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莫愁湖古稱橫塘,因其依石頭城,故又稱石城湖。相傳南齊時,有洛陽少女莫愁,因家貧遠嫁江東富戶盧家,移居南京石城湖畔。莫愁端莊賢慧,樂於助人,後人為紀念她,便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1979年,在她的故居鬱金堂側賞荷廳的蓮花池內,塑起了一尊二米高的漢白玉塑像,又為莫愁湖增色不少,現已成為南京標誌性景點之一。莫愁湖現已修建為公園。公園現有面積為58.36公頃,其中水面為32.36公頃。園內樓、軒、亭、榭錯列有致,堤岸垂柳,海棠相間,湖水蕩漾,碧波照人。勝棋樓、鬱金堂、水榭、抱月樓、曲徑迴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綠蔭之中,一派“欲將西子莫愁比,難向煙波判是非。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勝”、“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譽。
基本簡介
莫愁湖位於南京水西門外,相傳南齊時洛陽少女莫愁曾居湖濱,因而得名。公園面積47公頃,其中湖面33公頃,周長5公里,清代被稱為“金陵第一名勝”。湖畔勝棋樓,傳為朱元璋和徐達下棋的地方。鬱金堂為莫愁故居。堂西荷花池中有漢白玉石雕莫愁女採桑立像。
莫愁湖在江蘇南京市水西門外,水陸面積700餘畝。得名於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南齊時,1有洛陽少女莫愁莫愁是一位勤勞,善良,美麗,聰明的河南洛陽貧家女子。15歲那年,父親病死,為葬父只好賣身。正巧,家住建康石城湖邊的盧員外在洛陽,見莫愁美麗聰明,就買為兒媳。
莫愁葬父後,揮淚辭母南下,不久,北方邊塞受到敵軍侵犯,丈夫應徵戌邊,誰料一別十載杳無音訊。純樸的莫愁把心思寄托在幫助鄰里扶危濟難的善行之中,深受鄰里稱頌。但遭公公反對,莫愁不堪誣陷凌辱,投石城湖而死,以示反抗。後人懷念莫愁,便把他住過的地方和石城湖改稱莫愁湖。
莫愁湖,六朝時稱橫塘。全園面積54公頃,湖面約33。3公頃。在宋、元時即有盛名,明朝定都南京後更盛極一時。清乾隆年間,在園內建鬱金堂,築湖心亭,遂成“金陵第一名湖 。解放後,莫愁湖畔原有建築整修一新,並擴大了遊覽園地,增建了長廊、水榭、湖心亭、露天舞台等設施,遍植花木。 今日莫愁湖,松林掩映,繁華似錦,成為南京的一座大型古典花園。現園內有勝棋樓、鬱金堂、粵軍陣亡將士墓等。公園兩端為花卉盆景區,每年4月舉行海棠花會,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莫愁湖內湖面寬闊,盛產蓮藕,蓮花十頃更是六代名湖引人入勝之處。遠在明清,莫愁湖就栽植了大量蓮花,每逢炎夏,蓮花盛開,翠蓋紅花,香風陣陣,恍若絕代的凌波仙子,出淤泥而不染。明初築樓湖上,清乾隆年間建亭、長廊、曲榭。1929年闢為公園,1979年在西岸重建“粵軍殉難烈士墓”和孫中山手書“建國成仁”碑。
歷史介紹
公園面積53.33公頃,其中水面積28.423公頃,綠地率92.24%,湖面標高4米。公園主要景觀有莫愁煙柳、荷蓮、海棠、勝棋樓、鬱金堂、抱月樓與粵軍墓等,自古以來這裡一直流傳著莫愁女傳說。
