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諸邦

印度諸邦

"印度語言邦的建立

印度是聯邦制國家,一級行政區包括有28個、6個聯邦屬地及德里國家首都轄區。印度諸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和立法議會,立法議會的所有成員都是由本邦全體成年選舉人選出的。各邦首腦稱作邦長。邦長由總統任命,其在邦內行使的權力與總統在聯邦政府內行使的權力通常一樣。與中央政府相同,各邦也有自己的內閣,由首席部長領導,並對民選的邦立法機構負責。
印度共和國 國旗印度共和國 國旗

印度語言邦

印度境內有180種語言、700多種方言,使用人口在百萬以上的語言有33種。其中,憲法上承認的正式語言就有15種。根據1956年的《邦重組法案》,語言是印度諸邦劃分邊界的基礎,鄰邦通常互相難以理解對方的語言。印度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自居,聯邦制體系給予諸邦政府相當大的自主權。印度的28個邦享有比美國的更廣泛的權力,特別是執法和司法領域,經常讓中央政府無法插手他們之間的糾紛,這也讓各邦之間的分歧進一步加強。同時也助長了地區種族主義的發展和政黨政治地區化的趨勢。
1966年中央政府決定按照語言原則, 重新劃分並調整各個省邦, 印度南部屬於達羅毗荼語系的四種語言都有了自己的語言邦, 南方各族人民的要求基本上得到滿足。
從此以後, 語言邦運動的重心向北方轉移,首先是孟加拉邦操馬拉提語者跟該邦操古吉拉特語者之間出現民族騷亂和流血衝突, 迫使中央政府於1960 年將該邦一分為二, 成立以馬拉提語為主要語言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和以古吉拉特語為主要語言的古吉拉特邦。旁遮普邦的印度斯坦人跟錫克人之間發生民族、語言糾紛,要求按語言分邦, 1960 年中央政府同意重新劃分該邦, 通行旁遮普語區域成立旁遮普邦, 通行印地語區域則重新組成哈里亞納邦或者併入毗鄰的喜馬偕爾邦。此外, 印度東北部多民族居住的阿薩姆邦也先後分出那加邦、梅加拉亞邦和米佐拉姆邦。
印度語言邦的建立, 是中央政府為緩解地方民族語言緊張關係, 平息民族騷亂, 穩定民族情緒而採取的行之有效的讓步措施;但是過分突出地方語言, 則有可能助長邦一級產生分裂的民族情緒, 同時也削弱了中央政府與地方邦以及各邦之間的聯繫,對印度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設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印度諸享有極大的財政自主權,中央財政只用於全國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國防、科研等領域,一般不會特別向某一個邦撥款。近幾年來,印度經濟有了快速發展,然而對於國內物流業來說,由於各邦之間壁壘森嚴,不同的邦徵稅比例不同,再加上各邦之間在用地、施工等方面難以協調,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薄弱,國內商品流通因重重阻礙而導致成本大幅增加。

印度諸邦印度諸邦

印度諸邦

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阿魯那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
阿薩姆邦Assam比哈爾邦Bihar恰蒂斯加爾邦Chhattisgarh果阿邦 Goa古吉拉特邦Gujarat哈里亞納邦Haryana喜馬偕爾邦Himachal Pradesh查謨-克什米爾邦 Jammu and Kashmir賈坎德邦Jharkhand卡納塔克邦Karnataka喀拉拉邦Kerala中央邦 Madhya Pradesh
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曼尼普爾邦Manipur梅加拉亞邦Meghalaya米佐拉姆邦Mizoram那加蘭邦Nagaland奧里薩邦Orissa旁遮普邦Punjab拉賈斯坦邦Rajasthan錫金邦Sikkim
泰米爾納德邦 Tamil Nadu特里普拉邦Tripura北安查爾邦Uttaranchal北方邦Uttar Pradesh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