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里夼村

相傳建村於清朝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1年),原名展家夼,由展姓立村,村址在今村前小河南岸。

基本信息

村莊由來

1861年,捻軍過境,把房屋燒了,捻軍過後,人們遷到現在的村址建房居住,展姓的人不知去向。因距膠州城十五里路故改今名。

政區人口

十五里夼村位於膠州市南七點五公里,九龍鎮駐地北五公里,三面環嶺中間底窪平坦之處。東鄰東宋家塋村和二0四國道一公里,西有九城公路與村北橫貫東西的正陽省級公路(國慶節通車)膠州外環路交叉,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全村現有占地面積2220畝,其中耕地1793畝,全村共有331戶人家,總人口為1132人(其中男587人)。200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832.35萬元,人均純收入5004元。

經濟狀況

現有糧田面積1793畝,果園30畝,大棚蔬菜100畝。2002年春,投資6萬元挖了一座儲水16萬立方米的水庫,解決了村西耕地無水澆的局面。全村有私營企業(翻沙機加工)2家,與村里簽約投資建廠的外資企業4家。全村有農業運輸四輪車9輛,農用三輪車40輛,手扶拖拉機60台。1990年在村前建農村集貿市場(占地面積50畝),有主經營商店6處,流動經商戶6戶,還有部分短時個體經商戶。2005年,已有國內外七家來本村投資建廠,年內已簽約四家。

村居建設

整修了村裡的十字大街,消除死胡同,清理三大堆,為村民創造了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村莊也被評為青島市、膠州市、九龍鎮三級政府頒發的文明村莊獎牌。1993年,投資5萬元,在村東頭建了一座30米長、8米寬單口孔跨度8米的石拱橋,解決了村後流下柳柘河下游給村民遭成的交通障礙。1994年投資6萬元對村前靠近農貿市場的太子河進行了改造,用山石砌成寬4.5米,高2.5米,長約三百米的石道河,河道兩旁栽上了花木樹。
鼓勵村民在沿河地段植樹造林,實行誰栽誰受益的辦法,十幾年來村前後的河流都變成綠蔭帶,上萬棵楊柳樹長大成材,給部分村民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回報,此舉為美化環境、增加村民收入、防止水土流失一舉三得的好辦法。

社會事業

自1992年起設立大中專考生獎學金(大專400元,中專200元),凡本村每年考上的大中專學生都可享受獎學金。2004年,村里決定每年從公益金里給村民上交有關醫療部門合作醫療費,小病到村里衛生所,大病到醫院,解決了農村百姓看病難的問題。2005年6月,實現了老有所養,全村六十五歲以上的男女村民,按每月每人30元從公共積累中領到了養老金,將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將不斷增加養老金額。自2004年以來過年每人五十元,中秋節每人三十元,來幫助村民購買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已有85%的農戶安裝了電話,手機180部,85%以上的農戶安裝了有線電視,二00三年底村里投資18萬元讓村民吃上了沒有污染清甜的自來水(免費),舊村改造計畫(建二層樓居民區)已上報鎮政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