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銘傳鄉為淮軍故里,人文薈萃。系清末淮軍著名將領、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兩廣總督張樹聲等故鄉。他們的故居劉老圩、張老圩、張新圩作為“淮軍故里圩堡群”,現已成為旅遊勝地;銘傳鄉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大潛山、圓通山森林茂密,一年四季鳥語花香,自然生態保護良好。磨墩湖、潛山湖波光粼粼,清澈透底;銘傳鄉交通便捷。公路有312國道和四條鄉際公路,村村通水泥路。寧西鐵路在鄉內設有梓樹莊站,建設中的滬、漢、蓉高速鐵路合武段橫穿鄉境,並規劃設立客運站。
簡介
銘傳鄉是合肥地區最大的山區鄉,地處合肥市西郊,由原南分路鄉、聚星兩鄉合併而成,因系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故鄉而得名。全鄉總人口3.8萬人,面積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萬畝,山場面積約3.6萬畝,森林復蓋率達40%,轄17個行政村,與山南鎮、官亭鎮、紫蓬鎮、柿樹崗鄉、六安市金安區接壤,潛南乾渠穿流流而過,官山路、南金路、南半路、銘聚路、聚農路、321國道等縱橫交錯。銘傳鄉區位優勢明顯,距省城合肥40公里,距六安市30公里,距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20公里,距小井莊15公里,距合肥新橋國際機場35公里。銘傳鄉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旅遊資源。近年來鄉黨委、政府一直在為打造生態、旅遊、蠶桑之鄉而努力。在農業方面,由於該鄉地處江淮分水嶺地區,水資源較為缺乏,多年來,在歷屆黨委、政府的正確引導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蠶桑生產,目前,已擁有桑園1.3萬畝,成為肥西縣六大特色產業。從2001年開始,在全鄉範圍內大力推廣大棚養蠶、方格簇上簇和秋條桑養蠶新技術,蠶桑增收明顯,現在全鄉養蠶在2.3萬張紙左右,蠶桑收入在2千萬元以上,是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別外,由於該鄉的許多農田都在山崗之間,山崗起著天然的屏障作用,適宜進行油菜、水稻、棉花、芝麻、西瓜等良種繁育,目前已民成為豐樂種業、中農種業、省農科院等單位的重要育種基地。銘傳鄉也是“肥西老母雞”和無公害蔬菜主產地之一,同時,在山林中還盛產野雞、野兔、野豬、蕨菜等山珍野味。在旅遊方面,銘傳鄉山清水秀、人傑在靈,境內“三圩、兩山、兩水、一院”遠近聞名,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著名淮軍將領張樹聲的故鄉。劉老圩、張老圩、張新圩至今保存較好,是淮軍文化的發源地;銘傳故里大潛山、鷺鳥天堂,圓通山,兩山輝映,美不勝收;“肥西書院”系左宗堂題詞,為淮軍將領們習文聚會之處。另外。中共皖西北特委和中共皖西北獨立游擊師總部於1934---1937年設在該鄉高塘村大潛山腳下的小園牆隊,革命先烈曾在這裡領導全省革命鬥爭;清末進士通議大夫童挹芳的居住地—“童旗桿”也在該鄉的青峰村境內。銘傳鄉的工業也在穩步發展,浙江投資興建的德星繅絲廠、南分路磚瓦廠、聚星輪窯廠、數家石料廠和服裝廠等發展勢頭強勁。
經濟現狀
2007年銘傳鄉工農業總產值23150萬元,比2006年增長9%;農民人均收入4378元,比2006年增長22%;財政收入1098萬元,完成縣下達任務數的265%;招商引資完成了3000萬元,100%完成了縣委、縣政府下達的招商任務。
銘傳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全省創一流、中部進十強、全國爭百強、全面建設富裕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群策群力、真抓實幹,緊緊依靠全鄉人民,依託自身優勢,全力圍繞“銘傳故里蠶桑大鄉、淮軍圩堡旅遊興鄉”的發展戰略,正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燦爛輝煌的明天!
