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核嬗變摻雜

半導體核嬗變摻雜

半導體核嬗變摻雜是用一定能量的中子、帶電粒子或γ射線等照射材料,通過選擇的核反應在基體中生成原來不存在的新元素,達到半導體材料的摻雜目的。目前,只有中子嬗變摻雜(NDT)得到了實際套用。此方法的原理是K.拉克-霍羅維茨於1951年提出的。1974年成功地用核反應堆熱中子對區熔矽進行核嬗變摻雜,首次生產了商品的中子嬗變摻雜矽。目前中子摻雜矽單晶已成為工業產品,產量逐年增加。

簡介

中子-內部結構模型圖中子-內部結構模型圖

用一定能量的中子、帶電粒子或γ射線等照射材料,通過選擇的核反應在基體中生成原來不存在的新元素,達到半導體材料的摻雜目的。目前,只有中子嬗變摻雜(NDT)得到了實際套用。此方法的原理是K.拉克-霍羅維茨於1951年提出的。1974年成功地用核反應堆熱中子對區熔矽進行核嬗變摻雜,首次生產了商品的中子嬗變摻雜矽。目前中子摻雜矽單晶已成為工業產品,產量逐年增加。

γ射線-內部結構模型圖γ射線-內部結構模型圖

超純矽在反應堆內主要同熱中子發生如下核反應

半導體核嬗變摻雜

此反應生成的穩定31 P就是N型矽希望摻入的施主元素,經照射後達到的31 P濃度N1(單位:厘米-3 )可用公式

半導體核嬗變摻雜

計算。式中N2為矽核30 Si的數密度(厘米-3 );σ為30 Si的熱中子輻射俘獲截面(0.11靶恩);嗞為熱中子注量率(厘米-2 ·秒-1 );t為照射時間(秒)。

核嬗變摻雜的突出優點是摻雜精度高和引入的雜質分布均勻。但反應堆的快中子和γ射線還會同時在矽中造成許多輻照缺陷,使矽的物理性能發生顯著變化。研究表明,為恢復矽的電學性能,需經800~900℃的退火處理。

半導體核嬗變摻雜的主要限制之一是殘餘放射性,對於中子摻雜區熔矽,這主要來源於放射性同位素32 P(半衰期為14.3天) 。因此,照射後的樣品需經一定時間的輻射冷卻,方可作為非放射性材料操作。

目前,對核嬗變摻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輻照技術、輻照缺陷的本質和退火行為以及擴大套用的可能性等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