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香山,這塊平地聳起的山峰,便宛如珠三角的"南天之柱"。這或許便是它山勢並不險峻,卻能躋身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中所說描述的鼎足南粵的三樵(東樵博羅的羅浮山,西樵南海的大科山,南樵新塘的南香山)的一個重要基礎。今天的南香山,古時又名南樵山,還曾名"南鄉山"和相對於四川大峨眉山來說的"小峨眉山"。這座秀挺於珠江三角洲平川的高地,因靠近東江,山勢突顯巍峨,若峨眉聳翠,成為東江乃至珠江航船的天然航標燈,因此也被人稱之為船桅山。地理方位
南香山位於新塘鎮北部,坐落於增城市的寧西鎮,新塘鎮境內唯一的一座高山,也是“廣東三樵”之一的南樵,海拔434.1米。距新塘鎮18公里,朱村鎮10公里,中新鎮8公里,仙村鎮10公里。
歷史
南香山瀕臨南海,山前平坦的珠江三角洲上東江、珠江日夜奔騰入海,其水路、陸路十分便利,南香山也因此成為古人較早踏足崇拜的山脈。有史料記載的,在南香山上便遺留下蓮花書院、百花寺、蓮洞書院、湛子洞、宋代探花李文溪和明代尚書霍韜的墓葬等諸多先人古址遺蹟,年代可謂歷史悠久綿延千年。
站在南香山若隱若現的殘磚碎瓦的遺蹟邊上,伸手觸摸那千年寺觀古院的殘壁斷垣,便不由然地會為那其所承載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怦然心動。
當地政府部門的朋友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百花寺舊址上曾挖掘到一隻柱礎,經文物部門鑑定為隋唐之物。解放初,當地一些人以破除迷信為由將寺廟拆除,現如今,僅存下"百花古寺"四字。與百花古寺關係影響較大的則是康熙初年的和尚"巢僧",他曾在其廢圯上居住,後在附近的華峰山建成海門禪院,從此華峰山逐漸成為南方著名佛教勝地。
據百花古寺修碑記,蓮花書院始建於東漢永平(公元58-74)年間。她是百花古寺的前身,為今天增城最早的文化教育聖地。《增城志(明版)》記載:"未有增城,先有百花。"到明初,一代大儒湛若水晚年在此開壇授學,始建蓮洞書院,並留下手書"湛子洞"。
南香山因此成為融道教、佛教與儒教三教合一的福地。這些先人的"神物"也成為新塘、東莞等一帶當地人的崇敬之物。
但如今,"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殘瓦磚"。由於歷史戰亂等諸多原因,蓮花書院、百花寺、蓮洞書院等名勝古址盡遭敗毀,令人扼腕嘆息。不過,即便這些遺址古蹟早已掛滿塵煙,其承載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並不會因時間的變遷而消失。
名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秀挺聳立於平川之的南香山,歷經兩千年歷史的宗教歷史文化的浸淫,刻畫了一幅"三教合一""天人合一"的歷史文化圖騰。而其中最為醒目的莫過明初大儒湛若水。這位新塘土生土長的一代大儒宗師,在晚年回到家鄉辦學,給南香山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鑄就了南香山一段新的輝煌和傳奇。
