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清溪鎮南面十里,有一個叫雜木溝的地方。在林壑幽深的蓮花山內的一個山包上,有一座小廟,當地百姓把它叫作“老廟子”。整個山包下窄上寬,東南兩面是雜木叢生的山溝,西側山溝內有巨石壘砌的城牆,沿城牆隨山而上有小路直達山頂廟址。北面坡度較緩,站在廟址上,向北遠眺,陰平山、馬盤山盡收眼底,東南西三面21座山峰如蓮花瓣狀逐漸合圍,小廟就好象座落在蓮花盛開的蓮台之上,其景美不勝收。在明宣德年間,這幽靜的山谷中,來了幾個神秘的出家人,他們面容慈善,為人謙和。來到這裡後小廟就被重建了一翻,看來,這夥人來頭不小。原來這中間有一個就是大明朝的第二個皇帝——建文皇帝朱允文。
建文帝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皇太子朱標的第二個兒子,生於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欲遷都關中,遂於二十四年(1341年)秋命朱標巡撫陝西,十一月還京,獻陝西地圖,及上言經略建者的事後就一病不起。那時朱允文十四歲侍奉湯藥於左右。次年四月朱標死,朱元璋在東角門召群臣商議立儲之事,他本人意欲立第四子燕王朱棣,但遭到大學士劉三吾的反對,他說:“皇孫(朱允文)是太子的嫡子,孫隨嫡統才符合古禮,若立燕王那秦,晉二王(朱棣之兄)又放在何地呢?”因朱標在世時曾佐理朝政,為人寬厚,減省型獄,曾巡護其弟秦、周、晉王諸王的過錯,博得朝野的好感,故朱元璋採納了劉的意見,立允文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夏,元璋病逝遺詔朱允文即位。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抵拒元裔侵蝕時,屢建戰功,擁重兵雄據北平,諸藩王中數他實力最強,平時委能討得朱元璋的歡心,據說有一次朱元璋叫朱允文對對子,出的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文對的下聯是:“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嫌他對的不好,馬上沉下臉來,朱棣正好在旁邊,就插嘴說:“孩兒到想了一個下聯”,朱元璋叫他說來聽聽,朱棣說:“日照龍鱗萬點金”。原來龍是皇帝的象徵,正好討得了朱元璋的歡心,連聲誇獎朱棣對得好。朱棣從不把朱允文放在眼裡,欲取而代之,朱允文也看得出來。一天,他在東角門召他的侍讀黃子澄說:“諸叔各擁重兵,何以制之?”黃子澄給他講了漢景帝平七國的事,允文聽了很高興地說:“吾獲是謀無慮矣。”待即位後,舉行朱元璋的葬禮時,兵部尚書齊泰用計稱有遺詔:諸藩王不得進京會葬,這些藩王都是建文帝的叔王,被朱元璋分封全國各地,擁有重兵自立,對侄兒即位早懷恨在心,這次大葬被拒於京外,更是憤憤不平,準備互相串連,起兵謀反。訊息傳到京城,建文帝很是不安,問計於黃子澄:“先生乙昔東角門之言乎?”曰:“不敢忘。”又與齊泰謀,泰曰:“燕(朱棣)重兵,且素有大志,當先削之。”黃不同意,說:“不然,燕預備久,卒難圖,宜先取周(周王朱肅),剪燕手足,即燕可圖矣。”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弟,封地在開封,如果先把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使他孤掌難鳴,下一步削除燕王就不難了。建文帝聽從此建議,就派人把朱肅抓到南京,削去王位,充軍到雲南。又查出三個藩王有不法行為。把他們一個個削去王位或者軟禁起來,這就是明史上的“削奪諸藩”。
燕王料到下一步要挨到自己身上了,加緊練兵,準備對付,並裝病麻痹建文帝,被識破後,即用剷除皇帝左右大臣齊泰、黃子澄,以“清君側”為名,去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宣布起兵,史稱“靖難之役”。幾經爭奪結果燕王於建文四年(1402年)兵陷南京,朱允文焚宮滅妃,他本人化裝成僧人避走雲南、湖北、重慶、西安、杭州、兩浙、緬甸、貴州、峨眉、漢中、大別山、成都等地,最後來到了青溪。
建文帝來到雜木溝後,見這裡風水很好,整個山勢像一朵盛開的蓮花,而且易守難攻,便於逃跑。於是就在山下修了堅固的圍牆,還修了暗道。把他隨身帶的華嚴經供在廟裡,於是,這裡就叫華嚴庵了。他還經常到附近的廟裡和高僧們交往。有一次,到清溪東橋的紅廟子,見塑的違陀像是站立的,於是就說:“別的菩薩都坐著,你還是坐著好。”從此,這一帶廟裡的違陀都塑為坐著的了。
這年,建文帝感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站在高高的蓮花山上,望著遠處的群山,他感慨萬千,“登高不待東翹首,但見雲從故國飛。”失去的皇位、親人,他似乎留念著什麼,又好象什麼都不留念。他把跟隨自己多年的比丘叫到身邊,叮嚀著,囑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