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9年南高師的文史地部,有著長達近百年的辦學歷史。1952年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李旭旦先生在南京師大正式創辦地理系,1997年在原地理系基礎上創辦了國內首家地理科學學院。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南京師大地理科學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1919年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當時南高師改國文部為文史地部,增設地理學科。1920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擴建為東南大學,1921年建地學系,竺可楨為創辦人,任系主任。1928年東南大學經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改為國立中央大學,1930年地學系分為地理系和地質系,胡煥庸任地理系主任。 1943年李旭旦接任系主任。1949年4月,南京解放後,中央大學改名為南京大學,李旭旦仍擔任地理系主任直至1952年院系調整中,李旭旦偕金祖孟等同志來南京師範大學(時稱南京師範學院)創辦地理系。在治學思想上秉承前中大地理系和金陵女大地理系勤奮、務實、開拓、創新的學風,開始了南師大地理科學學院的創業歷程。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1952年南師大(時稱南京師範學院)開始招收一年制專修班和二年制專修科。1953年春江蘇師範學院地理科併入。1956年建地理系,招收地理本科,同時招收兩年制專科,總計8屆兩年制專科。1958年在校學生達 381人,為當時全院學生人數最多的系科之一。1963年起停止招生,在校學生逐年減少,1966屆學生畢業後,地理系已沒有學生,但建制和師資設備均未變動。1969年江蘇教院地理科併入。1973年恢復招生,共招4屆工農兵學員,學制3年,曾一度副修歷史。1977年恢復高考後,地理專業招收四年制本科。1989年增設旅遊管理專業,招收三年制的專科生,1995 年招收本科生。1993年地理系增設土地管理專業,招收兩年制專科生,1999年招收本科生。 1999年創辦GIS本科專業並招生。

1980年區域地理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1981年地圖與遙感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1986 年自然地理專業和第四紀地質等專業先後招收碩士研究生,1987年地理教學論招收碩士研究生.1994年自然地理專業招收博士研究生,1998年招收地圖與GIS專業博士研究生,2000年建立地理學博士後流動站並接受進站研究人員,2001年地理學所屬三個二級專業全面招收博士研究生。2002年地圖與GIS專業,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3年新增“環境地理學”、“海洋地理學”和“第四紀地質學”3個博士點,“環境地理學”、“海洋地理學”和“旅遊管理”3個碩士點。

繼往開來

1 997年6月,江蘇省教育委員會批准南京師範大學在原來地理系基礎上組建地理科學學院,是當時國內高校第一家地理科學學院。2002年初學院組建了新的黨政領導班子,由留美回國特聘教授林振山博士任院長,由原院長沙潤教授任總支書記。學院建設的基本方針是:團結、穩定、充實、提高、發展。學院的發展思路是:營造寬鬆、和諧、向上的內部環境,以建設、培育國家重點學科為主導,以建設學術梯隊為根本,以提升科研條件為基礎,以產學研相結合為動力,以科學管理為保障,腳踏實地地建設一流的學科、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學院。

系設定

學院下設地理系、旅遊系、土地管理系、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和海洋資源八個系,擁有地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和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和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自然地理學為江蘇省重點學科。

博碩士點

學院設有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它們是: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第四紀地質學、遙感技術與套用、環境地理學、海洋地理學。學院還設有9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它們是: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第四紀地質學、遙感技術與套用、環境地理學、海洋地理學、旅遊管理、課程與教學論。

師資力量

學院還設於有1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和1個省重點實驗室。學院教職員106人,其中共有教授37名(博導25名),含中科院院士2名,特聘教授6名。副教授26名。在職教師54人獲得博士學位,占全體教師比例的65%。50歲以下教師100%具有碩士(以上)學位。74%的教師擁有一個非本校培養的學位,60%以上的教授具有在國外學習、進修、合作研究的經歷。以“以學院發展大局為重、團結奉獻、腳踏實地、勇於攻關、寬鬆、和諧、向上”為特徵的濃厚的學院文化、高度的院校交流和廣泛的學科融合是學院的三大特色與優勢。

