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口譯在中國:新趨勢與新挑戰(第七屆全國口譯大會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內容簡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口譯事業近年來蒸蒸日上,口譯教學及研究領域均成績斐然,碩果纍纍。“全國口譯大會暨國際研討會”自1996年首次召開以來,其規模與影響不斷擴大,已經成為國內以及國際口譯界的盛會。
《口譯在中國:新趨勢與新挑戰(第七屆全國口譯大會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為2008年“第七屆全國口譯大會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共收入論文24篇,對口譯教學及研究領域的現狀及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反映了近年來日譯工作者、教學者和研究者不懈努力、積極探索的全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全書分為兩部分:翻譯教學;包括11篇論文,結合口譯教學實踐,探討口譯教學的課程設定、教學理念、
方法以及模式等。口譯研究:包括13篇論文,從理論到實踐,探討口譯研究的概況及走向、譯員的角色及功能,口譯的質量及評估等。
目錄
專業口譯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Chinese BTIs and MTIs-A Golden Opportunity
From Language Testing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Interpreters Made in Vienna
口譯認知特點與漢外口譯能力訓練
雙語課程體系建設與專業翻譯人才培養
口譯專業教學:課程模式方法
對口譯方向研究生開展實踐教學的理念及方法——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翻學院為例
構築特色翻譯專業本科同傳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以復旦翻譯係為例
基於語料庫的翻譯專業口譯教材建設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口譯課程相關內容的修訂刻不容緩
Podcast在口譯教學中的套用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Placing the
Challenge in Perspective
The Dialogue Interpreter'svisibility
從口筆譯服務審視其外語需求
中譯外:我國口譯事業現狀與對策
翻譯的忠實性與交際的關聯性
口譯語料庫:口譯教學與研究的新途徑
國內口譯研究的發展概況及研究走向——兼評第七屆全國口譯大會暨國際研討會
口譯過程“噪音”分析
工作記憶中的情景緩衝區及其對同傳訓練的啟示
心理詞庫理論在口譯中的運用——建立譯員雙語心理詞庫之初探
政治性記者招待會中譯員的人際協調功能
口譯質量——基本標準與多重視角
從交際學角度對同聲傳譯質量評估的實證研究
English Abstracts
序言
口譯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時,從事口譯職業的人被稱為“譯”、“寄”、“象”、“狄銀”、“通事”或“通譯”。但史書記載的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口譯活動發生在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上,因為有說英語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和英國首相喬治參加,原本在外交場合作為國際語言使用的法語成了交流的障礙,英法交替口譯被大規模採用。因此,1919年巴黎和會的口譯活動也被認為是會議口譯(conference interpreting)的真正開始1。
中國使用交替傳譯已有很長的歷史,但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才開始在一些大城市舉行的國際會議上使用同聲傳譯。中國的專業化口譯教學工作起步也較晚。上個世紀70年代末,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承辦的聯合國譯訓班(中、英、法)被認為是當代中國專業化口譯教育的開始。之後直到90年代初,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廈門大學相繼開設了中英口譯專業方向班,把口譯專業的教學帶進了大學本科階段。2002年成立的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以及2005年成立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等均採用AIIC(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的標準培養會議口譯人才,做到了與國際接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有翻譯學院(系)20餘個,另有多所高校開設了翻譯方向的專業,均開設有口譯方向或口譯課程。中國口譯事業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期。
作為中國口譯事業繁榮標誌之一的口譯研究也在近20年取得了豐碩成果。展示這一豐碩成果之一的全國口譯大會也隨著其規模與影響的不斷擴大,已發展成為中國口譯界的代表性盛會,以及國際口譯界的盛事,對推動我國口譯教學與研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全國口譯大會1996年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與廈門大學共同發起主辦,至今已連續舉辦七屆。會議的主題也從最初的“口譯教學研討”擴大到口譯研究的方方面面,參會的人數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今天的幾百人,會議也從國內的小型學術會議發展成為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