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南莊村
“谷家宗祠”,是姜南莊村谷氏祖廟原來掛在廟大門前的一隻橫匾上的四個字。 說到“谷家宗祠”,就不能不說“官家塋”,它們都牽扯到一個人,即谷生琰。 姜南莊,屬於里口山系的一個村莊,有的書上稱它為“前里口”。
姜南莊村全貌 [紀實]尋訪姜南莊谷家宗祠 矗立在姜南莊村中的谷家宗祠 半個谷家宗祠 “谷家宗祠”,是姜南莊村谷氏祖廟原來掛在廟大門前的一隻橫匾上的四個字。據說這名字就非同一般。一是“家”而不是“氏”。一般家廟都稱“×氏宗祠”;稱“×家宗祠”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得家族中曾有先祖為朝廷立過功勳者,該村族人才可以把他們號稱某家。“谷家宗祠”現在僅是一座殘破的家廟,但卻不可小覷!前些日子有人問我,區內有幾處尚存的老家廟遺蹟?我答道:大概是八處半。我在說這個數字時有意在“半”字上加了著重號。這個“半”就是指姜南莊的谷家宗祠。它原有三進廟房,外帶一幢草房。在規模上只是原來的一半。然而這卻是一處重要的家廟,因為谷氏在清朝出了個“谷大漢”即谷生琰,故谷廟得以稱“家”而非“氏”。這個家廟在眾家廟中,實在是“佼佼”者。 谷家宗祠始建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二期工程竣工於同治初年,廟碑立於同治四年(1865年),整座廟院占地約四五畝。這四五畝對家廟來說已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了。原先家廟的三進廟房,大門連同兩耳房(為看廟人居住)為一進;中間一進是大廳,為接待前來祭祀的族人和客人之用,相當於今天的“招待廳”;第三進是大殿,供奉先祖:內掛有家譜,家譜下有一長條幾,擺著祭器和祭品。建築是清式的廟宇建築,門前帶長廊,檐下有廊柱,是整座廟中最高最寬的主題建築。後來又在大殿後面建起一幢草房,為倉庫。而清末時,曾有一族人於廟後不遠處建一亭,亭檐下懸一掛匾,曰“禮門儀路”。此匾尚存。 寺廟在建築裝飾、供奉禮儀上,昔日之盛不可勝說。老人們回憶起來,興致洋溢,激情四射,令人身臨其境,感嘆唏噓。 廟門:松木的紅漆大門,每扇門板皆有4厘米厚,一邊一個鬥神畫像,秦瓊執鐧,尉遲恭執刀。至今門上早已油漆斑駁,而鬥神畫像仍有蹤跡可尋。據說,先前門前又有數條護門板,黑色,插式,護在門外。待開廟,先逐條卸下護門板,然後開啟廟門。門兩旁一邊一個石鼓,鼓上有雕刻的花紋,是品級的標誌。而廟的外牆又由很多石塊相互咬合壘成,極美,曰“花牆”。 門外的窗戶前有兩個一米多高的石柱子,是為旗標座,上插數米高的旗桿,常年掛旗,旗在風中獵獵作響。至今還可見到那兩個破損的旗桿座石,被人扔在廟前的牆根下。 廟內前後兩個大院的地面以及廟前空地上,皆用一種專門打制的方石塊鋪就。當你走進去,仍能感到它那緊密的契合,它那堅硬的平整,歷近一個半世紀而不亞於現代的鋪設。當年廟內前後兩院內還有兩棵“百日紅”,俗名叫“痒痒樹”。 當年靠廟內東西兩牆下,還有兩個花壇:奇花異草,假山怪石,美不勝收。 祭器祭品:當年的祭器,有香爐,蠟台,香桶(盛香用的大圓桶子),皆錫制。有豆油燈,還有假荷花。這些都常擺在供桌上。祭品有囫圇豬羊,囫圇雞,皆脫色,所謂“三牲”者即是。 這三牲祭品,開廟設祭讀祭單時,讀為“剛鬣一腔”“柔毛一隻”“時夜一隻”。有大餑餑(稱為“大面”)兩摞。大餑餑是族人安排16戶家境殷實且有巧婦的家庭來蒸的,一鍋只能蒸3個,以籠屜做鍋蓋。 楹聯和匾額:谷生琰舊居門楣上有一塊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的“進士及第”匾額;門內還有御賜“武魁”匾額一塊。谷生琰死後於家廟之外,在張村和黃家皂(張村西南3里)之間的大道北邊,早年從那裡舉行祭祀谷生琰的活動,豎一高大的鱉馱碑,其上刻有對谷生琰的褒揚之詞。 而到了家廟,廟內柱子上有一圓匾,系御賜,緊附在兩柱之上。上聯曰:“傳戰兩金川大將軍為國捐軀耿耿忠心光百世”;下聯曰:“欽承三襲命聖天子褒封崇祀煌煌巨典著千秋”。廟內其他門楣上、屋檐上以及屋內牆壁上,抬頭望去,滿目匾額,總計不下20塊,有“世受寵榮”“史冊垂勛”“餘慶長流”“俎豆千秋”“念惜先人”“萬古蒸長”等等。 