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中國古典樂器一般按“八音”分類。“八音”就是我國最早按樂器的製造材料來對樂器進行分類的方法,最早見於《周禮·春宮》,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pao)、竹”八類:

“石”類包括玉磬(qing)、笙磬、頌磬、鳴球等;
“土”類包括塤(xun)、缶(fou)等;
“革”類包括縣(xuan)鼓、鞀(tao)、應鼓、搏(bo)拊(fu)等;
“絲”包括琴、瑟、築、箏等;
“木”類包括圄(yu)、柷(chu)等;
“匏”類包括竽、笙、簧等;
“竹”類包括簫、龠(yue)、笛、篪(chi)等。
發展

在西漢的絲綢之路開通之後,中國大陸是出現了大量的“胡夷之樂”,如琵琶類、箜篌類、篳篥、羯鼓、羌笛等等,因為這些樂器也能夠按照“八音”分類法進行分類,而未重新發明新的分類法。
在唐代時的“驃國”(今緬甸)進貢了大量“驃樂器”,這些樂器用周制“八音”無法分類,故此,在仍然沿用“八音”的名稱之下,做了一些變化。據《新唐書·南蠻·驃傳》中記載,唐代“八音”將周制“八音”的“石”、“土”、“木”三類改為“貝”、“牙”、“角”,所以唐制“八音”為“金、貝、絲、竹、匏、革、牙、角”:
“金”類包括鈴鈸、鐵板;
“貝”類包括螺貝;
“絲”類包括大匏琴、獨弦匏琴、小匏琴、鼉(tuo)首箏、鳳首箜篌、龍首琵琶、雲頭箜篌;
“竹”類包括橫笛、兩頭笛;
“匏”類包括大匏笙、小匏笙;
“革”類包括三面鼓、小鼓;
“牙”類包括牙笙;
“角”類包括三角笙、兩角笙。
主要樂器
古代樂器主要有塤、缶、築、排簫、箜篌、箏、古琴、瑟等。漢唐以後,源於外國的樂器如笛子、篳篥、琵琶、胡琴等大量為中國音樂採納,並被中國人改良發展,逐漸替代了中國原來的本土樂器。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寵愛,得以樂器流傳,正式在“民樂”公眾中演出的樂器幾乎都是外來的。除此之外還有編鐘,編鐘在中國古代音樂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編鐘屬於變音打擊樂器族,發音類似鐘聲,清脆悅耳、延音持久。適合於演奏東方五聲音階的音樂。
古代十大樂器
鼓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如今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4500年的歷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為例)。在古代,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它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猛獸,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套用範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勞動競賽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鼓的結構比較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的。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笙

塤
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

琴
在古代,

琴和笛、簫等其他樂器一樣,隔牆也能欣賞其樂聲。而“琴”字從“今”,強調“當面演奏”,是指其演奏的隆重性、鄭重性而言,它是為高貴賓客演奏用的高級樂器,賓客在聆聽琴曲時,必須正襟危坐,就如現代西方人欣賞古典音樂時不能隨便離開座位那樣,這是一種文化素質和修養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
瑟
瑟的起源十分久遠,在考古
傳說在夏代已經有瑟了。甲骨文上的“樂”字,上面就是“絲”字,下面是一個“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產生應該在蠶絲出現之後。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夠巢絲的技術才可能制出弦線。先秦前後的弦樂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個推測,象琴瑟這一類樂器,可能和狩獵的弓弦有關。當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動物的皮筋條製作。我們在1984年複製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幾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笛

簫

又是什麼年代形成的呢?
《呂氏春秋》中寫有:“黃帝命伶倫伐崑崙之竹為管”的記載。據說遠古時期氣候較暖,中國黃河流域遍長竹子,只是因為後來氣候變化,竹簫子的生長線才南遷到長江流域。伶倫伐竹為管的記載,充分說明了用竹子做樂器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了。據傳,後人將伶倫所訂的律管編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簫。在虞舜時代,曾出現過一部稱之為“箾韶”的古代樂舞,“箾”即是今天的“簫”字。因為這部樂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簫來演奏的,所以我們認為《韶》的演奏使簫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頌大禹治水為內容的古代樂舞,它共分為“九成”(九段音樂),用“籥”伴奏,又稱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簫的前身。由此可見從《箾韶》到《大夏》,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周代,曾將我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它們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其中“竹”就是指簫和篪。自從國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簫做為古代樂器的實物才得以我們親眼所見。因此提起“絲竹”二字,人們自然會想到這種樂器。
編鐘