隋唐以前,長江沿南京城西側流過,與秦淮河匯合於石頭城下,後長江改道北移,留下大片淤積地與一系列沼澤、池塘與湖泊,莫愁湖即其中最大者,南唐時稱橫塘,因其依傍石頭城,故亦稱石城湖。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莫愁湖在三山門外,昔有盧妓莫愁家此,故名。”明初,莫愁湖進行了大規模開發建設,沿湖畔築樓台十餘座,一時熱鬧非凡。被譽為“金陵第一名勝”、“第一名湖”。相傳明太祖朱元璋與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對奕於勝棋樓,詔以為“湯沐邑”,並賜予徐達。明亡後,莫愁湖一度衰敗、樓閣傾頹,廳榭坍塌。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江寧知府李堯棟自捐俸銀復建鬱金堂、蘇合廂,闢建湖心亭。樓台間,湖沼畔,雜植花柳,斯湖復又盛隆,並以“莫愁煙雨”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首,鄭板橋讚嘆其景日:“湖柳如煙,湖雲似夢,湖浪濃於酒”。鹹豐六年(1856),莫愁湖之建築及花樹皆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直隸總督曾國藩修復湖心亭、勝棋樓、鬱金堂、賞荷亭、光華亭等,並廣植花柳及蓮荷、荷花,成為莫愁湖又一景觀。民國3年(1914),巡按韓國鈞撥官錢修葺樓台,並於湖西南隅拓地築亭,帶以小池,編茅引泉,景觀尤佳。莫愁湖之瑰麗秀色和美妙傳說,更令文人墨客傾倒,為它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篇章。
民國17年(1928)12月14日,南京特別市市政府公園管理處接管莫愁湖,並闢為公園,民國21年(1932)重修。在日軍侵占南京八年期間,湖床淤塞,樹木凋零,建築破損,可供遊覽者僅鬱金堂、勝棋樓一隅而已,面積不足0.6公頃,且莫愁湖國小還借用了部分房屋,此敗落景象直至南京解放之時。
建國後,南京市人民政府於1951年將莫愁湖列為“第一區人民公園”。1952年與1955年兩度修整勝棋樓、鬱金堂、賞荷廳、風來閣、迴廊、涼亭、池塘等建築。1958年開始浚湖,在湖中造湖心島2600平方米,在陸地堆山築路,廣植樹木,營造有竹林、黑松林、無患子林、毛白楊林等。並改建園門,修繕舞台、水榭、待渡亭、六角亭、湖心亭等建築,鬱金堂、勝棋樓景區採取放大尺度,有開有合,內外聯通法改造。從此,莫愁湖景觀大變。1964年2月至3月,再運入秦淮河泥與明城牆土4300立方米改造地形,使陸地起伏跌宕,水面曲折迂迴,喬灌花木配植有序。1966年“文革”開始,公園下放建鄴區,園林景物遭到嚴重破壞,建築物、花木、楹聯、碑刻等無一倖免,紀念景物粵軍墓被炸毀。1976年後,經撥亂反正,公園著力恢復重建,築圍牆、建畫廊、添食堂、完善抱月樓、擴花房、征西區與北區土地,莫愁湖面貌更臻美好。以“怡然莫愁”入選新評“金陵四十景”。以後,伴隨經濟體制改革,莫愁湖逐年充實景點,增加娛樂項目,提高服務質量,自辦、聯辦展覽,逐年幾乎無間斷,水平較高的達33期。1981年4月公園主任郝明成創議辦“海棠花會”,每屆不綴,至1993年已開辦13期。1982年首屆中秋賞月晚會,邀請市領導房震、朱啟鑾及文藝界名人錢松岔、陳大羽、蕭嫻、黃養輝、田原、田蕪、陳述、陳鐸等參加,盛況空前。1991年,南京市與自貢市在公園內聯合舉辦金秋藝術燈會,展出大型燈37組,歷時47天,接待中外遊人200餘萬人次。公園借自身優美的環境舉辦各種活動,使公園三大效益大改觀,展現一派新景象。
湖區綠化
莫愁湖周圍地勢低洼,自古多植楊柳,清同治年間湖泊中更栽荷蓮,荷花與肥藕又成為第二綠化景觀。侵華日軍占領南京期間柳與荷皆毀,直至建國後方漸恢復。1964年配合地形改造,植花木1259株,其中沿湖岸增補植垂柳131株,強化莫愁煙雨之意境;陸地植以海棠類為主的花木,共植貼梗海棠30株、西府海棠200株、垂絲海棠350株,並建溫室發展秋海棠,莫愁海棠形成第三綠化景觀。“文革”後,莫愁湖及時恢復發展湖柳、湖蓮、海棠三大綠化景觀,1981年,大湖全面恢復荷蓮。至1987年,海棠已具17個品種1235株,垂柳209株,滿湖荷花飄香。此後又引進觀葉植物200餘種,今已有120餘種適應南京地區生長。其中有秋海棠40種,天南星科、鳳梨科50餘種。溫室擴建成為330.6平方米,以栽培海棠為主的展覽溫室。