沿著南香山的南面山路拾級而上,行程至小半山腰,抬頭便可望見幾個蒼勁有力的崖刻大字"湛子洞",這便是當年湛甘泉(若水)先生親手所書。如若再朝上行進一段,便是甘泉先生當年所辦蓮洞書院的遺址了。不久前,幾位湛氏同宗後人曾在此時,竟然還發現了一段長四米、寬一米、高一米左右的院牆,令人振奮不已。
初冬的下午,冷風來襲的南國已有些寒意。但在南香山"湛子洞"的遺址邊,卻不時可見三兩成行前來膜拜的人們,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會觸摸湛若水先生當年手書的"湛子洞"大字,似乎是想由此來感悟這位先賢的育人智慧和靈氣。
這是當地人對"神人"的頂禮膜拜,也是對湛若水這位大儒的至高崇敬。在當地廣為流傳一個有關湛若水"九學子'十狀元'"的傳說,這個傳說講的是,湛若水當年在南香山開辦蓮洞書院的時候,最初只收授了九位學子,然而在一同赴考的時候卻中舉十人。原來有一個每天為這些學子送水做飯的伙夫,由於也天天耳聞目睹湛若水生先的教學,竟也神奇地應試中舉。不知從何開始,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湛若水這位大教育家也成為當地讀書人的書聖。
在南香山上,湛若水的親書的"湛子洞"也可謂是神來之筆。據湛氏同宗後人介紹,"湛子洞"三字中,"湛"和"洞",本來是兩個"三點水"即"六點水"。但如果仔細數一數,便會有趣地發現這其中包含有"十一點水"。這是因為"甘泉公"愛山喜水,故用其特製的"茅龍筆"揮寫的緣故,從而將"兩個三點水"揮成了"十一點水"。
故事
南香山上的百花寺,在當地民間流傳的故事裡,相傳它的開山始祖是與廣州光孝寺同屬一門的遠塵和尚,而與百花古關係影響較大的"巢僧"則來自江西一座寺廟,原名叫融老和尚。相傳融老和尚在退院休閒後,一時無拘無束,聽人都說廣東好,就想趁身體尚好前往一行。經數月跋涉來了廣東增城縣境內的南樵山。他細看此山很有氣勢,遂攀上峰巔四眺,只見西北兵陵起伏,層巒迭翠;東南一望平川,阡陌縱橫,村莊錯落;山林幽深,流泉清沏。融老和尚為之陶醉,樂極而忘返,就想在此住下清修。
他見南香山中有座破廟,雖是殘垣斷壁,荒草離離,略經收拾,倒也可以棲身。融老和尚遂安頓下來,取山泉為號,改名為"南樵老僧"。每日念經打坐,飢吃野果,渴飲山泉,"南樵老僧"大號逐漸為世所熟悉,上山來百花寺的人便絡繹不絕。
相傳融老尚當初曾是獨自攀上深處,選棵大樹砍些茅草,在樹上搭了個簡易巢,權作居住和修行之用,"巢僧"別號也由此而來。說來也怪,起初,一群老虎在樹下轉來轉去,對樹上的老僧虎視眈眈。後來受"巢僧"的影響,一個個變得溫馴貼服,視巢僧如同老朋友般,常常一起玩樂。有一天一隻老虎離開禪區,暴死於山口,村民發現後欲將其剝皮取骨,巢僧以好生之德說服村民,就地埋葬死虎。傳說此後,再無老虎傷人之事發生。
明代始建蓮洞書院以後,南香山更是一度重現輝煌。然而到了清代,很多反清的綠林漢子,又看中南香山的地形優勢,占據山上的書院廟寺為巢宇,與清兵作殊死的抗爭。戰火屢起,八方學子望而卻步,四面香客聞之生畏,歷經兵匪之亂把南香山糟塌得面目全非。
此番重上南香山收益良多,離不開新塘當地的幾位文人朋友,他們是增城作協副主席湛汝松、原新塘副鎮長兼增城文聯副主席陳裕榮、湛若水同宗後人湛柱輝和湛凌松。他們算得上是代表了目前對南香山最為痴情的人。幾十年來,他們利用業餘時間收集整理了民間流傳的關於南香山的許多資料,但終因年代久遠差強人意。
