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數據
1930年第一屆世界盃在烏拉圭舉行,烏拉圭獲得了冠軍;
1950年第四屆世界盃在巴西舉行,冠軍依然是烏拉圭;
1962年第7屆世界盃在智利舉行,冠軍變成了巴西;
1978年第11屆在阿根廷舉行,最終東道主舉起了冠軍獎盃。
在世界盃足球賽的歷史上,僅有4次是在南半球的國度舉行,而冠軍也無一例外被南半球的球隊獲得或者說都被南美球隊獲得。
地緣優勢
磁場
看過災難電影《2012》和《地心末日》人都知道南北磁場顛倒帶來的災難。電影如何誇張暫且不論,南北半球的磁場不同是事實。那么可以這樣解釋,南美球隊不像有來自北半球的球員那樣,受到南北磁場顛倒對人體的干擾。
海拔
雖然南美的這幾支球隊都是低海拔地區,但安第斯山脈縱貫美洲,這裡的球隊和球員大多都習慣了高原作戰和海拔變化。就拿阿根廷來說,外圍賽兩敗高原,1比6和0 :2分別輸給玻利維亞和厄瓜多,昔日的教訓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經驗。要知道這次南非世界盃的幾座球場,來回穿梭於高低海拔之間。
氣溫
這是最明顯的。南北半球,一個冬季一個夏季。南非的6、7月,是這個國家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看看現場替補隊員的防寒設備:手套、羽絨服、絨線帽,毛毯,就知道有多冷。世界盃傳統列強的球星們,大多都來自於歐洲五大聯賽。在一個殘酷的賽季之後,帶著傷病從炎炎夏日突然降臨到洌冽寒冬,低溫勢必透支體力。南美球隊除了巴西是熱帶國家,其他幾支隊伍適應性相比較要快一些,而且巴西隊2009年南非聯合會杯[足球]期間對於寒冷已經提早準備。
地中海氣候
地中海氣候是一個氣候類型,並不是地中海沿岸獨有。南非西臨大西洋,東臨印度洋,同時受兩種冷暖洋流的夾擊,再加上大部地區處於高原,因此南非大陸形成了3種氣候:西南部沿海的地中海氣候;東部及南部沿海的熱帶季風氣候以及其他大部地區的熱帶草原的氣候。
其實地中海氣候談不上是誰的優勢,上半場還晴空萬里,下半場就是大雨瓢潑,對有所有隊伍都一樣。只是南半球的國家大多隊員遊走世界各大聯賽,適應能力本來就強。比起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英格蘭、德國這些隊員大多本土作戰,自然難以適應。而且南美球員畢竟只是從一個的冬天到另一個冬天,這一點比什麼都強。
技術/戰術
根據傳統觀點,南美足球會在技術上占據優勢,但其戰術素養卻遠遠落後於歐洲。
可是在2010年世界盃上,球迷發現鄧加、塔巴雷斯、馬蒂諾等南美教練的執教能力絲毫不遜色於歐洲同行。特別是巴西隊,在“防守、再防守”的指引下,攻守兩端日趨平衡。就連馬拉多納也學起了穆里尼奧的實用足球戰術。
歐洲聯賽帶給大批南美球員的,不僅是賽場上必須的戰術紀律和執行力度,也是身體等諸方面的同化,甚至於踢球風格的徹底改變。南美球員在回歸國家隊之後,不需要經過太長時間的磨合。
被打破
台北時間2010年7月7日,但是隨著荷蘭國家足球隊3—2戰勝烏拉圭國家足球隊闖入2010年南非世界盃決賽,這一困擾歐洲80年的南半球魔咒終於告破。
橙衣軍團在決賽中將要面對的對手不是德國國家足球隊就是西班牙國家足球隊。本次比賽是非洲大陸第一次舉辦世界盃,歐洲球隊便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完成會師,也宣告歐洲球隊將首次在非歐洲地區舉起大力神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