主要景觀
南京莫愁湖湖區較大,已被開發為旅遊景點,南京莫愁湖景區被命名為南京莫愁湖公園,其中主要景點有:
華嚴庵(軒) 位於公園大門正北。公園大門1959年為松木結構,1964年仿濟南大明湖大門重建,古典式,混合結構,高7.1米,寬11米,建築面積40平方米,小瓦大屋頂,中門檐高4.5米,寬5米,兩側門檐高3.7米,寬2.8米,4門柱由石鼓支撐,門額“莫愁湖公園”5字系郭沫若先生1964年書題。大門內有蘇州花崗石路,寬10米,長70米,抵月牙池,池中有樹石盆景,池周有花壇。
勝棋樓位於華嚴庵庭院北首,明洪武年問建,復建於清I司治十年(1871)。明清風格的二層樓房,青磚小瓦,建築面積592。07平方米。在復建後之漫長歲月中,又數度遭洪水與戰爭損壞,至建國時已破敗不堪。建國後政府即著手保護性維修。1972年因白蟻蛀蝕重建,下部改為混合結構,樓上除更動券棚外,磚木結構未變動,1983年重新翻蓋屋面。今樓上中堂北壁掛有明太祖朱元璋畫像,南端掛有徐達畫像,正門與中堂問朱元璋徐達對弈處有模擬對奕局、古紅木家具擺設及范曾1980年繪《對奕圖》。勝棋樓匾額為清代狀元梅啟照書。木刻楹聯為長沙張兆鹿偉堂光緒癸未年題:“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王侯事業都如一局棋枰。”樓前東首立陳慎之1982年楷書石刻簡介。1982年,勝棋樓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鬱金堂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復建,鹹豐六年(1856)又毀,十年(1871)曾國藩再築。鬱金堂緊鄰勝棋樓西山牆下,故有稱鬱金堂在勝棋樓下者。原鬱金堂臨水面北,1959年建園時改為背水面南,後沿窗下改磚砌,鬱金堂共二跨六間,磚木結構,後跨為券棚式,建築面積162.79平方米。相傳南齊時盧家女莫愁居此。乙丑年唐理淮撰吳道生書:“湖屬盧家唯江頭明月曾領略畫艇風光韻事相傳付與詩人作詩料。地歸徐氏以國手勝棋博優遊名園湯沐英雄安在遙聞商女唱歌聲”木刻楹聯。1981年劉海粟行書“鬱金堂”木刻置堂上。
蘇合廂 位於鬱金堂正南,並以四合院相連線,建築面積111.10平方米,磚木結構,1959年改建。四合院內牆上多石刻碑銘。通水院門額由錢松吊1981年隸書“到此莫愁”。蘇合廂懸掛陳祖庥1914年木刻楹聯:“賢王湯沐曠代猶存莫談桑海興亡且安排清簟蹄篆藉一局圍棋賭勝,江表風流於今未泯依舊湖山整理更收拾王代梁畫棟待雙棲燕子歸來”。
水院 位於鬱金堂四合院之西部,由水院迴廊、賞荷廳、四方亭、光華亭等建築組成,中間一泓水名日觀魚池,水中植荷蓮,有磯石。1979年9月在磯石上置漢白玉莫愁女雕像,像高2.1米,重2噸,作採桑歸狀。水院迴廊環水而建,串聯賞荷廳、四方亭、光華亭各建築,面積139.53平方米,牆壁亦多石刻碑銘。
待渡亭 居光華亭西側,1959年建,古典建築形式,磚木結構,建築面積38.08平方米。設渡湖心亭遊船碼頭。待渡亭附建走廊面積54.6平方米,混合結構。至老後門沿湖畔有長500米、寬2米道板路。
水榭 位於水院西百米處水榭池西畔,又名荷花池水榭。座西向東,後依翠竹,北有湖石疊山,朱漆彩畫,磚木結構,共3間,建築面積115.57平方米,水面平台100平方米。有雨花石拼鋪路54米至幹道。六角亭居水榭池之東,1973年由建鄴會堂前遷至此,古典建築形式,檐口下為混合結構,檐口上為磚木結構。
竹園六角亭 居竹園西坡,1959年建,古典建築形式,建築面積19.4平方米,上部為磚木結構,下部為混合結構。1974年翻建,全部採用混合結構。此亭為聆聽雨打荷聲最佳處,有雨花石拼鋪路90米至幹道。
