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千年平安文化脈
縱觀歷史,一個文化貧瘠的民族,必然是一個落後的
![禮樂文化](/img/0/b47/nBnauM3XwITOyIzM0kDM0czM0MTM2MDN3IDMwADMwAjMxAzL5A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且光彩奪目的民族,因而她是一個充滿勃勃生機並引以為豪的民族。 自三皇五帝、堯舜禹湯,到周三王、"周孔"、孟子,華夏的沃土滋養了一條非常明晰而且搏動有力的儒家文化法脈,即夏、商文化、西周的禮樂文化。到了禮樂文化,實際上就是日臻成熟的周公思想的集大成,它形成了周文化的核心,也占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真正源頭。
禮樂文化,其外在表現為"禮",本質是"仁和",也泛指仁義禮智信。孫中山先生曾概括為"仁愛和平"是非常恰當的!《大雅民勞》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大雅文王》中載"遹求厥寧,遹觀厥成",《小雅伐木》載"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周末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的"和而不同"的觀點,《淮南子氾論訓》載"天地之氣,莫大於和,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可見,這些和平仁愛安定的思想已深刻影響和化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如英國學者伯特.波頓曾高度讚揚中國的"和平安定"思想,英國哲學家羅素讚揚"和氣是中國至高無上的品質"。在人類文明史的長河中,和平仁愛安定的思想早在周秦時代就根植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今天,我們平安的環境仍然薰染在這一濃郁的思想文化之中。可謂,千年平安搏動著同一條文化根脈!正因如此,儒家推周公為"元聖",並把周公與孔子並稱為"周孔", 也正因如此,史家稱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周文化的傳承。張岱年稱"博大精深的周文化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是恰中肯綮的;由此,我們說禮樂文化的精髓就是"和平仁愛安定"思想,或者說"和平仁愛安定"思想的源頭就孕育在禮樂文化之中。
施善政而聚民心,聚民心而安天下。
《史記》所載"虞芮之訟"的典故告訴我們,文王曾為西伯侯時,就樂善好施,武王、周公同樣典範地施行仁德且以之教化百姓,使周的域內呈現仁愛、謙恭、禮讓,"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的祥和景象。各諸侯如有不決之事,都來到西岐請求仲裁。虞、芮諸侯一次來到西岐,親眼見到了西岐良好的道德風化後,自慚形穢,悄悄地回去且相互轉告說:"吾所爭,周人之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於是,他們不但不在為那塊"地"爭執,反而把它命名為"賢原"。這塊"賢原"就成了虞、芮平安的典型標誌,"虞芮之訟"也成了西周良好風化的典範性事件。暴紂橫行天下,罪惡罄竹難書,天怒人怨,百姓不得安定;周仁布域內,民心潮聚,期盼平安,醞釀平暴。於是,著名的牧野之戰中終於暴發。各路諸侯紛紛而至,周兵勢如破竹,紂兵紛紛倒戈,暴紂的江山隨即土崩瓦解。周竟然以7萬兵力擊潰商紂70萬兵力,創下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偉大戰例!剪商後,周公、武王、成王仍然傳承文王的德政,沒有誅滅商紂之九族,而是採取化敵為友的安撫政策。他釋放了被紂關押的貴族箕子,整修了殷丞相商容的故居,培高了比干的墳墓,並在鹿台向平民大量散發糧錢……正是因為這一系列"仁愛""保民"的人性化政策感化朝野,所以贏得了民心,才形成了剪商時那所向披靡、推山倒海般的力量,創下了這奇蹟般的戰例。周不但很快得到了天下,而且很快安定了天下。
禮樂之綱保全定,剛柔並濟長久安。
忠信思想,在禮樂文化中極為閃亮。在武王病危之時