編鐘西周中晚期,編鐘已由三枚或五枚發展為八枚一組,能發出相隔一個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兩個音級。當時編鐘經常用於宮廷宴會,被稱為“鐘鼓之樂”。
至春秋中晚期,又增為九枚一組或十三枚一組。
秦漢以後,在歷代宮廷雅樂中所使用的編鐘多呈圓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變,且每鍾只能發出一個樂音。在經歷了500多年黃金時代後,它由盛而衰。
到了隋唐時期,編鐘除在“雅樂”中使用外,還用於隋“九部樂”和唐“十部樂”中的“清樂”和“西涼樂”,很少流傳民間。唐代詩人在作品中曾描繪編鐘聲音宏亮、鏗鏘悠揚、悅耳動聽的妙響。
自宋以後至清代,編鐘鑄造技術鮮為人知,鍾樂也漸被淘汰,清代宮廷中所鑄編鐘,不僅其形制與傳統編鐘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遠。
二胡

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唐朝便出現胡琴一詞,當時將西方、北方各民族稱為胡人,胡琴為西方、北方民族傳入樂器的通稱。至元朝之後,明清時期,胡琴成為擦弦樂器的通稱。
意境深遠的《二泉映月》、催人淚下的《江河水》、思緒如潮的《三門峽暢想曲》、宏偉壯麗的《長城隨想》協秦曲等都是其優秀的代表性曲目。
本世紀二十年代,二胡能發展成為獨奏樂器和華彥鈞(阿炳)、劉天華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通過許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為一種最重要的獨奏樂器和大型合奏樂隊中
的弦樂聲部重要樂器。
二胡形制為琴筒木製,筒一端蒙以蟒皮,張兩根金屬弦,定弦內外弦相隔純五度,一般為內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豐富,左手有揉弦(吟音)、泛音、顫音、滑音、撥弦等;右手有連弓、分弓、頓弓、跳弓、顫弓、飛弓、撥奏等。二胡一般定弦為d1、a1,有效音域達三至四個八度。
琵琶

現在被稱為“琵琶”的主要是曲項琵琶(也有直項琵琶,如日正倉院存有的唐傳直項五弦琵琶),琴柄向後折曲,琴身作半梨形,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從西域龜茲傳到中國北周。《隋書·音樂志》:“周武帝時有龜茲人,曰蘇祗婆,從突厥皇后入國,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當時琵琶的彈奏是橫抱,用撥子在彈奏的,彈奏的方式自由無拘束,不必像演奏傳統樂器一樣正襟危坐,就算是在馬背上也可以輕鬆彈撥,現時南管琵琶與日本琵琶依然保留橫抱的彈奏方式。魏晉南北朝,是個胡風東漸的時代,我們可以從當時的顏氏家訓中的一小段:“齊朝一士大夫有一兒年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略窺當年學習琵琶的風潮。這個時代琵琶用途上主要是作為伴奏的樂器。《隋書·音樂志》:“龜茲國……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
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敦煌琵琶譜》(公元933年),顯示唐朝時琵琶在中國有重大發展,在李唐皇室的統治下,琵琶是當時熱門的樂器,在各種節日、舞蹈等節目,都需要琵琶的伴奏來助興。當時後來中國琵琶亦分為多個派別,彈奏方式也變為直抱、以戴上假指甲的手指彈奏。
古代琵琶曾有四相13品、14品、15品等,現已增加到六相18品、24品、26品、28品或30品,按12平均律排列,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為音域A-g3。常用技巧右手有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起、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潯陽月夜》、《陽春白雪》、《昭君出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