人才培養

2004年學院招收本科生130人,碩士研究生101人,博士研究生35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達到1:1。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5月學校成立了“地圖學與GIS”國家重點學科特區,同時還啟動了兩個由學院負責實施的國家十五“211”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它們分別是由林振山博士為項目法人的 “不同時空環境演變和生態建設(1300萬)”和由閭國年博士為法人的“地理信息技術的開發與套用(1900萬)”。2003年全院獲得1項海外聯合傑出青年基金項目、5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發表12篇SCI級學術論文;2004年全院獲得7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負責在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達15項。自2002年起連續三年每年發表的SCI論文突破12篇。到2013年在研的“863”和“973”專題或二級課題、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共34項,全院在研的科研項目總經費約2000萬。

科研成果

2002年汪永進教授在美國Science期刊上發表論文1篇、入選全國優秀百篇博士學位論文並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2年沙潤等5位教授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林振山教授、張鷹教授等人分別獲得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國家海洋局創新成果獎二等獎。2003年王橋教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閭國年教授等人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林振山教授負責的“環境演變與種群演化的研究”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王建教授主持的《現代自然地理學》和湯國安教授支持的《地理信息系統》兩個課程都榮獲國家精品課程稱號。

2004年虛擬地理環境實驗室入選江蘇省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點。2006年17000平方米嶄新的“地理科學樓”將坐落在南京美麗的仙林校區,該樓將設有5000平方米的虛擬地理環境開放實驗室、3500平方米的環境演變與生態建設開放實驗室、1500平方米的人文地理與旅遊綜合開放實驗室、3000平方米的教學實驗室和3000平方米的圖書資料室。

2014年學院的目標是朝著建設國內一流、研究型地理學科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邁進。新起點、新氣象、兼容並蓄、團結拼搏,全院教職員工願為我國地理科學這座雄偉的科學宮殿添磚加瓦。

師資隊伍

1952年建系時,專職教師僅4人,經陸續調進和選留,至1957年已建起一支40餘人的師資隊伍,滿足了當時教學科研的需要。至1977年,教師總人數保持在35-40人。文革以後,為適應地理教育的發展,除逐年選留畢業生外,又從外單位調入一批中年骨幹。至1984年教師和研究人員數增至64人,其中正、副教授11人,占教師總數17.2%。1985年後至1992年,逐年引進和選留十多位青年教師。其中博士1人、碩士16人,由於老教師退休,教師總人數無大變動。1993年以後,增大了師資引進力度,從國內外一些重點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有關研究所引進了一大批高層次、高學歷人才,同時鼓勵年輕教師攻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較快地改變了教師的學歷和職稱結構,推動了科研和教學改革。學院還設有1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和1個省重點實驗室。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06人,其中共有教授37名(博導25名),含中科院院士2名,特聘教授6名。副教授26名。在職教師54人獲得博士學位,占全體教師比例的65%。50歲以下教師100%具有碩士(以上)學位。74%的教師擁有一個非本校培養的學位,60%以上的教授具有在國外學習、進修、合作研究的經歷。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劉樹鳳
院長 湯國安
黨委副書記 周 婭
副院長 蘇 錦、趙志軍、鍾文輝、袁林旺

教師名單

白世彪 蔡祖聰 曹 敏 曹芳東 查 勇 陳 霞
陳 曄 陳仕濤 陳鎖忠 儲少瑩 崔 靜 戴金霞
戴科偉 鄧 歡 丁正山 董 平 董福田 杜明霞
方 斌 葛軍蓮 龔建新 管衛華 郭 飛 韓睿明
郝麗莎 賀德剛 侯國林 胡 斌 胡 迪 黃昌春
黃克龍 黃麗娟 黃新琦 黃震方 賈國正 江 南
江亭桂 蔣建軍 金 燕 金昌偉 靳 誠 孔興功
李 楊 李安波 李發源 李紅波 李吉均 李劍波
李時銀 李 碩 李玉鳳 李雲梅 林 潔 林冰仙
林振山 劉 惠 劉 健 劉 嬪 劉 晴 劉 榮
劉殿兵 劉國飛 劉紅玉 劉會玉 劉金娥 劉樹鳳
劉曉艷 劉學軍 龍 毅 陸玉麒 閭國年 呂 恆
羅明慧 彭 元 齊相貞 錢 誼 喬偉峰 邱 群
任 娜 商志遠 申衛收 沈 婕 沈陳華 沈冠軍
沈永明 盛業華 盛重義 舒 強 宋志堯 蘇 錦
孫 劍 孫一鳴 孫毅中 孫在宏 湯國安 湯茂林
陶卓民 萬 露 汪 閩 汪 濤 汪永進 王 紅
王 建 王 靜 王 平 王冬梅 王風賀 王國祥
王俊淑 王美珍 王亞華 王延華 王永君 王宇飛
王在峰 韋玉春 魏 巍 魏正貴 溫 騰 溫永寧
吳 江 吳長彬 吳江瀅 吳明光 吳啟焰 夏忠歡
蕭家儀 謝 標 謝澤林 徐 旳 徐 敏 徐良將
徐淑琴 徐曉明 嚴 蜜 楊 浩 楊 林 楊 柳
楊 山 楊 昕 楊 燕 楊勝利 楊文燕 姚亦鋒
葉 超 葉 春 俞肇元 袁林旺 張 郴 張 東
張 宏 張 卡 張 莉 張 鷹 張 勇 張 嶂
張 卓 張金波 張茂恆 張明禮 張書亮 張顯球
張小林 張雪英 張益民 章婷曦 趙 侃 趙 林
趙 媛 趙志軍 鄭洪波 鍾文輝 周 衛 周安寧
周潔雨 周進明 周良辰 周年興 朱 嶺 朱 玲
朱長青 朱國偉

