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素質教育]

博雅教育[素質教育]
博雅教育[素質教育]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博雅教育即西方經典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 又可譯為通識教育、文科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素質教育等。 “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適合自由人”,在古希臘所謂的自由人指的是社會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臘倡導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讓學生擺脫庸俗、喚醒卓異。其所成就的,不是沒有靈魂的專門家,而是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 在現代社會中,博雅教育,被認為是一種基於社會中的人的通才素質教育。它不同於專業教育、專才教育。在東方,這種教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和漢朝以後通常的儒家教育;六藝教育注重綜合知識和技能,而儒家教育偏重人格和人文質素。博雅教育所涉足的範疇隨著社會而變遷,到了近代,人文和科學都成為了博雅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致博雅教育又被稱為文理教育。

基本信息

簡介

無論是古羅馬人的七藝還是中國儒家的六藝,都體現了一種使人性臻於完善的教育理想。其中古羅馬的七藝是指文法、修辭學、辯證法、音樂、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儒家的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學生一種職業訓練或專業訓練,而是通過幾種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一種身心全面發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說發展一種豐富的健康的人性。

英國思想家約翰·密爾對博雅教育的總結最為精闢:“每件事都知道一點,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

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考察了中國大陸、美國、香港和台灣的博雅教育後是這樣總結的,博雅教育在中國的普遍稱為素質教育,美國稱為Liberal Arts Education, 香港稱為博雅教育,台灣通稱為通識教育。雖然對博雅教育的叫法不同,但是各方面都一致認為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大學應該注重通識教育,提供人文訓練,培養人文素質。

缺點

博雅教育不主張專業知識的學習,採用的是捆綁式教育,一個學生要應付十多門的課程,教育出來的學生貌似什麼都懂,實際上是什麼都不精,而且出來工作後在學校學的東西一般都套用不上,加上學得又不精,就造成了知識容易遺忘現象,遺忘後學了的知識等於沒有學,造成了教育的浪費,中央電視台有個遊戲節目《幸運52》就是用國小的知識去考出來工作後的成年人,好多人都答不出國小的題目,就可以說明問題。

在美國品質最好的大學及規模不大的學院通常採用博雅教育。對於極優秀的學生,博雅教育為未來的社會領袖提供比較全面的知識,而且由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廣讀群書沒有問題,哈佛、斯坦福這些精英大學都採用博雅教育的辦學精神。

發展情況

台灣

台灣系統的現代博雅通識教育開始於台灣大學。台灣教育家虞兆中認為,現代大學和傳統儒家教育觀一脈相承,學生人格養成應在學校教育中居於重要地位,於是出任台大校長時建立通才教育。隨後,台灣各大學相繼推行。在台灣,博雅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組成部分。例如,台大通識教育課程分為文學與藝術、歷史思維、世界文明、道德與哲學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八大領域。

香港

在香港,以博雅教育為宗旨的唯一一所大學是嶺南大學。前任校長陳坤耀曾解釋博雅教育的宗旨是要教導人“學識廣博,生活高雅”。2008年香港教育統籌局於高中課程引入博雅教育。

歐洲

在歐洲,博雅教育的原來意義是中等研習,只是涉足普遍知識及智識技術,著重於知識的承傳,而不是專門或者專業技術。博雅教育在歐洲教育歷史中的七大範疇被分為“三道”(初等級)和“四道”(高等級)兩類。“三道”包括語法、修辭學及辯證法。“四道”包括算術、幾何、天文及音樂。這成了歐洲中世紀大學核心課程。雖然曾經只注重古典教育,但博雅教育在歐洲啟蒙時代之後被宣傳為解放思想及破除成見,隨著科學及人文的地位提升,兩者在近代都納入博雅教育的範疇。

美國

在美國,四年制的大學極著重博雅教育,所有學士課程皆要求學生於首兩年受博雅教育之思考訓練,而在學士第三年才修讀主修課程。另外亦有專注於博雅教育的教學機構,被稱為“文理學院”,通常為四年制。其畢業生要在其他的學院如研究生院才能得到專業的培訓,例如:商業、法律、醫學、神學等等。

美國境外的學院都受到了這些美國高等學院啟發,包括德國的歐洲博雅學院。這類型的教育未曾在英國出現,連博雅教育一詞都很少談及。反而澳洲墨爾本維多利亞大學提供兩年制TAFE文憑課程(博雅文憑課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