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無產階級

半無產階級一般指占有少量生產資料,需要出賣部分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勞動者。舊 中國 的絕大部分半自耕農、貧農、小手工業者、店員、小販等都是半無產階級,他們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

簡介

半無產階級的概念
是指處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只有極少的生產資料,經營很小規模的生產和其他營業。他們不能完全靠獨立勞動為全部生活來源,經常出賣勞動力,收入甚微。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半無產階級包括貧農、絕大部分半自耕農、店員和小販等,是一個數量極大的階級。他們遭受帝國主義、地主、商人、高利貸者以及資本家的殘酷剝削,生活困苦,瀕臨破產的邊緣,革命性很強。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半無產階級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是革命隊伍的主力。
我國半無產階級的產生
在大規模民眾起義被鎮壓以後,半無產階級興起了,即令下層人民的國內遷徙和移居海外也未能緩和這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相繼產生的現象。不論城鄉地區都廣泛存在著赤貧如洗的民眾,他們生活不穩定,居無定所,受饑饉、天災和傳染病的打擊最重。當時的有識之士對這一情景作過最有份量的描述。他們把這種不幸歸咎於以下幾種情況的綜合影響:農業困難,人口增長,內戰後的遣散兵員,由於引進技術和現代化企業所造成的失業(尤其在運輸業和紡織業)。
由於大多數農民和農村手工業者生計維艱,稍有風吹草動、農業歉收或稅收加重,都會使流民隊伍擴大。當時一系列嚴重的自然災害經常使得大片地區荒無人煙。直隸和奉天在1886、1890和1891年遭到水災。江蘇約六十個縣和安徽約四十個縣從1886到1911年連年遭受旱澇風蟲災害的襲擊。受災最嚴重的是黃河沿岸諸省,成千上萬的村莊年復一年成為旱澇災害的犧牲品,使它們既無時間又無資金去修復溝渠堤壩。許多地方的水利工程被棄而不用,這便加重了不利的氣候條件造成的危害,而使問題更加嚴重;廢棄的原因不單是管理腐敗無能,而且也在於地方資源枯竭。1902年四川七、八十個縣遭受旱災,破產的饑民多達幾十萬。農村傳統的團結互助和政府的微薄救濟,對於數不勝數的、失去了任何生計的饑民來說都無濟於事了。在許多地方,遊民的比例高得驚人,陝西某縣高達百分之九十,雲南某村高達百分之三十三,湖南某縣高達百分之二十五。當然並非所有的地方都遭受了同樣的打擊;在南方的富裕地區,人們還算是比較安居樂業的;但是,對於大多數地區來說,連年戰爭和天災的影響使得貧窮化更加普遍、更加深重了。
一般說來,清政府是維護地主利益的;1854年的上諭要懲辦拒絕交納田租的農民,其罪同於逃稅。在受災的情況下,官方則首先保護有恆產的農民和有固定職業的人。窮人往往被家族或其他鄉村組織所冷落或拋棄,但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政府的控制網:保甲和鄉約制度從此只能約束那些生活較好的公民,而不能控制窮人的行蹤了。小說家魯迅最尖刻地給我們描繪了幾百萬擠在中國城鄉而常年求乞的可憐人。他通過阿Q的性格作了這樣的描寫:生計艱難的阿Q有時出於城鄉人們的憐憫,有時出於他們殘酷的蔑視,到處受嘲弄和侮辱。
這些不堪一擊的人們——從農村日工、苦力、遊民、乞丐、最後直到土匪——都很容易成為社會公害的犧牲品,因此鴉片、賭博和賣淫盛行。但是,城鄉貧民也向秘密會社和民眾運動提供很容易被動員起來的後備軍。高度活躍於沿江各省的哥老會所吸收的大部分成員,就是來自破產的農民和工匠、太平軍之亂後被遣散的散兵游勇、苦力、因交通改進而賦閒的船夫等等;三合會則主要是吸收農村中的半無產階級。①在十九世紀後半期,抱有政治和社會宗旨的會黨超過只具有宗教性質的教門,這似乎是與失業遊民和社會的被遺棄者的人數增加直接有關,因為會黨對他們提供了保護和支持。
因此,清朝末年中國社會底層的特點勿寧說是生活不穩定和朝不保夕,而不是在繼續發展。其總的結果似乎是使得各個集團和各家各戶的處境都每下愈況,使得保持平民百姓正常生活的傳統結構趨於崩潰,並且使得那些結構所提供的一定經濟保障也遭到破壞。
誠然,一般老百姓的前景並非全是暗淡的。在象中國這樣幅員廣闊而又情況複雜多變的國度,有許多白手起家而發財致富的例子;有從普通苦力變成百萬富翁的例子,如葉成忠;有設法把日子過得很好的勤勞機靈的農民的例子;還有一些保持繁榮安寧的地區的例子。同另一些比較富裕的中間等級的地主、高利貸者、商人和其他經紀人一起,平民中也有些人上升到了現代上層社會。中國的絕大部分人口還是由擁有少量土地、有正常職業的農民組成。這些人也有個別流動的現象(只是未經研究,我們還不能比較其比例是否比過去為高);在許多地方,這類農民的生活資料正在減少,如山東和直隸,一個縣的平均耕地面積從1870至1910年減少了百分之二十到五十;在某些地區,他們在全體人口中的相對重要性隨著他們人數的減少而有所降低。但是在這類農民內部,他們的地位、作用和職業的變化卻是微乎其微的。但另一方面,不再屬於傳統士農工商職業階層的人口大量增加,而且這些人也不再受反映這些階層特點的舊的組織體系和結合方式的限制。這種人包括產業工人和一切毫無恆產的人(在傳統的社會觀念中,有無恆產是很重要的);它還包括破產的農民和工匠、形形色色的遊民和流氓無產者,以及散兵游勇和落魄文人。
傳統的社會體系便是這樣從上、下兩個方面一起瓦解的。不僅上層階級經歷了瓦解和變化,而且戲劇性地出現了一個邊緣的平民階級:他們不受法律的管轄,環境還驅使他們不受社會的控制,不受社會秩序的制約,也不受社會的尊重。
“半無產階級”是如何從中共領導階級中消失的
建國初,黨中央曾在檔案中說,“無產階級和半無產階級是領導階級”。河北省委黨校陰一剛等二位同志經過認真研究後認為,“半無產階級”的提法不妥,他們給中央寫信反映自己的意見,並要求毛澤東過問這個問題。毛澤東看了這二人的信後,認為他們的意見是對的,即讓安子文、胡喬木二人進一步研究。安、胡二人研究後,也認為陰一剛等人的意見是對的,毛同劉少奇等人商量後,改掉了“半無產階級”的不正確提法。
這個真實的故事很有意義。陰一剛等人見到中央檔案中一個新的提法,不是盲目地說是創新,更沒有用“非常精闢、非常深刻、非常及時”等阿諛之詞來頌揚,而是認真加以研究,當他們斷定這個提法不正確後,便向中央反映自己的意見。這是一種實事求是,敢言直諫的精神。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對理論工作者的意見,採取了重視和謙虛謹慎的態度,從而使一個理論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這件事雖不大,卻是一個完美的例子,很有啟示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