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腰哭天子

叉腰哭天子――為聖上哭喪。

話說南北朝時之陳宣帝,於太建十一年(公元五七九年)發行新貨幣「太貨六銖」(如圖)。該錢屬五銖系列,重量、形制均與五銖錢相近。有趣的是其篆書四字錢文右側之「六」字,宛若一站立人形,身首俱備,手足齊全。此「人」兩腳八字掰開,雙臂環置腰間,儼然一人叉腰當街企立。其時厭惡此錢者,便戲謔地稱之為「叉腰哭天子」――為聖上哭喪。或可想像逾千年前南北朝人,舉凡哭喪皆作站立叉腰狀。未幾,可憐陳宣帝果真在一片「哭」聲中駕鶴西去。
驗乎?其實純屬巧合,相信詛咒可送人上西天更是無稽。百姓怨憤而生咒罵,是不滿陳宣帝之「太貨六銖」竟一枚兌十枚正在通行之五銖錢,無端令百姓一下子損失九成資財。如此巧取豪奪,無度搜刮,人們無怨氣才怪。
哭罷天子之「太貨六銖」只行用了三年而被廢,其名聲似乎不是那�好,但該錢之正背、穿孔、內外邊廓均鑄工精整挺拔,工藝勻稱細美。錢文書法源自玉筋篆,豐滿圓勁。舒展有力,又不失嫵媚秀美,為六朝錢幣中之一大精品,另加通行時日不長,鑄量有限,素為歷代眾家所鍾愛。
「太貨六銖」與同期的五銖錢相比,前者時值五、六十元一枚,而後者只賣兩三毫,差之甚遠。
“掐腰哭天子”錢,又叫“叉腰哭天子”,正名是篆書“太貨六銖”,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始鑄。初,一枚要當五銖錢10枚使用。由於“太貨六銖”大小和重量與“五銖”相仿,卻要等於10個五銖錢,這種不等價交換等於變相掠奪,導致民怨沸騰,人們更是附會說,篆書的“六”字有如“人以手叉腰”、“為聖上哭喪”的政治謠言,直接導致“其貨不行,民仍用舊錢交易”。不久陳被隋朝所滅。一般說來,上品的生坑“太貨六銖”,現在能值個三、四百塊錢不等。2012年,價格已達到接近兩千一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