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村鎮

仙村鎮

仙村鎮(Xiāncūn Zhèn),增城區轄鎮,位於市境南部。晉代此地遇大旱,恰葛洪仙翁雲遊至此,作法降雨,故名仙村。1958年成立仙村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目前,該鎮有經濟建設、市政建設、基層工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績。

鄉鎮概況

仙村鎮位於增城市南部,距增城區中心15公里。全鎮總面積56.65平方公里,轄17條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總人口44941人,流動人口15672人。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9.40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工業總產值17.28億元,增長12%;農業總產值2.12億元,增長5%。全年稅收收入3274萬元,增長21.6%;,財政收入1500萬元,收支基本平衡。年末居民儲蓄存款6.4億元。

2004年增城區實行鎮級行政區劃調整,新塘鎮管轄原新塘、永和、仙村(除嚇崗村)、沙埔、寧西5鎮的行政區域範圍;

2012年根據《廣東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增城區增設仙村鎮和永寧街道辦事處的批覆》(粵民區〔2012〕32號),將新塘鎮劃分為新塘鎮、仙村鎮、永寧街道辦事處三個行政區,其中新塘鎮戶籍人口12.8萬人,仙村鎮戶籍人口4.56萬人。增城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恢復仙村鎮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2012年10月11日增城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通過)將新塘鎮的仙村第一社區、仙村第二社區、下基村、沙角村、深涌村、十字滘村、沙頭村、西南村、上境村、下境村、巷頭村、仙聯村、竹園村、潮山村、藍山村、基崗村、沙滘村、碧潭村、岳湖村劃出,設定仙村鎮。

根據《廣東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增城區增設仙村鎮和永寧街道辦事處的批覆》(粵民區〔2012〕32號)和中共仙村鎮黨委《關於恢復仙村鎮人民代表大會》的申請,經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16次會議決定恢復仙村鎮人民代表大會,並順延依法召開仙村鎮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第十一條第四款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代表名額基數為四十名,每一千五百人可增加一名代表;但是代表總額不得超過一百六十名。”第十三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總名額經確定後,不再變動。如果由於行政區劃變動或者由於重大工程建設等原因造成人口較大變動的,該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總名額重新確定。”根據上述規定,新塘鎮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重新確定為125名,仙村鎮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確定為71名。

經濟建設

工業

深入調整產業結構,初步形成織布、製衣、電子、精密五金、家具等優勢產業為主的新產業結構。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仙村工業園,首期開發1300畝,基礎設施完善。2002年,已成功引進30多家檔次較高的企業,總投資額10億多元。

農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6440畝,其中玉米種植3410畝,畝產252公斤,總產859噸;水稻12000畝,單造畝產397公斤,總產4763噸;水果種植面積14882畝;蔬菜種植面積33058畝;生豬出欄17184頭,白鴿出欄78.49萬隻。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結構,形成

“三養”(養魚、養鴿、養豬)、“兩種”(種果、種蔬菜)五業並進的新格局。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對藍山至竹元段8公里的仙村大圍進行灌漿加固,對6座山塘水庫進行全面的除險加固,並維修了仙村水閘。

市政建設

2002年,重建仙村大道,全長1700米,改為雙向6車道;配合做好廣園東路延長線,廣惠高速公路、仙寧公路的征地和工程施工;完成村道硬底化建設13.7公里。投入60多萬元對城鎮規划進行重新修編,按城鎮化要求,科學超前規劃新城區20平方公里。

仙村鎮鎮長就2017年仙村鎮經濟社會重點項目工作做了部署。據悉,仙村鎮2017年重點建設項目包括仙村市民廣場建設工程、沙頭上跨廣深鐵路橋及延長線道路改造工程、鎮中心國小建設、招商引資工作等。

環境治理

2002年,鎮政府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努力改善仙村的投資環境。鞏固“一控雙達標”成果,先後拆除興華等4家

“三無”水泥廠,關閉五疊嶺等多個採石場,整治10多家養殖場的污水排放系統。嚴格把好新引進企業的環保關,拒絕污染企業落戶本鎮。

“一河兩岸”歷來是城市最吸引人的景觀帶和城市亮點,但仙村鎮城區內的東江支流,因多年來管理上缺失,致使兩岸環境衛生差、生活污水流進河,附近居民對河流又愛又恨。為了進一步營造宜居宜商環境,仙村鎮將對此進行綜合整治,對沿途生活污水進行截留、建設“一河兩岸”景觀帶,既保持河流防洪功能和水質,也為居民帶來休閒之處,改善附近多個村(居)民眾生活居住環境。

基層工作

充分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全面完成第二屆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工作,妥善處理潮山事件。換屆選舉參選率99.6%,新一屆“兩委”成員平均年齡分別比上屆下降1歲和2歲。加強村級組織財務管理,實行村帳鎮管制度。進一步健全農村政務公開制度,積極推動農村費改稅工作,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農村社會穩定,農村工作穩步向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