滄桑變化,興廢盛衰。像南香山這樣身上承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人文,並融道教、佛教與儒教在此"三教合一",這在全中國也是不多見。這也分外讓人對何時重建百花寺、蓮花書院和蓮洞書院翹首以待,畢竟它已成為悠久歷史文化的一種傳承,鼎足南粵三樵的歷史盛名有一天也終將完滿而名至實歸。
相關文章
登上南香山
增城三月紅荔枝剛熟的季節,我們為了制定新產業園的總體規劃,在市領導帶領下,登上了廣東省增城市南部的最高處——南香山頂峰。
巍然山勢號娥眉,
勝概天生景物奇。
花木芳菲三月節,
煙霞繚繞九秋時。
……
這是六百多年前,明代洪武年間增城縣學訓導溫裕登上南香山後留下來的詩作。南香山,古稱南樵山,又名娥眉山,南鄉山。據古書記載,巍巍屹立於珠三角平原之北的南樵山,山中有白花古寺、丹室、石庵、蓮花書院等勝跡,曾是粵中有名的勝地,與南海西樵山、東樵羅浮山鼎足而峙,頗有名氣。很多年以前,我就萌發過攀登南香山的念頭,無奈同伴難尋,志未實現。如今,遂我所願,自然興致十足。
上八時半,我們已來到南香山的西麓,永和鎮公安村一個游泳池的旁邊。登山就從那裡開始了。
春未夏初,清風習習,碧綠滿野,繁花點點,幽香陣陣,對於長期坐機關的我們,實在心曠神怡。我們沿著迂徊的小逕往山上走去,走不多遠,山路就越來越陡了。它一會兒在長滿荊剌的草叢中穿行, 一會兒在高高的山崖上懸掛,一會兒在天梯般的峭壁上攀纏。這時,我們的衣服被汗水滲濕了,我的雙腿也開始有點酸累。但當我抬頭看見漫山青翠欲滴的林木,遍野千姿百態的芳草,沿途嫣紅奼紫的山花,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就使我忘記身上的疲勞。特別是頭上的聲聲鳥語,腳下的淙淙泉響,隨著縷縷清風撲面而來的時候,更有一種被大自然天籟之美所陶醉的感覺。我大口大口地吸入新鮮的空氣,仿如炎炎盛夏裸身泡在清涼透徹的山泉之中。
順著山林防火界縈紆而上的山路突然中止了。永和鎮的響導告訴我們,往上就是封山育林區了。如果說,因為有前人給我們踏出一條小路,讓我們很快地登上了半山;那么,後面的路就需要我們去開闢。雖然,後面的路會更加艱辛,但我們早有充足的思想準備,不管前路多艱險,不達山頂絕不罷休。
經過了短暫的徘徊,我們終於用帶來的彎刀,在探索中劈出了一條通道。前進的路在灌木草叢中通過,我們常常會被一種帶刺的藤蔓絆倒。往上的路在密密的樹林中攀登,厚厚的落葉就象鋪在路上的地毯,又浮又滑,我們只能一步一隈,稍有不慎,就會滑倒,甚至掉下深深的山谷。當道路從茂密的芒草地穿過時,是我們登山最艱難的時刻。長長的芒茅,比人還高;人鑽到芒草地里,不但茅葉給人們的身上劃上一道道傷口,而且芒林密不透風,周圍瀰漫著令人難受的霉味,讓你呼吸也感到困難。正當人人汗水淋淋,個個氣喘吁吁之際,響導告訴我們,腳下的地方,就是當年明代大儒湛若水的跑馬地。人們的精神又振奮起來了。
腳下的土地是否就是當年的跑馬地?我一下無法考證。但當年湛若水為修蓮花書院,曾攀登南香山卻是歷史的真實。“天路入虛無,地勢乾碧落;三心浣飛泉,千仞書石壁。”這就是當年湛若水筆下南樵山的真實寫照。今天,南香山東麓的寧西鎮路邊村的蓮花座上,有一塊增城最大的摩崖石刻,十米高六米寬的石壁上,“湛子洞”三個大字就是他“千仞書石壁”的真實手跡。
“凌空入鳥道,絕境尋吾廬;入暮迅登陟,志往忘崎嶇。”湛若水時屆七十有餘,為了修蓮花書院,為了興辦教育事業,竟能忘卻崎嶇山路的艱險,攀登南樵山。我們都比他年輕,為了建設現代化工業園的理想,又有什麼困難能阻擋我們前進呢!
