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福建省
南坑窯址VI-並9
簡介
南坑窯址,位於南安市東田鎮南坑村,分布20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多為宋元時期,少數延續至明代。燒制青瓷為主,也有白瓷、青白瓷;器型有碗、爐、洗、罐、杯、壺、瓶、碟等;飾有篦紋、蓮瓣紋、纏枝紋等。所燒的碗造型與同安窯風格類同,但口徑略大,器內刻劃篦劃紋,還有蔓草、草葉、大吉等,但不見雙魚裝飾,器外刻直道紋、蓮瓣紋、篦紋,素胎沒紋飾的葵口碗為同安窯所末見。產品在國外多有出土。藍溪村竂仔窯遺址還清理出一條43.3米長的殘窯爐。窯址併入屈斗宮德化窯系。古窯址
宋元時期,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譽為“瓷香瀰漫”的晉江兩岸,有130多處燒瓷出產一批批青瓷、白瓷,裝進木船經泉州剌桐港入海放洋,從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朝鮮、東南亞以及非洲。《馬可波羅遊記》中提到的“距城十里”產瓷地,被日本學術界稱為“珠光青瓷”的宋元古瓷逐漸被近年考古專家所證實,它便是位於南安東田南坑一帶的古瓷窯址。走進南坑,但見四周群山起伏,在古窯址的山坡上,雖然長著草木,然而用手一扒,竟然全是陶瓷片。其範圍之廣,面積之大,堆積層之厚,品種之多,都極罕見,綿延數里,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堆積層厚達1—5米,它是閩南地區迄今發現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古窯群。
南坑窯址依山而建,出產青瓷、白瓷、青白瓷,且以青瓷和青白瓷為最多。主要產品有碗、碟、盞、洗、壺、杯、罐、盆、爐、器蓋和動物玩具等。胎骨呈灰色、白色、灰白色,地質堅硬細膩,釉色晶瑩潤澤,釉均勻。裝飾技法有蓮瓣、菊瓣、草葉、纏枝、斜直線、篾紋和弦紋等,風格活潑奔放,線條剛勁流暢。釉色繁多是南坑窯的一大特點,除大量燒造篦點劃花青瓷(日本人稱為“珠光瓷”)外,還仿燒龍泉、官窯等多種釉色青瓷。
據村中長者介紹,宋元時期,藍溪上船隻很多,專門運載東田南坑瓷器產品。到了解放初,僅前街村還有300多艘駁船。可見藍溪船運,曾有悠久歷史和繁榮時期。
渡口上還有一座進龍宮,建於隋末,已有數千年歷史。遙想當年,藍溪成為海上絲瓷之路的內河驛渡,東田南坑瓷運往碼頭,在進龍宮上香,拜祀順正王公,然後沿著藍溪溪水進入西溪,船到泉州城,同番商進行貿易,許多外國人進了貨,與泉州市舶司官員一道,到九日山下延福寺通遠王祠行香,隆重舉行祈風儀式,禮畢游山泛溪,勒石記事。之後,滿載泉州城絲織品、陶瓷返回番邦,當然,也有的直接到窯址買貨,從藍溪碼頭下水,運到泉州城,再由貨舶啟程。
近年,在澎湖出土大量陶瓷,有許多篾點劃花青瓷,與南安東田南坑窯出產的產品有關。在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也陸續出土泉州宋元陶瓷產品,而其中多數是南坑產品,近年來,東田文化站陳站長先後十餘次接待了日本、韓國、英國、美國、瑞士、荷蘭、新加坡、菲律賓等十多個國家和祖國各地及台灣的考古學者、教授到古窯址考察,對東田南坑瓷器評價極高,印證了泉州海上絲瓷之路的輝煌。
正當南坑窯群進入鼎盛時期,元末一場戰爭破壞了陶瓷生產力的發展,加上特大的地震,黑蜂成災,把這一帶古窯址推向滅絕的地步,從此陶瓷業萎靡不振。至今,南坑的瓷土還在源源不斷地開發,運往晉江等地瓷廠加工生產。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博物館亞洲部主任、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美籍華裔陶瓷女專家何翠媚親臨閩南各地古陶瓷窯址考古,她在國際學術會上曾以《閩南古陶瓷的區性及國際性地位》做出結論:泉州“北宋、南宋時期陶瓷產地集中在沿海地區,並且以南安為首形成一龐大窯區。”2002年2月24日,南坑古窯址被泉州市列入申報世遺備考文物點。
而今,滄桑巨變,漫步在藍溪畔上,遙想當年運載“珠光青瓷”的波光船影。作為宋元泉州陶瓷生產的主要基地,在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黃金時代,歷史永遠不會忘記:南坑窯址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背景新聞
歷史南坑瓷曾遠銷東南亞近年,在澎湖出土大量陶瓷,有許多篾點劃花青瓷,與南安東田南坑窯出產的產品有關。在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也陸續出土泉州宋元陶瓷產品,而其中多數是南坑產品。在廣東打撈出水的“南海一號”沉船里,除了德化的白瓷外,南坑的青白瓷也位列其中。這些印證了南坑古窯對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貢獻之大。
影響南坑古窯仍是世界關注的焦點
據南安東田文化站陳奕執站長介紹,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館亞洲部主任、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美籍華裔陶瓷女專家何翠媚曾親臨南坑古窯址考古,她在國際學術會上曾以《閩南古陶瓷的區性及國際性地位》做出結論:泉州“北宋、南宋時期陶瓷產地集中在沿海地區,並且以南安為首形成一龐大窯區。”
這些年,他先後十餘次接待了日本、韓國、英國、美國、瑞士、荷蘭、新加坡、菲律賓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有中央、省、地院校考古學者、教授到古窯址考察,對東田南坑瓷器評價極高。
遺憾天災人禍毀了南坑窯群
南宋時期,南安南坑窯群進入鼎盛時期,元末一場戰爭破壞了陶瓷生產力的發展,加上特大的地震,黑蜂成災,把這一帶古窯址推向滅絕的地步,從此陶瓷業萎靡不振,到了明清只剩下3個窯址。19世紀40至80年代,在藍溪興建的南安瓷廠(現已遷往水頭),頗具規模,產品暢銷國內18個省市、海外10多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