飾物:廟裡有宮燈數十盞,有八角燈,有圓燈,分放廟內各處。開廟之日,廟內處處光亮,通夜燈火輝煌。 族人祭祀之誠 谷家宗祠直到上世紀60年代,余煙仍裊裊不斷,族內眾人頻來祭祀,其誠極為殷切。谷家宗祠每每過年、冬至、七月十五開廟三次,尤以過大年從初一到正月十六最為隆重。屆時區內外各村,凡姜南莊這一支谷姓之祖的後裔都來。有羊亭半壁山的,臥龍的,南郊的,北郊的,北觀的,南小城的,中陽的總共36個村,以至遼寧、哈爾濱的本支谷氏也前來祭典。 等各村人到齊了,谷家宗祠里開始放三桿炮,炮是土炮,140厘米高,粗約15厘米,裝上藥,點了火捻子,炮響三遍,祭祀活動即告開始。有按規“行禮”,有“訓子弟禮”,有“除夕祝文”,有“送年祝文”……其中最為虔誠者,當屬現經區谷家窪村的谷氏族人。 大約在清末民初,有一年過年時恰逢大雪,天地皆白;除本村外,其他各村概不能走,惟有谷家窪的谷氏族人踏雪而來,按時而入,竟不差一人!此後立下規矩:每年開廟,必等谷家窪的谷氏族人來到後才開廟,等到啥時也要等! 石頂子山下的“官家塋” 說到“谷家宗祠”,就不能不說“官家塋”,它們都牽扯到一個人,即谷生琰。威海第三批文物保護系列中,已將“谷家宗祠”和“官家塋”石雕一同納入保護範圍之中。 姜南莊,屬於里口山系的一個村莊,有的書上稱它為“前里口”。 人們常把軍馬嶺和“官家塋”混為一談,因為在“官家塋”的正南,有座高突的大山叫軍馬嶺,軍馬嶺之左一高聳的裸石山坡,名“城牆夼”。 “官家塋”、軍馬嶺及東北面的“城牆夼”連成一片,人們也就大體上稱“官家塋”為軍馬嶺了。 “官家塋”為谷氏的祖塋,山坡分為三搭,谷生琰的“衣冠冢”在中搭,再過一夼就是軍馬嶺了。人們稱“官家塋”,事實上也就是指谷生琰的“衣冠冢”墓地。 據《威海谷氏宗譜》上記載:葬谷生琰(衣冠)時是“全鼎御葬”,墓地坐南朝北,正北口是一大石牌坊,上面蹲了兩個石獅子。牌坊之南依次是一對石虎、一對石羊、一對石馬、一對石翁仲。墓地正中立一高大的龍頭碑,上有朝廷題額,又稱“神道碑”。谷生琰墓前則立一青石圓頭碑,和祭祀用的石桌、石香爐及石紙盆等等……這一切都毀於“文革”期間,所有的石柱石碑、石雕石刻全遭毀壞。 谷生琰戰死於乾隆三十八年。沒有谷生琰,沒有他的為國捐軀,就不會有這樣的墓地,也不會有這樣的“谷家宗祠”。 谷生琰其人其事 谷生琰,民間稱他是“谷大漢”。在谷昭儀先生主編的《威海谷氏宗譜》中有比較詳實的記錄:記為“進士及第”“為國捐軀”和“身後哀榮”三部分,表現了谷生琰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所立下的卓越功勳。 谷生琰,字錫九,於雍正二年(1724年)生於姜南莊。因其自幼身高力大,後又武功高強,鄉里人稱“谷大漢”。 谷生琰自幼習武,後到北京讀書,入太學,兼習文武。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武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中武進士,任四川川北守備,旋調宮內任皇帝的四品帶刀護衛。 乾隆帝登基後,他先後多次指揮平定了邊境叛亂和擊潰了境外入侵。在這十餘次戰役中,谷生琰參加過緬甸、安南之役,大小金川之役,其“投死為國,以義滅身”的精神深得皇帝嘉勉。 乾隆三十二年,王師征金川,生琰應召進剿。在大小金川共打35道石卡,15座卡碉,3座木城,一座橋樑,殺敵無數,因“功列超等”,被提升為“貴州都勻協右營游擊”,奉旨戴“雙眼孔雀翎”,受賜“恭親巴圖魯”勇號。 乾隆三十八年,谷生琰又奉命率兵占據大金川納占山樑。此地層巒疊嶂,雄關壁立,谷部衝鋒,獲大小石卡無數。後在西山樑與叛賊血戰數天,糧草不繼,身負重傷,斷一臂。他單臂血戰,經一天一宿,終因流血過多而陣亡。 此後就是朝廷名士的哀悼,再是蜀人自發立“將軍廟”,就是姜南莊落建的“官家塋”,後村里修建“谷家宗祠”。 宗祠中曾陳列過朝廷為谷生琰賞賜的儀仗。其中的萬民傘在上世紀50年代被村中國小校剪裁做成了少先隊大隊旗、中隊旗和小隊旗。 宗祠中還陳列有谷生琰的戰袍,及他那雙據說能藏進一個孩子的特大號戰靴。 一切都不復存在了,惟有殘缺的廟跡,以它的殘缺在歲月的長河中靜靜地冥想和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