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1896年在南斯拉夫第一次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1905年南斯拉夫攝影師M.莫納基拍攝了一部民俗短片《洗衣女》。1909年,在貝爾格勒成立了一家拍攝塞爾維亞影片的電影公司。
南斯拉夫第一部故事片《卡拉焦爾傑》(1910)是貝爾格萊德國家劇院的演員兼導演I.斯達諾耶維奇-齊恰拍攝的,影片描寫1804~1813年反抗土耳其統治的塞爾維亞人民起義英雄的事跡。1911年,他拍攝了歷史片《烏爾里赫?柴爾斯基和弗拉基斯拉夫?胡尼亞吉》。在1912~1913年巴爾幹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新聞紀錄電影有了很大發展。A.瓦利奇拍攝的《弗朗茨?斐迪南在塞拉耶佛被刺》(1914)是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1917年,在薩格勒布成立了克羅埃西亞電影公司,攝製了《布爾茨柯在薩格勒布》(1917,導演A.古隆德)和歷史片《瑪季雅?古貝茨》(1919,導演A.比尼奇基)。此後一段時間,南斯拉夫影片中較突出的有《無辜的罪人》(1928,導演K.諾瓦科維奇)《特里格拉夫陡壁》(1930,導演M.巴德尤拉)等。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南斯拉夫曾有幾次振興本國電影生產的嘗試,但都失敗了,主要原因是缺少資金和技術設備,而且得不到政府方面支持,因而南斯拉夫電影沒有能力同在本國上映的德國和美國影片相競爭。
南斯拉夫電影發展的新階段是從人民解放戰爭期間開始的。1942年游擊隊的新聞電影工作者們拍攝了前線戰鬥場面、地下工作者的活動、游擊隊的日常生活和解放區建立政權的情景。1943年10月人民解放軍決定建立游擊隊電影小組(嗣後為最高參謀部管下的電影處,最後改組為經營電影生產和發行的電影企業)。1945年攝影師S.米什科維奇、A.戈利什奇、N.瓦西爾耶維奇和M.伊萬尼科夫等把拍攝的素材編輯成為短片《我們的第 1號新聞片》。1945年拍攝了紀錄片《人民回答國王》和《貝爾格勒》(導演N.波波維奇)、《自由的步伐》(導演R.諾瓦科維奇)、《雅辛諾瓦茨》(導演G.加夫林)。解放後,南斯拉夫相繼在各聯邦共和國建立了電影製片廠:1946年建立了貝爾格勒的明星製片廠和阿瓦拉製片廠、薩格勒布的亞德蘭製片廠、盧布爾雅那的特里格拉製片廠、斯科普里的瓦爾達爾製片廠,1947年建立了塞拉耶佛的波斯納製片廠,1948年建立了采蒂涅的洛夫森製片廠。1946年開始定期生產新聞片。1947年,新南斯拉夫的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斯拉維察》攝製完成(編劇兼導演V.阿弗里奇,攝影.斯克里津),影片描寫一位為民族解放而獻身的女英雄。這部作品為以後多年拍攝“游擊隊題材”電影打下了基礎。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影片大部分是反映人民解放戰爭的。如《這個民族將永世長存》(1948,導演N.波波維奇)、《在自己的土地上》(1948,導演F.什蒂格利奇)和《永保青春》(1948,導演V.納諾維奇)。從50年代初開始,一些導演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注意寫人、表現戰爭和淪陷中人的道德問題如《離太陽太遠》(1953,根據D.喬西奇的小說改編,導演K.諾瓦科維奇)、《他倆》(1954,導演-.斯克里律)、《當機立斷》(1955 ,導演F.察普)。
1950年,成立了南斯拉夫電影工作者協會。1954年在普拉市舉辦了首次國家電影節,它對南斯拉夫進一步建立民族電影起了重要作用。50年代裡南斯拉夫電影的題材範圍有所擴大。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用驚險片樣式來表現戰爭題材的影片,如《M博士的專用列車》(1954,導演.米特洛維奇'" class=link>.米特洛維奇)偏重刻畫心理的戰爭題材影片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如《大與小》(1956,導演V.波加契奇)、《不要東張西望,小兒子》(1951,導演B.巴烏埃爾)和《和平的山谷》(1956,導演F.什蒂格利奇)。
50年代下半期反映現代生活題材的作品有所增加。在心理劇樣式中較重要的影片有《星期六晚上》(1957),導演為V.波加契奇;社會採訪樣式的影片有《不定時的列車》(1959)和《沸騰的城市》(1961),兩片導演均為V.布拉伊奇這個時期,南斯拉夫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些根據本國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如F.漢熱科維奇的《可敬的長老普爾耐法師》(1951,根據S.馬塔烏利的小說改編)和《自身的主人》(1957,根據S.科拉爾的話劇改編)以及《私生子》(1963,導演I.普列特納,根據P.沃蘭茨的短篇小說改編)等。這時期還出現了第一批較成功的喜劇片,如關於南斯拉夫封建王朝垮台的諷刺片《該詛咒的金錢》(1956,導演V.斯托楊諾維奇)。第一部彩色影片《教士奇拉和教士斯皮拉》(1957,導演S.約瓦諾維奇)也是喜劇片。
