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解說
會意字。字形由表示眾多的“十”和表示把許多股力量合成一股力量的“劦”字組成。“劦”與“協”在甲骨文中本是一個字,在小篆中才分成兩個字。甲骨文形體較多,有的甲骨文像三個“力”並列在一起的樣子(圖6)。這裡的“力”是耕田的工具,即耒。整個字形表示很多人一同耕作;有的上面是三個“力”字,下面是一個“口”字(圖1),表示很多的人在一起合力同聲。後來,這個字下半部的“口”字在小篆中變成了“十”字旁;有的字下從二犬或三犬(圖2、11、12),表示多犬合力耕田,亦示協同之意。還有一系從十、從口,現作“葉”,是為“協”的異體,表示眾口同聲之意。甲骨文為上下結構,如圖3,後皆為左右結構。《說文》古文“口”旁訛為“曰”,寫作“旪”。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從曰與口同意。蓋同言之和也。”“葉”現為“葉(yè)”的簡化字。另有異體作“恊”,表示萬眾一心,目標一致,合作努力。現代簡化時,將“劦”的兩個“力”簡化為兩點,寫作“協”。
詳細釋義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動詞 | 調和,和諧。 | mediate | 《尚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 協調;協和;妥協 |
會同,共同合作。 | joint;common | 《左傳·桓公六年》:彼則懼而協以謀我。 | 協作;協商;協作;協約;齊心協力 | |
幫助、輔助。 | assist | 《晉書·虞溥傳》:以贊協時雍,光揚盛化。 | 協助;協理;協辦 | |
〈文言〉符合;相同。 | conform | 《左傳·昭公七年》:史朝見成子,告之夢,夢協。 | 協允;協氣;協恭協睦 | |
〈文言〉悅服;順服。 | obey | 《尚書·微子之命》:上帝時歆,下民祗協。 | ||
〈文言〉逼迫。後作“脅” | force | 《金聲玉振集》:余皆協從。 | ||
〈文言〉合併;攙和。 | incorporate | 《楚辭·天問》:撰體協脅,鹿何膺之? | 協意 | |
〈文言〉通“挾”。懷藏。 | 謝靈運《酬從弟惠連》詩:務協華京想,詎存空谷期。 | 協情 | ||
形容詞 | 〈文言〉態度溫和。 | 《管子·弟子職》:既拚反立,是協是稽。 | 協從;協附;協服 | |
量詞 | 清末新軍的編制單位,在鎮之下。三營為標,兩標一協。相當於後代的旅。 | 《清會典·兵部一·尚書侍郎職掌》:標分其治於協、於營、於汛,以慎巡守,備徵調。 | ||
參考資料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眾之同和也。從劦從十。旪,古文協從曰十。葉,或從口。胡頰切(xié)【譯:眾人的協同和諧。由劦,由十會意。旪,古文協從曰、十。葉,協的異體,由十、口會意。】
說文解字注
同眾之和也。
各本作眾之和同,非是。今正。同眾之和。一如同力。
從劦、十。
十,眾也。胡頰切。八部。
康熙字典
〔古文〕旪《唐韻》《正韻》胡頰切。《集韻》《韻會》檄頰切,並音挾。《說文》:眾之同和也。從劦,十聲。《書·堯典》:協和萬邦。《皋陶謨》:同寅協恭。
又《爾雅·釋詁》:服也。疏:協者,和合而服也。《書·微子之命》:下民祇協。《晉書·虞溥傳》:崇尚道素,廣開學業,贊協時雍,光揚盛化。
又《集韻》與劦通。《山海經》:惟號之山,其風若劦。通作協。
又作汁。《周禮》註:卿士汁日。張衡《西京賦》:五緯相汁。
字形書法
書寫提示
❶“十”窄“辦”寬,頂部和底部左右旁都齊平。
❷“十”居左半格,首筆橫在田字格橫中線上側。
❸“辦”,㇆(橫折鉤)的橫段與“十”的橫筆持平;撇起筆豎中線右側,撇尖伸向“十”下側;左、右兩點都寫在橫中線下側。
書法欣賞
(書法圖來源 )
音韻參考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聲調 | 等 | 四呼 | 韻系 | 韻攝 | |
廣韻 | 協 | 胡頰 | 匣 | 怗 | 入三十怗 | 入聲 | 四等 | 開口 | 添 | 鹹 |
中原音韻 | 協 | 曉 | 車遮撮 | 車遮 | 入聲作平聲 | 撮口呼 | ||||
洪武正韻 | 協 | 胡頰 | 十葉 | 入聲 |
(音韻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