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政黨

南斯拉夫自出現政黨後,政黨體制經歷了多黨到一黨、一黨到多黨的歷史過程。1945年全國解放後,南斯拉夫共產黨(後改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成為執政黨,並在1948年以後成為國內唯一的政黨。1989年底開始出現多黨的局面。

南斯拉夫政黨

正文

南斯拉夫自出現政黨後,政黨體制經歷了多黨到一黨、一黨到多黨的歷史過程。1945年全國解放後,南斯拉夫共產黨(後改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成為執政黨,並在1948年以後成為國內唯一的政黨。1989年底開始出現多黨的局面。
歷史沿革 南斯拉夫政黨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的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當時在克羅埃西亞達爾馬提亞等地區出現了民眾黨。1870年,民眾黨在達爾馬提亞議會中占據優勢,它在這個地區促進了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民族意識的發展。南斯拉夫早期的政黨建黨方法基本相同,通常由一批政治觀點相同的人以一家報紙為中心進行活動,報紙成為聯繫他們的紐帶。
19世紀末20世紀初,先後在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等地區出現了激進黨、克羅埃西亞農民黨民主黨等資產階級政黨。其中幾個主要政黨的具體情況是:①激進黨,成立於1881年。創始人A.博戈薩夫列維奇提出的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地方自治的綱領,受到農民和鄉鎮小資產階級的支持。該黨於20世紀20、30年代多次參政。1945年南斯拉夫解放後被解散。②克羅埃西亞農民黨,成立於1904年。原是代表富裕農民利益的政黨,由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領導。20年代中期演變為資產階級政黨,但仍保留原名。1924年 3月同民主黨、南斯拉夫穆斯林組織、斯洛維尼亞人民黨和斯洛維尼亞農民黨等組成人民協商和農民民主同盟,目標是在歷史上形成的省的基礎上建立聯邦制國家。1925年 7月同激進黨合併後參加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親西方派流亡國外,其中親德分子支持烏斯塔什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而大部分成員參加了人民解放戰爭。1948年該黨停止活動。③民主黨,成立於1919年 2月。其綱領主張南斯拉夫統一和實行中央集權制。曾多次與其他政黨聯合執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一部分成員同德、意法西斯占領者合作,另一部分參加了人民解放戰爭。1945年11月以後,該黨停止活動。
19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思想在南斯拉夫的廣泛傳播,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等地先後成立了社會民主黨。20世紀初,在工人階級的罷工運動和農民鬥爭蓬勃發展的基礎上,成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工人黨(共產主義者),1920年改稱為南斯拉夫共產黨。1945年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後,南斯拉夫共產黨取得政權,成為南斯拉夫的執政黨。從1948年克羅埃西亞農民黨停止活動後,成為國內唯一的政黨。1952年南斯拉夫共產黨改名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1988年底開始,全國各地新成立了許多政黨。1990年初,部分共和國的共盟宣布獨立並改名,接著其他共和國的共盟相繼改名,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隨之解體。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簡稱南共聯盟。1919年4 月由南斯拉夫各地的社會民主黨和社會民主主義組織在貝爾格勒召開統一的代表大會,成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工人黨(共產主義者)。該黨主張由工人階級掌握政權,清除封建殘餘,把土地無償分給農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黨章,選舉了中央委員會,F.菲利波維奇當選為總書記。1920年6月在武科瓦爾召開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黨的名稱改為南斯拉夫共產黨,通過了黨綱和黨章,主張用革命手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1920年在議會選舉中,南共獲得59個席位,成為當時議會中的第三大黨。建黨初期,黨內領導層存在著嚴重的派別鬥爭。1926~1928年間,派別鬥爭更為激烈,使黨幾乎陷於癱瘓和分裂狀態。以南共薩格勒布地方委員會書記J.B.狄托為代表的一部分黨員起來反對黨內派系鬥爭。1929年南斯拉夫王國實行法西斯獨裁,南共被宣布為非法,黨的領導機關轉移到國外。1937年,狄托任南共中央總書記,將書記處從國外遷回國內,並組成新的中央委員會,制止了黨內的派別活動,加強了黨的政治獨立性。1941年4月6日,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王國政府無條件投降,南共號召人民武裝起義,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反對法西斯占領、爭取民族解放的武裝鬥爭。1945年 5月15日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後,南共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國家,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而鬥爭。1948年蘇聯共產黨(布)中央、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指責南共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執行背離馬克思列寧主義修正主義民族主義路線,南共不接受並駁斥了這種指責,開始探索南斯拉夫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自治的發展道路。1950年開始實行工人自治。1952年南共召開“六大”,將黨的名稱改為現名,並通過決議認為,黨在經濟、國家和社會生活中不應是直接的和具體的領導者。從此,南共聯盟為黨政分開而不斷地探索。1958年4月黨的“七大”通過南共聯盟綱領,全面地闡述了南共聯盟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觀點和各項政策。1964年12月召開“八大”,突出反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任何領導中心,主張應承認各種不同的社會主義道路。1969年3月舉行“九大”,決定建立全民防禦體系,以有效地防範外來侵略,並決定不參加同年 6月在莫斯科舉行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1974年 5月舉行“十大”,對黨和國家的作用、無產階級專政、計畫經濟等重大理論問題重新做了闡述,狄托當選為黨的終身主席。1980年5月狄托去世,南共聯盟不再設中央主席一職,實行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集體領導制。主席團由各共和國和自治省推選代表組成,主席團主席由主席團委員輪流擔任,任期1年。1982年6月舉行黨的“十二大”,通過制定《長期經濟穩定綱領》的原則。會後,南共聯盟為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為貫徹《長期經濟穩定綱領》而鬥爭,同時醞釀政治體制改革,以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自治制度。1986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中心任務是探索完善社會主義自治制度的途徑,加強自治一體化,加強南共聯盟的統一,加強各民族的團結。會後,國內政治、經濟形勢不斷惡化,各地共盟組織紛紛要求召開非常代表大會。1990年1月20日,南共聯盟舉行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會。由於斯洛維尼亞共盟代表22日退場,大會於23日決定休會。2月4日,斯洛維尼亞共盟宣布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政黨,並改名為斯洛維尼亞共盟-民主復興黨。隨後,克羅埃西亞共盟也改名為民主綱領黨,塞爾維亞共盟改名為塞爾維亞社會黨,馬其頓共盟改名為民主改造黨,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共盟改名為波赫共盟-社會民主黨,黑山共盟改名為社會主義者民主黨。這樣,南共聯盟實際上已解體。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