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葉變種

卵葉變種

卵葉變種,屬於野芝麻亞科植物,主要生長在山坡上或林下。

基本信息

糙蘇屬 糙蘇的變種

系中文名:糙蘇系
系拉丁名:Ser.Umbrosae
亞組中文名:異裂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Anisostyleae
組中文名:糙蘇組
組拉丁名:Sect.Phlomoides
屬拉丁名:Phlomis
亞族中文名:野芝麻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 Lamiinae
族拉丁名:Lamieae
亞科拉丁名:Lamioideae
科拉丁名:LABIATAE
綱拉丁名:DICOTYLEDONAE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42a糙蘇(原變種)多年生草本;根粗厚,鬚根肉質,長至30厘米,粗至1厘米。莖高50-150厘米,多分枝,四棱形,具淺槽,疏被向下短硬毛,有時上部被星狀短柔毛,常帶紫紅色。葉近圓形、圓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5.2-12厘米,寬2.5-12厘米,先端急尖,稀漸尖,基部淺心形或圓形,邊緣為具胼胝尖的鋸齒狀牙齒,或為不整齊的圓齒,上面橄欖綠色,疏被疏柔毛及星狀疏柔毛,下面較淡,毛被同葉上面,但有時較密,葉柄長1-12厘米,腹凹背凸,密被短硬毛;苞葉通常為卵形,長1-3.5厘米,寬0.6-2厘米,邊緣為粗鋸齒狀牙齒,毛被同莖葉,葉柄長2-3毫米。輪傘花序通常4-8花,多數,生於主莖及分枝上;苞片線狀鑽形,較堅硬,長8-14毫米,寬1-2毫米,常呈紫紅色,被星狀微柔毛、近無毛或邊緣被具節緣毛。花萼管狀,長約10毫米,寬約3.5毫米,外面被星狀微柔毛,有時脈上疏被具節剛毛,齒先端具長約1.5毫米的小刺尖,齒間形成二個不十分明顯的小齒,邊緣被叢毛。花冠通常粉紅色,下唇較深色,常具紅色斑點,長約1.7厘米,冠筒長約1厘米,外面除背部上方被短柔毛外餘部無毛,內面近基部1/3具斜向間斷的小疏柔毛毛環,冠檐二唇形,上唇長約7毫米,外面被絹狀柔毛,邊緣具不整齊的小齒,自內面被髯毛,下唇長約5毫米,寬約6毫米,外面除邊緣無毛外密被絹狀柔毛,內面無毛,3圓裂,裂片卵形或近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內藏,花絲無毛,無附屬器。小堅果無毛。花期6-9月,果期9月。
42e.卵葉變種
Phlomis umbrosa Turcz. var. ovalifolia C. Y. Wu in Addenda 601. 1977——Phlomis mongolica auct. non Turcz.: Courtois in Mem. Hist. Nat. Emp. Chin. 6 (1): 90, pl. 19. 1920 Phlomis dentosa auct. non Franch: 孫雄才, 科學社生物所論文集7: 26. 1932.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葉卵形,基部近楔形至淺心形,下面常被星狀短柔毛,稀為星狀短絨毛;花萼密被星狀短柔毛,齒常較長。
產安徽及江蘇;生於山坡上或林下。模式標本采自安徽滁縣琅琊山。

紫菀屬 三脈紫菀的變種

三脈紫菀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莖直立,高40-100厘米,細或粗壯,有棱及溝,被柔毛或粗毛,上部有時屈折,有上升或開展的分枝。下部葉在花期枯落,葉片寬卵圓形,急狹成長柄;中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5厘米,寬1-5厘米,中部以上急狹成楔形具寬翅的柄,頂端漸尖,邊緣有3-7對淺或深鋸齒;上部葉漸小,有淺齒或全緣,全部葉紙質,上面被短糙毛,下面淺色被短柔毛常有腺點,或兩面被短茸毛而下面沿脈有粗毛,有離基(有時長達7厘米)三出脈,側脈3-4對,網脈常顯明。頭狀花序徑1.5-2厘米,排列成傘房或圓錐傘房狀,花序梗長0.5-3厘米。總苞倒錐狀或半球狀,徑4-10毫米,長3-7毫米;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線狀長圓形,下部近革質或乾膜質,上部綠色或紫褐色,外層長達2毫米,內層長約4毫米,有短緣毛。舌狀花約十餘個,管部長2毫米,舌片線狀長圓形,長達11毫米,寬2毫米,紫色,淺紅色或白色,管狀花黃色,長4.5-5.5毫米,管部長1.5毫米,裂片長1-2毫米;花柱附片長達1毫米。冠毛淺紅褐色或污白色,長3-4毫米。瘦果倒卵狀長圓形,灰褐色,長2-2.5毫米,有邊肋,一面常有肋,被短粗毛。花果期7-12月。三脈葉紫菀是一個廣布而多型的種,曾經 Kitamura (1937)及Handel-Mazzetti (1938) 分別為許多變種或亞種,但毛茸、葉形、頭狀花序的排列、總苞的形狀和大小等特徵都有一系列變異,而不同部位的變異常沒有相關的聯繫。所以一些變種的區別是不明顯的。
卵葉變種
葉卵圓形及卵圓披針形,有淺鋸齒,基部漸狹成短柄,質稍厚,上面被糙毛,下面被疏毛;總苞片頂端稍紅色。舌狀花淺紅色或白色。
產於陝西、湖北、四川、雲南等省。在華北少見。
在我國西部,此變種與上一變種有時不易區別。

