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十產論》,醫學著作,中國古代婦產科醫學上的重要文獻,作者,北宋楊子建。內容簡介
“十產”,一曰正產,二曰催產,三曰傷產,四曰凍產,五曰熱產,六曰橫產,七曰倒產,八曰偏產,九曰礙產,十曰盤腸產。《十產論》除敘明正產外,還較詳細地論述了各種難產(異常分娩)的病因、症狀和助產方法。《十產論》對各種難產的論述,既切合實際,且具有較高科學水平。如在論傷產時指出:“傷產者……蓋欲產之婦,臍腹疼痛,兒身未順,收生之婦卻教產母虛亂用力。兒身才方轉動,卻被產母用力一逼,使兒錯路,忽橫忽倒,不能正生,皆緣產母用力未當之所致也……若未有正產之候,而用力早,並妄眼藥餌,令兒下生,譬如拔苗助長,無益而有害矣”。可見他對分娩過程及傷產原因分析之中肯。他對難產的處理方法皆源於實踐,決非紙上空談。如在論盤腸產(臨產時直腸脫出)時云:“盤腸生者,臨產母腸先出,然後兒生。趙都運恭人,每產則大腸先出,然後產子,產後其腸不收,甚以為苦,醫不能療。偶在建昌得坐婆一法而收之。其法以醋半盞,以新汲水七分,調停,噀產母面,每噀一縮。三噀盡收,此良法也”。利用醋和冷水的刺激而引起肌肉收縮,使脫出的“大腸”自行縮回,這不能不說是楊子建的臨床經驗之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十產論》對轉胎的手法,已有具體論述。如在論橫產(手或臂先露)轉正手法中云:“兒先露手,或先露臂,此由產母未當用力而用之過也。兒身未順,用力一逼,遂致身橫不能生下。當令產母安然仰臥,後令看生之人,先推兒手令入直上,漸漸逼身,以中指摩其肩推上而正之,或以指攀其耳而正之,須是產母仰臥,然後推兒直上,徐徐正之,候其身正,煎催藥一盞吃了,方可用力,令兒生下”。此外,論倒產(足先露)、偏產(額先露)、礙產(臍帶纏肩等胎位或胎式異常所致之難產,其助產的技術操作手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已是達到相當先進的水平。
作者簡介
楊子健,生卒年不詳,男,字康候,號退修,北宋時青神縣(今四川眉山市青神縣)人,著名婦產科專家。楊子健在醫學上精熟《內經》、《難經》,並旁及百科,著有《難經續演》、《護命方》5卷和《通神論》15卷等醫著。北宋文豪黃庭堅遊歷青神中岩寺時,曾結識楊子健,相交甚密,並悉讀楊醫學著作,備加讚賞,論其人云:“豈易得哉”,稱其學曰:“其說汪洋”,並為其《通神論》作序。
楊子健尤精婦產科,在其臨床實踐中,因感其世收生者少精良妙手,而致痛傷難產,產婦無辜殞命,胎兒橫遭夭折,乃於其臨床經驗基礎上,參閱前人有關婦產科學說,編著了《十產論》。
影響評價
清代名醫程仲齡曾讚嘆曰:“《十產論》可謂精且密矣。”後《十產論》流傳日本,震動了日本醫林。《十產論》成書於北宋元府年間(1098—1100),是中國古代婦產科醫學上的重要文獻,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專論難產的著作。雖然與現代產科相比,楊子建對難產的認識和處理方法還顯得很不全面。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夠提出較為完整的理論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難產的操作手法,已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了。
世界醫學史上異常胎位轉位術,一般認為是16世紀法國醫生阿姆布露斯·巴累(1517—1590)所創。但從《十產論》所載的轉胎手法來看,我國在這方面的成就則要領先西歐近500年。因此,可以說,《十產論》記載的“轉胎手法”是異常胎位轉位術的最早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