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作為效應

反作為效應

反作為效應,是各種不作為現象的一種,就是為官者有工作不做完,故意保留一塊難點,表現為辦事拖拉、推諉塞責,以此來向上級要求各種獎勵和資助。在各類不作為現象中,這種現象的危害比不作為更嚴重。有些人甚至以此作為升官經,失時誤事常常發生,嚴重違反“三嚴三實”的規定。

簡介

反作為效應反作為效應
所謂“反作為效應”,簡單說,就是為官者常常事不盡做,功不全用,保存一塊“自留地”,以作為“立於不敗之地”的資本。一些主管部門和業內官員對自己分管領域存在的問題,不是憑著高度負責的精神去最大限度地解決,而是人為地留些“尾巴”,養災自重、養難自重、養患自重,以圖得到重視、得到經費、得到擢升。就像古代一些治水官吏,從來不是三下五除二堵好決口,而是不斷挾水患邀功,逼迫朝廷調撥更多銀錢。

現象

反作為效應反作為效應
對照現實,有的部門總喜歡未乾先吹,不是吹功勞,而是顯擺工作有多棘手、難度有多空前,到頭來工作進展輕鬆,都因為“領導指揮有方、眾人精誠付出”。有的地方為應對突發性災害或者社會治理問題,成立臨時協調機構,集中力量進行處置,個別人不願速戰速決,生怕事了“廟”散,寧願延誤工作進展也要占住位子。種種怪相,無非是為了以工作之“艱辛”、付出之“巨大”,壘高自己的“功勞碑”。問題就在於,是不是真的本領強、幹勁大。

一些人把“反作為效應”當做“升官經”,在本職崗位尸位素餐,整天製造忙碌工作的假象,殊不知,瞞得過初一,瞞不過十五,明眼人一看就心知肚明。這種封建“滑吏”的糟粕遺風,如果不能及時摒棄,早晚深受其害。正像有些劣醫,為了能“錢如東海長流水”,奉行“外科之瘍疽,未必肯令一藥而愈”的惡習,結果壞了名聲,到最後反砸了自己的飯碗。

為官從政,實在是第一位的,老百姓看幹部就看實在不實在。做人做事既要考慮上級怎么想,更要考慮民眾怎么看。讓民眾滿意,才是對本職工作的最大尊重。“反作為效應”造作取巧,為黨的紀律所不容,與“三嚴三實”要求格格不入。

建議

反作為效應反作為效應
“反作為效應”之所以受推崇,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官員職責不明確,失職沒追究,瀆職無處理。有鑒於此,當充分發揮民眾監督的重要作用,讓民眾知曉幹部在做些什麼、完成得怎么樣,讓百姓積極參與監督、批評。也要從制度上釐清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定明確詳細的行政流程,並輔之以科學嚴謹的績效考核,加大問責力度。尤其是,對辦事拖拉、推諉塞責、失時誤事的幹部要堅決問責,隔斷他們的上升空間。“反作為效應”並非是吏治的不治之症,完善民眾監督、堅持制度治本和深度問責,給它釜底抽薪,讓它失去市場,就能把它徹底掃入歷史的垃圾堆。奉勸那些執迷不悟的幹部,憑自己的真才實學、憑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政績,去贏得組織和民眾的信任,切忌以奇技淫巧歪門邪道去博所謂的功名。

“至道貴兼濟,豈固為身謀。”有多大權力就要盡多大職責,職務與幹事業是相輔相成的,職務只是幹事業的平台,而不是填起欲壑的簸箕。把事業乾好了、乾實了,才是合格的幹部。不想幹事只想當官,甚或藉助不入流的手段去升官,結果不僅“有心栽花花不開”,更可能跌入違紀違法深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