飛蓬屬 多舌飛蓬的變種

舌飛蓬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木質,較粗壯,徑3-6毫米,斜升或橫臥,有或無分枝,具纖維狀根,頸部被纖維狀殘葉的基部。莖數個或單生,高20-60厘米,基部徑2-4毫米,直立,有分枝,或有時不分枝,綠色,基部或全部紫色,具條紋,被較疏的,上部被較密的短硬毛,雜有貼生短毛和頭狀具柄腺毛,節間長2-4厘米。基部葉密集,蓮座狀,在花期常枯萎,長圓狀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5-15厘米,寬0.7-1.5毫米,全緣或具數個齒,頂端尖或稍鈍,基部漸狹基部常紫色的長柄,具3-5脈,兩面被疏短硬毛和頭狀具柄腺毛,下部葉與基部葉同形,具短柄,中部和上部葉無柄,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或少有狹披針形,長4-6厘米,寬0.6-2厘米,全緣或少有疏齒,頂端尖或漸尖,基部擴大,半抱莖,最上部葉極小,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2厘米,寬0.1-0.2厘米,頂端漸尖。頭狀花序徑3-4厘米,或更大,通常2至數個傘房狀排列,或單生於莖枝的頂端;總苞半球形,長8-10毫米,寬15-20厘米,總苞片3層,顯明超出花盤,線狀披針形,寬約1毫米,頂端漸尖,綠色,上端或全部紫色,外層較短,背面被疏長節毛和密的頭狀具柄腺毛。外圍的雌花舌狀,3層,長約為總苞的二倍,舌片開展,紫色,長14-17毫米,寬0.6-1毫米,管部長1.5-2毫米,上部被疏微毛,乾時不捲成管,頂端全緣;中央的兩性花管狀,黃色,長4-4.5毫米,管部1-1.5毫米,檐部窄漏斗狀,上部被疏微毛,裂片短三角形,無毛;花葯伸出花冠;瘦果長圓形,長2毫米,寬約1毫米,扁壓,背面具1肋,被疏短毛;冠毛2層,污白色或淡褐色,剛毛狀,外層極短,內層長4毫米。花期7-9月。
卵葉變種
莖較粗壯,中部有多數而密集的葉,節間長1-2厘米;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5.5厘米,寬達2.6厘米,頂端圓鈍,具小尖頭,基部極寬,具明顯的三出脈與原變種不同。
產於四川西南部(木里)。

革苞菊屬 革苞菊的變種

革苞菊(原變種)多年生草本,有粗壯的根狀莖,基部為厚層殘存的枯葉柄所緊密圍裹成徑達6-7厘米的塊狀體;莖基被棉狀污白色厚茸毛,上端有少數稀多數簇生或單生的花莖。花莖不分枝,長2-4厘米,柔弱,徑約2毫米,被白色密茸毛,稍有溝,無葉。葉多數生於莖基上成蓮座狀葉叢,通常長7-15厘米,寬2-4厘米,有基部擴大被長茸毛的葉柄;葉片長圓形,革質,被疏或密的蛛絲狀毛或茸毛,羽狀深裂或淺裂;裂片寬短,有淺齒和生於齒端而長約2-4毫米的硬刺;中脈在下面稍凸起;內層葉較狹。頭狀花序在莖端單生,下垂,徑達2厘米。總苞倒卵圓形,長約1.5厘米;總苞片3-4層,被蛛絲狀棉毛,外層由較寬長的苞葉組成,革質,綠色,有淺齒和生於齒端的黃色刺;內層較短,線狀披針形,無齒,上部稍紫紅色,頂端有刺。小花多數,花冠管狀,長7-9毫米,乾後近白色,頂端褐黃色;裂片卵圓披針形,稍尖,長1.2-1.5毫米。花柱分枝短,卵圓形,頂端稍鈍,下部稍扁;基部膨大。冠毛長5-6毫米,污白色,有不等長而上部稍粗厚的微糙毛。瘦果無毛。產內蒙古中部。生於乾旱草地,海拔1500米。也分布於蒙古南部。
卵葉變種
var. ovatifolia Ling et Y.var. nov.
此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葉卵形,側脈3-5對;頭狀花序較大。
產內蒙古伊克昭盟海渤灣拉僧廟南,低山石礫山坡,徐志傑466(模式標本);伊克昭盟鄂托克旗,蒙藥普查隊36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