機構設定

國家級重點學科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學科

虛擬地理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警用地理信息技術公安部重點實驗室

虛擬地理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培育點

省屬重點學科與研究機構

江蘇省南京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

江蘇省地理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江蘇省重點學科自然地理學

國家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與博士後流動站

地理學

二級學科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

自然地理學博士點

海洋地理學博士點

環境地理學博士點

人文地理學博士點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博士點

遙感技術與套用博士點

第四紀地質學博士點

二級學科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碩士點

自然地理學碩士點

人文地理學碩士點

第四紀地質學碩士點

遙感技術與套用碩士點

環境地理學碩士點

海洋地理學碩士點

旅遊管理碩士點

課程與教學論碩士點

院屬系所中心

地理科學系

旅遊管理系

土地資源與管理系

地理信息系統

遙感系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海洋資源系

地理信息工程所

灘涂研究所

人文地理與區域規劃研究所

環境科學研究所

地政地籍研究所

海岸與第四紀研究所

地圖學與遙感研究所

城鎮規劃與景觀設計中心

旅遊管理與旅遊規劃研究中心

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環境-生態-氣候研究中心

南京師大地科院教材研究與發展中心

專業介紹

地理科學(師範類)

學制4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從現代地理教育理念出發,培養綜合發展、適用中等以上學校的地理、環境、社會等課程教學教育崗位需要的高級師資,同時可從事環境資源、區域經濟和地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高級管理人才。

就業去向:畢業生可勝任中學、中等專業學校及高等院校的教學工作,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行政工作。部分品學兼優的同學可獲得免試保送至中國科學院及其他著名高校深造的機會,並且本院各專業可招收大量的研究生。

主要課程:宇宙環境、流體環境、生態環境、經濟地理、人文地理、測量與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科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地理建模、地理教學論等20多門專業必修課以及城市地理、旅遊地理、區域經濟學、海洋地理等10多門專業選修課,並有多門實踐和實習課程,其中有廬山等地理綜合實習,著重培養學生紮實的基礎知識、實踐能力和全面的師範生技能。

旅遊管理

學制4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現代旅遊觀念的從事旅遊業管理與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和規劃策劃等工作的高級人才。

就業去向:學生畢業後可到旅遊企事業單位和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規劃或教育培訓工作;主要從事旅行社、星級賓館、外事部門、旅遊院校及旅遊規劃策劃公司等部門的旅遊資源開發、旅遊導遊、經營管理、賓館服務管理和旅遊職業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課程:旅遊學概論、旅遊景觀學、旅遊心理學、旅遊策劃、景區管理與規劃、旅遊法規、旅遊經濟學、旅遊英語、旅行社管理、旅遊飯店管理、旅遊規劃、旅遊市場行銷、計算機與旅遊管理信息系統等20多門專業課程,另有旅遊景點(黃山、廬山、九華山等)實習及旅遊企業、旅行社、飯店等實習課程。

地理科學(土地資源管理方向)

學制4年

培養目標:主要培養從事城鄉土地管理、建設規劃開發和地價評估等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以及從事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與研究的高級人才。

就業去向:各級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土地價格評估所以及房地產開發等工商企事業單位;從事土地評估、國土管理及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教育研究部門。

主要課程:土地管理、測繪學、土地評估、土地經濟、國土規劃、地籍管理、地產法律制度、房地產經營與開發、地理信息系統、土地信息系統、遙感套用等20多門專業必修課程和經濟學基礎、會計學基礎、城市規劃等一系列選修課。