60年代裡,南斯拉夫電影題材樣www.hudong.com/wiki/%E7%BE%8E">美、法、義大利和聯邦德國等國家影片的競爭能力。但在南斯拉夫電影生產中占主要位置的還是戰爭題材的影片,如導演V.波加契奇的《照片上的人》(1963)、導演F.什蒂格利奇的《第九圈》(1960)和《煙囪和雲彩之歌》(1961)等。1962年V.布拉伊奇拍攝出一部場面宏大的史詩式影片《柯扎拉》,歌頌人民在戰爭中的豐功偉績。
在60年代裡湧現出的新一代電影導演越來越多地致力於拍攝現代題材的影片。其中重要的作品有B.赫拉德尼克的《雨中舞蹈》(1961)和《沙土上的城堡》(1962)、A.彼得洛維奇的《他與她》(1961)和《在過去的日子裡》(1963)、V.米米察的《普羅米修斯》(1964)和《星期一或星期二》(1966)等。但是戰爭和革命的題材始終為創作者們所關注,如P.焦爾傑維奇拍攝了史詩式電影三部曲:《姑娘》(1965)、《夢想》(1966)和《黎明》(1967)。導演D.迪耶維奇拍攝了《行軍》(1967)。這個時期攝製的關於農村生活的影片有:羽毛收購者(1967,導演A.彼得洛維奇)《別人天空的太陽》(1968,導演M.柯索瓦茨)、《崗巒起伏的地方》(1969,導演P.焦爾傑維奇)。1969年,導演V.布拉伊奇拍攝了史詩式戰爭題材電影《內雷特瓦河上的戰鬥》。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度出現了一些受到社會輿論尖銳批評的被稱之為“黑浪潮”或黑色影片的傾向性影片。南斯拉夫電影的“游擊隊題材”作品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史詩式電影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如《蘇捷什卡戰役》(1973,導演S.德里奇)、《烏日策共和國》(1974,導演P.米特洛維奇)、《游擊隊》(1974,導演S.楊科維奇)、《綠山高地》(1975,導演Z.韋利米洛維奇)。由於拍攝作戰題材宏偉壯觀的場面耗資太大,電影生產很快轉向攝製規模不大但藝術水平較高的影片,如游擊隊題材的喜劇片《擲彈筒手》(1973,導演P.高魯包維奇)、寫戰爭中兒童的影片小里特山裡的窩棚(1974,導演B.巴烏埃爾)心理影片《恐懼和義務之間》(1976,導演V.杜列吉奇)此時現代題材又逐漸引起更多的電影藝術家的興趣,最初拍攝了一些批評偏僻地區落後現象的影片,後來攝製了一些剖析由於經濟改革、工業化和科技革命在人們精神上心理上產生影響的作品,如《死鳥飛翔》(1973,導演Z.帕夫洛維奇)、《巴甫列?巴甫洛維奇》(1975,導演P.焦爾傑維奇)、《家》和《不要探出頭來!》(1975、1977,兩片導演均為B.日伊日奇)、《瘋狂的日子》(1977,導演N.巴比奇)。
70年代中後期從電視界轉到電影界來的一代新人拍攝了大量影片。他們對生活和藝術的觀點一致,作品的特點是把抒情喜劇、社會學研究和直接電視採訪等幾種要素結合起來。代表作有:《浴場冬季守衛人》、《喜歡列車的狗》和《特殊治療》(19761978、1980,導演均為G.帕斯卡列維奇);《聽其自然吧!》和《好,大師!》(1974、1979,導演均為R.格爾利奇);《布吉米爾?特萊科維奇的愛情生活》(1977,導演D.卡拉克萊奇);《特殊培養》(1977,導演G.馬爾科維奇);《瘋狂的年代》(1978,導演Z.恰里奇);《來自占領時期的26張照片》(又譯《26個畫面的占領》,1979,導演L.扎弗拉諾維奇);《誰在那唱歌?》和《馬拉松賽跑運動員通過光榮圈》(1980、1982,導演均為S.希揚);《我們走下去》(1982,導演Z.肖特拉)。描寫人民解放戰爭的影片仍然占重要的地位,如導演A.焦爾傑維奇的《克拉列沃開來的列車》(1982)和導演M.薩拉諾維奇的7月13日(1982)等。
紀錄片在南斯拉夫電影占有特殊的位置。南斯拉夫的很多主要電影藝術大師都是從拍攝紀錄片開始的。如P.焦爾傑維奇等,其中一部分人一直在從事紀錄片工作。一些紀錄片專家的影片在國際上得到了好評。如R.斯列梅茨、K.什卡納塔、M.什特里巴茨、Z.里斯基奇、N.邁達克等等。
從50年代興起的薩格勒布學派卡通片在國際上享有盛名。1956年組建了攝製卡通片的薩格勒布製片廠。60年代初南斯拉夫卡通片取得了最大的成就。D.武科蒂奇的《代用品》(1961)獲得1962年奧斯卡卡通片獎。60年代末以後,動畫製片廠的主要產品是與外國公司聯合攝製商業性的動畫系列片。但是薩格勒布學派的經驗成了南斯拉夫卡通片創作的主要依據。其他共和國也組建了卡通片製片廠。
南斯拉夫自1954年以來每年都舉辦許多電影節。國內的有普拉故事片節、貝爾格勒短片和紀錄片節、尼什優秀男女演員電影節;國際的有貝爾格勒國際電影節、貝爾格勒國際科技電影節、貝爾格勒國際兒童片電影節、貝爾格勒國際動力電影節、克拉尼國際體育和旅遊電影節、索波特“為自由而鬥爭”電影節、薩格勒布國際卡通片電影節。
南斯拉夫有12家電影製片廠生產長故事片,有20家製片廠生產短片。1949年在貝爾格勒設立了南斯拉夫電影資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