理想是前進的目標,意志是攀登的動力。十時三十八分,我們終於登上了海拔433.2米的南香山頂峰公明頂。
南香山的公明頂,原來不是山峰,而是一塊地勢十分平坦的高地,一個遍野蔥綠而又萬紫千紅的綠色世界。漫山遍野的山稔花,一團團,一簇簇,象一片片紫色的雲霞在山中飄逸;成行成壠的台灣相思,用一串串纖巧秀麗的小黃花,點綴著婀娜多姿的春裝;一種不知名的闊葉灌木鋪天蓋地,滿樹白花,素潔典雅,香氣襲人。還有綻出無數紅絲的龍船花,吐著金縷銀絲的金銀花,串著紫藍喇叭的牽牛花;以及清純的野蘭花,淳撲的野薔薇,熱烈的野杜鵑……它們互相輝映,各領風騷。身處山花爛漫的南香山上,呼吸著純淨清心的天地靈氣,我肉體的勞累消失了,內心悠然地津生出一種回歸本朴的感覺。
站在高高的南香山上,背北朝南俯瞰大地,眼下就是新產業園區的建設用地。低矮的山崗透迤起伏,平坦的田疇阡陌相連,余家莊水庫等湖泊,更讓這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增添了迷人的秀色。東邊的沙寧公路,西邊的新新公路和南邊的廣惠高速公路、荔新公路,四條交通幹線擁抱其中;再往前望,就是充滿靈氣的東江了。多好的一塊風水寶地,交給我們去規劃,去建設,任重而道遠啊!
站在南香山上,我拿起望遠鏡,沿著規劃中80米寬南北走向的香山大道走向望去。驀地,我仿佛看見眼前新的產業園區正冉冉地升起,最後變成了我們前邊一座新的南香山。這不是我的幻覺,而是我的大悟。因為,現代產業園的建設,就是我們事業中一個新的高峰。登上南香山,只是這個新高峰的開始。我知道,攀過長長一段山路的我,精力已有限了。但我們有很多有志有為的後來者,他們一定能攜手合力往前走,一定能攀上一個又一個新的南香山。
新塘南香山,一座千年名山的傳奇
【新華智庫·發現廣東】永和系列之六
初登南香山是在今年的春末夏初時分,時隔半年,再次登上南香山已是秋末冬初的日子。湊巧在一年四季交換之際去領略這座鼎足南粵三樵之一--南樵名山的魅力,在我來看來,也是一種緣份。細品之下,南香山堪稱是一塊塵封的魄寶,它有著秀挺珠江三角洲平川的卓姿風貌,更散落著綿延千年的古物遺址,其中承載著厚重的人文歷史,也蘊藏著無數"道不盡,理也亂"的傳奇。
“神地”秀挺於珠三角平川 神物"承載千年厚重歷史
南香山位於廣州的東部,它山峰獨立,海撥約430米。若神遊一馬平川的珠江三角洲,悠然可見的高地便是南香山了。此時,這塊平地聳起的山峰,便宛如珠三角的"南天之柱"。這或許便是它山勢並不險峻,卻能躋身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中所說描述的鼎足南粵的三樵(東樵博羅的羅浮山,西樵南海的大科山,南樵新塘的南香山)的一個重要基礎。
今天的南香山,古時又名南樵山,還曾名"南鄉山"和相對於四川大峨眉山來說的"小峨眉山"。這座秀挺於珠江三角洲平川的高地,因靠近東江,山勢突顯巍峨,若峨眉聳翠,成為東江乃至珠江航船的天然航標燈,因此也被人稱之為船桅山。
古往今來,這座突兀於平川之上的高地,在當地民間百姓心中是一塊福地。在當地民間傳說中,就有稱之為玉帝身上落下的玉墜;還有傳說是老君路過南海掉下的煉丹石;更有說是兩天女貪玩凡間回不了天庭,一位就變成南香山,一位變相隔不遠的四望崗。凡此種種,皆指天上之物而福落人間。
站在南香山高處朝南俯覽,真可謂是海闊天空。平坦的小珠三角盡收眼底,眼前的東江恰似一條美麗的銀線充滿靈氣。東邊是沙寧公路,西邊有新新公路,南則有廣惠高速公路、荔新公路,這幾條寬敝便利的交通幹線把南香山擁抱其中。
