竹遮陰,繁花盛開隱泉澗;碧樹煙嵐、雲蒸霞蔚,流珠瀉綠於溝壑;俯瞰雅水,縈帶如虹,遙眺化山,如屏對峙。明代邑人張庭,別號五兀山人,曾官至吏部文選郎中,還鄉後熱心桑梓文教,曾建“五兀書院”於大觀山,著有《五兀山人存稿》、《岷峨志》、《夾江志》、《元覽要略》等書,現在千佛岩鐵石關處尚存張庭書“五兀書院”崖刻。

文物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

古寺摩崖造像是夾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前人鑿石為窟,鐫刻佛像於窟內以圖永存。分別在程品字形的巨石上鑿刻古佛三窟,其中一窟高3.2米,寬5米,鐫刻釋迦牟尼身披袈裟,足立蓮台石像,高達3米。其餘兩處為布袋羅漢。石像造型古樸,工藝精美,比例勻稱,神態慈祥;每尊佛像兩旁分別刻有力士、金剛、雲童、飛天等伴相,手持兵器,身披甲冑,神氣秀逸,威武健壯,形態各異,氣韻生動。石窟造像場景恢宏,耀顯氣勢,立體感受強烈,匠心獨具,造詣高深,頗有觀賞價值。造像的時間推測應該明朝宏治年代以早,其風格特色與毗連的金像寺石刻造像相近。巨石上前人有諸多題刻,因岩石為鬆散紅沙岩,風蝕剝落嚴重,現僅存“憑虛御風”、不二仙愰“楷書斗大八字。《夾江縣誌》載:”寺前原有明代嘉靖戊申年(1548年)建石坊一座,刻題‘松雲靜境’,左右對聯為‘石徑通天窟,松風奏曉琴’,與寺具毀。

民俗

古寺曾經是槽戶鄉人集散敬神的場所。過去每年農曆三月初十為蔡翁會。每至會期,槽戶鄉人醵資演戲酬神,褒揚、紀念蔡倫發明造紙功績。是日香火不斷,熱鬧非常。古寺遺址處有一塊四方形石碑,四面均有敘述文字,碑高1.7米,四邊寬0.38米,上有雨蓋,保存完好,碑名為”蔡翁碑敘“ ,由槽戶等相議,於清代道光十九年(1840年)八月十五公立,由邑庠張潛修撰書。其文美譽盛讚蔡倫發明造紙功德,碑敘刻有”造紙張輕便非天生,蔡翁聰明神化造為紙張。……溯造紙之由,凡布絮、藤楮皆為可用。而其巧妙之初,莫過於竹。吾鄉中惜竹造紙者也,砍其麻,去其青、漬以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廉、刷以壁,紙之法。備紙之張成,於是乎。“ 此碑實為夾江手工造紙文明歷史不可多得的寶貴文物。

保護現狀

”五兀參差,千佛險峻。“ 古寺地偏邊遠,一直禁錮著人行的腳步。近年來、大石、千佛、任山、桃坡等村相繼修通鄉村公路,古寺造像由於環境的影響以及人為破壞,損毀嚴重,亟待政府的重視,不要讓這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從此沒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