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京都仿效古代中國首都形式,建於公元794年,從建立起直到19世紀中葉一直是日本的帝國首都。作為日本文化中心,它具有一千年的歷史。它跨越了日本木式建築、精緻的宗教建築和日本花園藝術的發展時期,同時還影響了世界園藝藝術的發展。
概述
中文名稱: 古京都遺址
英文名稱: Historic Monuments of Ancient Kyotorea(Kyoto, Uji,and otsu Cities
國家: 日本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94
批准標準
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N(Ⅱ)(Ⅳ)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文化特色
古京都遺址位於前首都平安京區域,建造於公元794年(平安時代開始),從那時起到江戶時代(1600-1868)一直作為首都,同時在這裡也造就、培養和保留了日本許多傑出的文化。與這一地區的其它歷史建築一起,17座建築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單,並被確認為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寶藏、作為日本典型的文化遺產而得到保護。許多已經被確認為國家歷史建築和特別保護的花園,被列入了文化保護法範疇。另外,優美的周圍環境也得到特殊的保護。
京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古都,市內歷史古蹟眾多,建築古樸典雅,庭園清新俊秀。全市有列為“國寶”的建築物38處,定為重要文物的建築物199處。由於持續不斷的大火,燒毀了首都的全部地區,今日依稀可見的京都地區的一些殘亘建築可以追溯到較遠的17世紀。然而,郊外的山麓小丘和周圍的小山有代表各個時代最早的建築和花園,例如,建造於公元952年的五層寶塔。
外形結構
這座千年古都的最初設計是模仿中國隋唐時代的長安和洛陽,整個建築群呈長方形排列,以貫通南北的朱雀路為軸,分為東西二京,東京仿照洛陽,西京模仿長安城,中間為皇宮。宮城之外為皇城,皇城之外為都城。城內街道呈棋盤形,東西、南北縱橫有秩,布局整齊劃一,明確劃分皇宮、官府、居民區和商業區。
京都御所是日本的舊皇宮,又稱故宮。從奈良遷都到明治維新的1074年中,它一直是歷代天皇的住所,後又成了天皇的行宮。京都皇宮位於京都上京區。前後被焚7次,現在的皇宮為孝明天皇重建,面積11萬平方米,四周是圍牆,內有名門9個、大殿10處、堂所19處,宮院內松柏相間,梅櫻互映。
內部建築
平安神宮,於1895年為桓武天皇遷都1100年而建,殿堂仿效平安朝皇宮正廳朝堂院建造。建築宏偉壯麗,為明治時代庭園建築的代表。其大殿為琉璃瓦所蓋,遠眺屋宇,金碧輝煌。神宮內的迴廊庭園,由東南西北四苑組成,中間有白虎池、棲鳳池、蒼龍池。宮內湖上的亭閣,都是仿照中國西安寺廟的結構。
二條城,初建於1603年。它的富麗堂皇與樸素的故宮恰成鮮明對比。城堡以巨石做城垣,周圍有東西長500米,南北長300米的護城河,河上有仿唐建築。初為德川家康到京都的下榻處,後因德川慶喜在此處決議奉還大政而聞名
1886年成為天皇的行宮,1939年歸屬京都府。主要建築有本丸御殿、二之丸御殿等。殿內的牆壁和隔扇上有狩野派畫師所繪的名畫。
被稱為“三步一寺廟、七步一神社”的京都有佛寺1500多座,神社2000多座,這裡是日本文化藝術的搖籃,佛教的中心。
金閣寺,原為西園寺恭經的別墅,後給足利義滿。足利義滿死後,根據遺言改為禪寺,取名鹿苑寺。金閣寺為三層,第二三層的外牆用金箔貼成,遠遠望去,金光閃閃。3層高的金閣寺,每層都象徵著不同時代的風格:第1層是平安時代,第2層是鎌倉時代,第3層是禪宗佛殿的風格。塔頂尾部裝飾著一隻金銅合鑄的鳳凰,堪稱一絕。銀閣寺位於京都東山麓,1482年由足利義政按金閣寺造型修建,與金閣寺齊名。銀閣寺原來也是別墅,興建時曾計畫把外壁飾以銀箔,但建造完成時未鍍上銀箔,改名慈照寺,俗稱銀閣寺。
大德寺,建於1319年。大燈國師為開山祖師,後經戰亂被焚。著名的一休大師經過幾十年的漂泊布教後,以80歲的高齡任大德寺的主持,重建了大德寺。至今大德寺還保存著一休大師的遺墨。
清水寺坐落在東山山麓,創建於798年,後由德川家康將軍於1633年重建。清水寺在音羽山半山腰,依山而建,正殿建在懸崖邊。前部是懸空的“舞台”,下面由139根高大圓木支撐,高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