南香山是羅浮山脈的延伸,山色秀美。其山腳下不遠便是古海岸。據當地史料記載,在古時,這裡也是梅州通往廣州的主要的"商貿之道"。山嶺下也曾有過一處人口達萬人的村莊,有小廣州之稱。如今,森林茂密的南香山也早規劃成為森林公園加以保護,可以說古往今來,南香山都是廣州東部乃至珠三角的一塊黃金寶地。
“神物”承載千年厚重歷史
南香山瀕臨南海,山前平坦的珠江三角洲上東江、珠江日夜奔騰入海,其水路、陸路十分便利,南香山也因此成為古人較早踏足崇拜的山脈。有史料記載的,在南香山上便遺留下蓮花書院、百花寺、蓮洞書院、湛子洞、宋代探花李文溪和明代尚書霍韜的墓葬等諸多先人古址遺蹟,年代可謂歷史悠久綿延千年。
站在南香山若隱若現的殘磚碎瓦的遺蹟邊上,伸手觸摸那千年寺觀古院的殘壁斷垣,便不由然地會為那其所承載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怦然心動。
當地政府部門的朋友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百花寺舊址上曾挖掘到一隻柱礎,經文物部門鑑定為隋唐之物。解放初,當地一些人以破除迷信為由將寺廟拆除,現如今,僅存下"百花古寺"四字。與百花古寺關係影響較大的則是康熙初年的和尚"巢僧",他曾在其廢圯上居住,後在附近的華峰山建成海門禪院,從此華峰山逐漸成為南方著名佛教勝地。
據百花古寺修碑記,蓮花書院始建於東漢永平(公元58-74)年間。她是百花古寺的前身,為今天增城最早的文化教育聖地。《增城志(明版)》記載:"未有增城,先有百花。"到明初,一代大儒湛若水晚年在此開壇授學,始建蓮洞書院,並留下手書"湛子洞"。
南香山因此成為融道教、佛教與儒教三教合一的福地。這些先人的"神物"也成為新塘、東莞等一帶當地人的崇敬之物。
但如今,"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殘瓦磚"。由於歷史戰亂等諸多原因,蓮花書院、百花寺、蓮洞書院等名勝古址盡遭敗毀,令人扼腕嘆息。不過,即便這些遺址古蹟早已掛滿塵煙,其承載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並不會因時間的變遷而消失。
“神人”演繹非凡育人魅力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秀挺聳立於平川之的南香山,歷經兩千年歷史的宗教歷史文化的浸淫,刻畫了一幅"三教合一""天人合一"的歷史文化圖騰。而其中最為醒目的莫過明初大儒湛若水。這位新塘土生土長的一代大儒宗師,在晚年回到家鄉辦學,給南香山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鑄就了南香山一段新的輝煌和傳奇。
沿著南香山的南面山路拾級而上,行程至小半山腰,抬頭便可望見幾個蒼勁有力的崖刻大字"湛子洞",這便是當年湛甘泉(若水)先生親手所書。如若再朝上行進一段,便是甘泉先生當年所辦蓮洞書院的遺址了。不久前,幾位湛氏同宗後人曾在此時,竟然還發現了一段長四米、寬一米、高一米左右的院牆,令人振奮不已。
初冬的下午,冷風來襲的南國已有些寒意。但在南香山"湛子洞"的遺址邊,卻不時可見三兩成行前來膜拜的人們,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會觸摸湛若水先生當年手書的"湛子洞"大字,似乎是想由此來感悟這位先賢的育人智慧和靈氣。