抱月樓 位於大湖西南岸,1960年始建。1966年由市政府東大門移此石獅一對。1983年參照原設計圖建成,因其部分建築物件由二郎廟拆遷而來,為此始稱二郎廟,按用途曾稱大舞台、茶座。是一座二層混合結構的古典建築,有一亭、一台、二角亭,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石須彌座上鑲嵌著200餘塊刻有水滸、三國故事之青石浮雕,倒覆蓮花瓣。抱月樓北側有三面臨水方圓600平方米之水上平台,南側臨坡為古典舞台,“抱月樓”匾額由書法家蕭嫻1981年題寫。有塊石拼鋪路70米至幹道。
畫廊亭 位於公園大門西側,1981年建,頂為木結構,檐口下為混合結構,古典形式,建築面積75.1平方米,因聯畫廊而名。亭有“碰碰船”碼頭。畫廊前有青石獅一對。
湖心亭 位於大湖東北部之湖心島上,1959年建,磚木結構,四方八角,古典形式,建築面積112.84平方米。亭周圍繞以100米道板路。
粵軍烈士墓 位於公園東隅,始建於民國元年(1912),孫中山先生親自定名,並手書“建國成仁”碑,墓前設定石獅一對。民國37年(1948),原粵軍北伐總司令姚雨平又將散葬於莫愁湖畔之53座烈士單人墓、8人墓,及因製造炸彈而犧牲的炸彈營長墓之遺骸,合入粵軍墓。並立重修建國粵軍陣亡將士墓記碑,碑文日:“抗戰勝利還都之年,首屆國民代表大會於南京適當制憲建國之期,追思創造民國之不易,粵省代表及在京人士遂公祭建國粵軍將士墓於莫愁湖畔。現碑殘墓毀蔓草叢荊淪為鄉人飼鴨之場,乃倡議修理,並公推前廣東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先生董其事。三十六年冬,國民政府蔣主席及粵省政府撥款至,即於民國三十七年元月庀材興工。以原有五十三墓分修不易,於是合成一冢,將原名墓碑封於冢內,另樹大碑於前,中書建國粵軍陣亡將士之公墓。其傍書姓名共得五十三人,因墓碑損毀而失名者八人,周達則軍隊未出發前因制炸彈失慎身亡者,補列於此。於是既壯觀瞻復能歷久,至其戰績興厥初建設情形均詳。黃克強姚雨平兩先生所撰碑記第每念民國政府成立於南京時,漢陽既失張勛沿津浦路擁大軍來犯,民國局勢至岌岌也,賴我粵軍將士奮勇犧牲一捷固鎮,再捷南宿州直搗徐州,張勛奔逃,清廷見勢已去乃宣布退位,民國始告完成,故諸將士之精神實與中華民國千秋萬歲。余以同袍後死之身今得隨雨平先生重修此墓謹執筆為記尤不勝低徊而欣慰也”。
墓北首有汪偽時建無欄單拱石橋一座,架於內塘至大湖水道上,跨度5.8米,寬3.35米。1964年改城磚橋面為青石橋面,1991年加漢白玉橋欄。東南首亦有汪偽時建無欄單拱石橋一座,跨度5.5米,寬3.5米。
遊樂服務設施
溜冰場 位於公園西南隅,1980年建,面積1140平方米,其中場地1025平方米。遊船1961年設往返於湖心亭與待渡亭之間的渡船,1966年中斷。1987年設手劃小遊船30條,腳踏雙體船24條,電瓶船4條。之後又添設汽艇2艘,碰碰船4艘。電動小火車及電瓶小汽車 1987年9月設定。此後,相繼開發了高空觀覽車、高架車、狩獵園等新的遊樂項目。攝影建國時攝影業尚未普及,公園攝影業務由友誼照相館於周日、節假日來公園為遊客服務。1974年9月,公園攝影部成立於華嚴庵,為遊客拍攝黑白照片。1982年轉營彩照為主,設莫愁女雕塑外照、鬱金堂莫愁女故居內照,水榭化妝照三個經營點。1984年6月在公園大門增設膠捲快衝業務。從業人員由3人增至15人。賣品部公園原有賣品部兩處,一為勝棋樓,一為大門東側綜合服務部。1965年,抱月樓茶座附設雜貨服務櫃。1979年公園實行經營體制改革,畫廊亭、華嚴庵、勝棋樓、蘇合廂等處增設工藝品賣品部,行銷具莫愁湖特色之工藝品40餘種。1985年大門綜合服務部營業面積從30平方米擴大到90平方米,經銷商品多達百餘種。
交通路線
北大門5W、29W、68W、78W、82W、152W、312W、805W 漢中門大街東
捷運2號線莫愁湖站
南大門
Y4W、7W、13W、19W、37W、41W、48W、109W、134W、149W、306W、807W、813W 莫愁湖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