地理信息系統

該專業為地理科學學院與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合辦

學制4年

培養目標:該專業為21世紀最新興起的交叉學科,也是該校重點建設的唯一的特區學科。主要培養利用計算機技術從事地理信息系統設計、研究開發與管理工作的高級研究型人才。

就業去向:學生畢業後主要在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從事本專業的科研、教學工作;從事城市、區域、資源、環境、交通、人口、土地、房產、基礎設施和規劃管理等領域從事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套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主要課程:計算機語言、計算機方法、數據結構、資料庫、計算機圖形學、人工智慧與專家系統、計算機網路技術、地圖學與測量學、專題製圖學、全球數字攝影測量技術;遙感原理與方法、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遙感地學分析、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導論、地理信息系統算法基礎、地理信息系統集成的原理與方法、網路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數字高程模型及其地學分析的原理與方法、虛擬城市建設的原理與方法、地理建模的原理與方法、地理信息共享的原理與方法、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工程;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土地管理信息系統、設備設施管理信息系統(AM/FM/GIS)、房產管理信息系統、環保信息系統、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環境科學概論等20多門必修課及10多門專業選修課。

測繪工程

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培養在資訊時代數字測繪體系以及航天航空、農業、環境、交通、軍事等相關領域從事測繪新型高級工程技術、科研等工作的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本專業的學生能夠掌握攝影測量、數字測圖與數字地圖學、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主要基本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在國民經濟建設相關領域中的基本的專業套用能力。

主要課程 測繪學概論,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大地測量基礎,空間定位技術及其套用,攝影測量原理,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原理,遙感原理與套用,以及工程測量、數字攝影測量,衛星導航定位算法與程式設計、遙感圖像解譯,數字圖像處理、GIS工程與實踐、、空間資料庫原理、數字高程模型,電子地圖學、空間分析與輔助決策、空間信息可視化等多門專業課程。

專業特色 本專業依託於虛擬地理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設有地理信息系統(理學)和測繪工程(工學)兩個本科專業,一理一工,相輔相成;該專業具有一流的教學科學研究隊伍,優越的實習實驗環境。培養具有信息化測繪理論與技術和空間信息服務能力的複合型人才是本專業的特色之一。該專業的畢業生有良好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有很好的深造前景和廣闊的就業機會。

環境工程

專業培養目標及基本要求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具備水、氣、聲、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工程初步設計能力及運營管理能力,具備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究和開發能力及環境污染物分析與監測能力,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在政府環保和規劃部門、設計單位、環保公司、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學校等部門從事環保管理、規劃、設計、施工、運營、教育和技術研發工作的高級環境工程技術人才。

學制、總學分及授予學位

本專業一般修讀四/五年,學生在學期間修滿本方案規定的172學分方能畢業,其中必修課程為通識教育課程49學分,學科基礎課程31學分,專業主幹課程62學分;學生可在自主發展課程部分繼續選修專業課程也可自主選修其他開放課程,應修滿30學分。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授予條例》和《南京師範大學本科學士學位授予條例》規定者,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環境科學

專業培養目標及基本要求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學制、總學分及授予學位

本專業一般修讀四/五年,學生在學期間修滿本方案規定的160學分方能畢業,其中必修課程為通識教育課程49學分,學科基礎課程31學分,專業主幹課程53學分;學生可在自主發展課程部分繼續選修專業課程也可自主選修其他開放課程,應修滿27學分。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授予條例》和《南京師範大學本科學士學位授予條例》規定者,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海洋資源開發(海洋資源與海岸帶管理方向)

專業培養目標及基本要求

(1)本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系統掌握海洋科學技術(尤其是海洋資源開發)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嚴格的科學研究和開發套用技術訓練的海洋資源開發高層次通用人才。

畢業生適宜從事海洋資源調查和開發利用、海洋高新技術(尤其是海岸工程技術、海洋資源環境監測與評估技術)等的科學研究、教學、技術開發和管理工作。

學制、總學分及授予學位

本專業一般修讀四年,學生在學期間修滿本方案規定的162學分方能畢業,其中必修課程為通識教育課程49學分,學科基礎課程32學分,專業主幹課程51學分;學生可在自主發展課程部分繼續選修專業課程也可自主選修其他開放課程,應修滿30學分。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授予條例》和《南京師範大學本科學士學位授予條例》規定者,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