這是當地人對"神人"的頂禮膜拜,也是對湛若水這位大儒的至高崇敬。在當地廣為流傳一個有關湛若水"九學子'十狀元'"的傳說,這個傳說講的是,湛若水當年在南香山開辦蓮洞書院的時候,最初只收授了九位學子,然而在一同赴考的時候卻中舉十人。原來有一個每天為這些學子送水做飯的伙夫,由於也天天耳聞目睹湛若水生先的教學,竟也神奇地應試中舉。不知從何開始,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湛若水這位大教育家也成為當地讀書人的書聖。
在南香山上,湛若水的親書的"湛子洞"也可謂是神來之筆。據湛氏同宗後人介紹,"湛子洞"三字中,"湛"和"洞",本來是兩個"三點水"即"六點水"。但如果仔細數一數,便會有趣地發現這其中包含有"十一點水"。這是因為"甘泉公"愛山喜水,故用其特製的"茅龍筆"揮寫的緣故,從而將"兩個三點水"揮成了"十一點水"。
"神話"講述曾經滄海故事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南香山給當地人的影響是深遠的。隨著世間的變遷,南香山也幾起沉浮。如今,圍繞它的故事在當地民間是廣為流傳。其中有些故事傳說甚至存在年代上的衝突,但這本身也是南香山傳奇的一部分。
南香山上的百花寺,在當地民間流傳的故事裡,相傳它的開山始祖是與廣州光孝寺同屬一門的遠塵和尚,而與百花古關係影響較大的"巢僧"則來自江西一座寺廟,原名叫融老和尚。相傳融老和尚在退院休閒後,一時無拘無束,聽人都說廣東好,就想趁身體尚好前往一行。經數月跋涉來了廣東增城縣境內的南樵山。他細看此山很有氣勢,遂攀上峰巔四眺,只見西北兵陵起伏,層巒迭翠;東南一望平川,阡陌縱橫,村莊錯落;山林幽深,流泉清沏。融老和尚為之陶醉,樂極而忘返,就想在此住下清修。
他見南香山中有座破廟,雖是殘垣斷壁,荒草離離,略經收拾,倒也可以棲身。融老和尚遂安頓下來,取山泉為號,改名為"南樵老僧"。每日念經打坐,飢吃野果,渴飲山泉,"南樵老僧"大號逐漸為世所熟悉,上山來百花寺的人便絡繹不絕。
相傳融老尚當初曾是獨自攀上深處,選棵大樹砍些茅草,在樹上搭了個簡易巢,權作居住和修行之用,"巢僧"別號也由此而來。說來也怪,起初,一群老虎在樹下轉來轉去,對樹上的老僧虎視眈眈。後來受"巢僧"的影響,一個個變得溫馴貼服,視巢僧如同老朋友般,常常一起玩樂。有一天一隻老虎離開禪區,暴死於山口,村民發現後欲將其剝皮取骨,巢僧以好生之德說服村民,就地埋葬死虎。傳說此後,再無老虎傷人之事發生。
明代始建蓮洞書院以後,南香山更是一度重現輝煌。然而到了清代,很多反清的綠林漢子,又看中南香山的地形優勢,占據山上的書院廟寺為巢宇,與清兵作殊死的抗爭。戰火屢起,八方學子望而卻步,四面香客聞之生畏,歷經兵匪之亂把南香山糟塌得面目全非。
此番重上南香山收益良多,離不開新塘當地的幾位文人朋友,他們是增城作協副主席湛汝松、原新塘副鎮長兼增城文聯副主席陳裕榮、湛若水同宗後人湛柱輝和湛凌松。他們算得上是代表了目前對南香山最為痴情的人。幾十年來,他們利用業餘時間收集整理了民間流傳的關於南香山的許多資料,但終因年代久遠差強人意。
滄桑變化,興廢盛衰。像南香山這樣身上承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人文,並融道教、佛教與儒教在此"三教合一",這在全中國也是不多見。這也分外讓人對何時重建百花寺、蓮花書院和蓮洞書院翹首以待,畢竟它已成為悠久歷史文化的一種傳承,鼎足南粵三樵的歷史盛名有一天也終將完滿而名至實歸。(李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