![千人同演《周頌》大典](/img/f/90f/nBnauM3XwMzNxkDN0kDM0czM0MTM2MDN3IDMwADMwAjMxAzL5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中華民族平安文化體系](/img/a/ebc/nBnauM3XygTN2UTN0kDM0czM0MTM2MDN3IDMwADMwAjMxAzL5A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周頌》中還記載周孝王用扁鍾獎勵功臣戰績的事件,這就說明周的禮、樂本質上是一體的。正因這些禮樂制度在周深植人心,而且被朝野廣泛認同並執著地踐行著,西周奴隸制國家才得以國富民安,欣欣向榮,呈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景象和成康盛世的局面;也正因如此,周朝成了在中國歷史上唯一壯寫了831年的穩固江山的朝代。
中華民族千年平安文化體系
禮賢下士,唯才是舉,是贏得天下人才的明智之舉
![岐山,周文化的發祥地](/img/c/cd9/nBnauM3X4QjM4YTOxYDO1MDNxITMwYzN0YTMwADMwAzMxAzL2g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可見, "仁愛和平""尚和安定"等思想在周文化中的內涵極為豐厚。岐山,周文化的發祥地。因而,岐山以周文化導引平安文化建設,這一創意既新穎又貼切,可謂近水樓台,得天獨厚。建設平安文化,並非一定要創造一種新文化,重要的是把周文化中"仁愛和平" 等諸多平安文化的元素,進一步科學地發掘、梳理、亮化,使之成為平安岐山建設的主導文化和亮點文化。
首先,很有必要對周文化與我們時代倡導的思想、道德和法紀的內涵,進行理性地辨證地分析和定位。"周公之禮"是奴隸社會以宗族血統為紐帶的等級制度的產物,它與現行的法紀在外延上當屬不同範疇;在內涵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有著明顯差異。但是,我們運用
![周文化中“仁愛和平”等諸多平安文化的元素](/img/3/bee/nBnauM3XxITN4QTO0kDM0czM0MTM2MDN3IDMwADMwAjMxAzL5A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深化、亮化周文化中"仁愛和諧"文化之精華,貴在營造
![中華民族廣為流傳的平安思想](/img/0/2f8/nBnauM3XxUTOwcTO0kDM0czM0MTM2MDN3IDMwADMwAjMxAzL5A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深化、亮化周文化中"仁愛和諧"文化之精華,就要在各行各業弘揚忠信文化,弘揚忠於職守、愛崗敬業和守信經營、守法經營的文化根脈,弘揚周之興,周之久在於"至德",在於"忠信";弘揚仁愛、保民、民生等"民為貴""民為天"思想,推及人倫道德、國民教育和黨的惠民政策落實,以之化解基層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矛盾和問題,體現"平凹生和諧"。
深化、亮化周文化中"仁愛和諧"文化之精華,就要弘揚"六守"、《無逸》等名篇名論中禮讓謙恭、居安思危的思想,教育人們謙恭處世,遵章辦事,依法治縣和防患於未然,明確社會主義道德、規章紀律、治安條例等法律就是我們必須遵循的時代"大禮"。只有循 "大禮"而行,社會才有安定和諧。
深化、亮化周文化中"仁愛和諧"文化之精華,就要將尚賢、禮賢文化推及人事制度改革和各級各類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人才嚴密科學、公正透明的選拔、進退平台和績效考評機制,激發人才正面的積極的潛能,規避庸者誤事,能者賦閒等人事、機制原因造成的矛盾和人才資源自相消耗,從而提高政府和基層部門、單位的公信力、執行力,為社會平安奠定人才基礎。有鑒於周公,人才問題上也應將化敵為友,教育轉化的思想推及法制、社會治安、諧社會建設和對外開放工作。
深化、亮化周文化中"仁愛和諧"文化之精華,還要在大力宣傳法紀的同時,強化基層網路建設和治安巡查監督,將不安定因素封殺在萌芽狀態。
總之,通過發掘弘揚周文化,逐步形成岐山的平安文化體系,使平安文化成為社會成員思想道德上的一座堅固的文化壩堤,在社會生活中形成平安文化的亮點,在社會治安等各項工作以平安文化作指導,並持之以恆地弘揚下去,和諧文化、平安文化必將成為平安岐山建設中堅強而厚重的思想文化後盾,必將在平安岐山建設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