歷史沿革
因系清末淮軍將領、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故鄉而得名。1950年置分路鄉,幾經析並,1972年置南分路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73.4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青峰、湯祠、墩塘、眾興、建設、南分路、桂樹、宋台、三河、團山、鴿子籠、啟明、樓塘、井王、潛山15個村委會。2005年底,將南分路鄉更名為銘傳鄉,並將原聚星鄉整建制併入,鄉政府駐南分路。
鄉鎮建設
“三農
”工作明顯加強,農業農村實現新的發展。全面落實中央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新農村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
2007年累計發放糧食、良種、農資、生豬等各種補貼660萬元,發放退耕還林補貼201萬元;大力發展蠶桑產業,推廣大棚養蠶和方格簇養蠶新技術,全鄉新增桑園500多畝,更新老桑1000多畝;積極實施養殖業、種植業富民工程,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銘傳鄉成立了大蔥協會、養雞協會、植保協會、蠶桑合作社、薄荷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服務,加快扶貧力度,落實磨墩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扶持對象達1000多人;啟明新村示範點工程全面完工,銘傳鄉新建農村沼氣300多戶;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基本做到了“把樹種上、把水留住、把結構調優”,共綠化荒山2000多畝,新修當家塘12口。
基礎設施
銘傳鄉發展環境得到全面最佳化。始終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來抓,多方籌資、多方爭取,加大
投入力度,逐步完善了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投入了1200多萬元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40公里;啟動了南農路拓寬改建工程,目前路基和涵閘配套全部完工。
二是加大南分路和聚星兩街道的改造力度,實施亮化工程,兩街道共安裝路燈60多盞;打通了南分路西街,新建了農貿市場大棚一座,並重新購置了供水設備,保障了南分路街道自來水的正常供應。
三是新農村電網改造已完成了鴿子籠、啟明、楊店三村的電網架設。四是完成了潛山水庫和劉瓦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五是完成了銘傳街道規劃,並經縣規委會通過,現已進入實施階段。
文明建設
三個文
明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教科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和書本費,取締無證幼稚園,整合教育資源,調優教育布局,教育條件和教學水平進一步得到提升;
加大科技投入,通過聘請專家講課、科普趕集等活動,對農民進行種類科技培訓,增強了農民民眾致富創業的能力;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鄉參保人數為30846人,參加率達85%以上,
順利完成新農合的補籌工作,同時啟動了銘傳衛生院建設;認真落實計畫生育“村為主”工作機制,嚴厲打擊“兩非”行為,使計生工作在全縣考評中位居中上游。
新農村建設
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明確責任,嚴格考核,強化獎懲,主要領導要適時進行離崗招商,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採取本土經濟與外資經濟相結合,向開放要空間,以開放促發展。同時加強對各村的引導和指導,加快土地流轉,整合土地資源,紮實做好招商資源儲備;加強與銘傳在外成功人士、外出務工人員、務工返鄉人員以及相關部門的聯繫,開展廣範圍、多層次、高水準的招商引資和交流合作;另外,利用好本地的山水、蠶桑等人文資源,重點做好農業和旅遊招商。
銘傳鄉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做好常規農業,做優特色農業,做活產業經營,從而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根據各村特點,發展一村一品。重點抓好蠶桑生產,進一步擴大桑園面積,推廣養蠶新技術、新品種,並延伸產業鏈,走產業化經營之路。突出抓好荒山綠化和苗木花卉生產,為“營造綠水青山,建設生態銘傳”打好基礎。
交通一直是制約銘傳經濟發展的“瓶頸”。2008年,銘傳鄉將繼續利用國家實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的契機,完善各村路網建設,全面修復貫通南金路、南農路和南聚路,並根據《肥西縣農村客運村村通班車實施方案》的要求,完成銘傳鄉客運站停車場建設和幹線公路的候車亭、招呼站建設;完成銘傳自來水廠建設工程,保障居民飲用水安全。同時,啟動並實施南分路街道改造工程,規劃建設40米寬的銘傳大道,進一步拉大街道架構;建設鄉政辦公大樓,改善辦公條件、提升對外形象。
旅遊開發
銘傳鄉圍繞打造“生態、人文、旅遊之鄉”的發展戰略,主動承接紫蓬山和小井莊的旅遊開發,打造好磨墩湖、潛山湖、劉老圩、張新圩、大潛山等景點。
大力發展農家休閒娛樂,把旅遊業培育成新的經濟成長亮點;積極支持劉老圩修復工作,打好“淮軍”品牌。重點做好各景點道路和配套設施建設,打造精品旅遊線路;以紫蓬山——張老圩——磨墩湖——劉老圩——小井莊為重點旅遊線路,全力做好山水風光游、生態農業。
目標
2008年將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圍繞縣委、縣政府的“創爭”目標,以“打造一村一品,發展特色農業,營造綠水清山,建設生態銘傳,挖掘人文資源,發展旅遊經濟”為發展定位,加快富民強鄉進程。
2008年銘傳鄉經濟社會的主要指標是: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2150萬元,增長14%,財政收入1185萬元,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4912元,增長12%;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0%。
歷史名人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出生於安徽肥西縣劉老圩一個世代耕織務農的農家。自幼託身隴畝,生活非常窘困。但為人剛毅任俠,耿介勇敢,平時喜歡耍槍弄棒,練就一身武藝。曾殺土豪、劫富戶、捍法網,闖蕩江湖,成為官府追捕的要犯。清鹹豐四年(1854),接受官府招安,在鄉興辦團練。時太平天國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劉銘傳率團練與太平軍對抗。1859年率團勇攻陷六安、馳援壽州,因功升千總。1862年,率練勇編入李鴻章的淮軍,號稱“銘字營”。在追隨李鴻章、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的過程中,劉銘傳因兇悍善戰,戰功顯赫,很快由千總、都司、參將、副將提升為記名總兵,成為李鴻章麾下的一員大將。1865年因在山東鎮壓捻軍而提升為直隸總督,並獲得清廷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及一等男爵的封賞。1868年,奉旨督辦陝西軍務,旋因積勞成疾,辭官回鄉。曾任台灣首任巡撫。
合肥鄉鎮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