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美女

《十二美女》是南召縣城關鎮土生土長的祖傳民間舞蹈。

基本信息

該舞是由十二個少年人(男女均可),著天仙女的扮裝。頭髮梳理成“二蓬摟”。每一蓬上嵌著花朵珠鏈,頭頂挽著仙子髻,身著披蓬雲袈、彩色長裙,腳蹬六寸高的鐵打拐子,拐子著地處裝有假做的“三寸金蓮”,穿一雙粉底彩幫、扎花安穗的花繡鞋,腿上的長燈籠被掩擋著人的真腳和拐子綁紮的地方,褲腿與腳相接處扎有四寸裹纏帶子。每個仙女都是右手執佛塵黑柄白穗,左手掛三角形汗巾,紅或綠色。

演出時,因腳下的拐子限制,美女們身體自然輕輕扭擺,腳下呈蓮步狀,然後在音樂的伴奏下,十二美女一模一樣的動作變換隊形。同時,隨著管弦樂奏出的“蕭妃舞”起扳開唱,邊唱邊舞,不斷變換隊形,隨著九段主體唱詞,做完五個舞蹈動作,即為一場結束,大約需要半個鐘頭時間。其唱詞是古老戲劇上的條子“八仙歌”加減,並加上開頭段和結尾段。其唱詞曲調乃是曲劇“剪剪花”、“銀扭絲”。

從該舞的內容看,是十二美女優美的舞姿和悠揚的唱腔,來表演八洞仙赴王母娘娘璠桃會,通過對八洞神仙各自神通的歌唱,祈求吉樣如意的美好願望。舞形式和思想內客非常統一、完整。

《十二美女》的藝術特點,首先是直觀美感強,角色扮裝美觀,整齊劃一,載歌載舞;再者,舞蹈陣容和場面規模宏大,然而表演本身卻輕歌曼舞,舒緩細膩。這種藝術形式富有特殊魅力。

《十二美女》是楊心田(一八五一——一九四一年,南召縣李青店街人)創編的舞蹈,基本上是在南召縣城(原名青店街)演出。三十年代為最盛,幾乎年年春節和春會要演出。一九四一年災荒過後,漸漸減少演出,到解放時期瀕於絕跡。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民間舞蹈的挖掘整理、一九五四年文化廳派—位女同志來南召幫助挖掘整理《十二美女》,經過她精心設計和導演,定型於五個舞蹈動作,後於同年暑期《十二美女》邀請參加了南陽地區的民間舞蹈大會演,後又被選拔出席河南省民間舞蹈大會演。舊社會扮裝十二美女的演員,一般都是男孩,因為孩子們不善於唱,起初幾年,還有一個老師扮作媒婆模樣,手扇巴焦扇,在十二美女旁邊唱,並暗暗指揮舞蹈隊形的交換。在《十二美女》演出三、五年以後,便不用再設老媒婆的角色了,就成了後來的十二美女了。只是在一九五四年,省文化廳派人幫助定型後,十二美女不再蹬拐子了,以便作好高難動作,同時也適宜舞台表演。其它方面,從裝束到動作、隊形、唱腔、調門、唱詞都與原來沒有變化,一九五四年參加省里會演後,此舞一直停演至今。
《十二美女》的音樂,是由管弦樂組成,有曲胡、二胡、古箏等樂器。

《十二美女》的創始人楊心田早已謝世。幸喜的是,楊心田的第三代傳人親孫子楊玉峰老人參加了爺爺創辦《十二美女》舞的首場演出,裝扮十二美女之一。據老人回憶,此舞創始於一九一九年春節,算起來,創始至今已有八十七年之久。楊玉峰老人回憶:當年他爺爺是根據春秋時期的一則民間傳說構思的,齊魯相鄰,但魯國勢弱而齊國勢強,魯國受挾於齊.魯國君出於政治需要,訂下美人計謀,從全國精選十二名美女,進行彈唱歌舞的訓練,然後婉轉進獻給齊君。企以美色和群舞迷惑齊君,使之沉緬酒色,而荒廢國政。進獻十二女,齊王大喜。果然,導致中計誤國,魯國才得以喘息機會,魯君抓緊時間勵精圖治,迅速轉弱為強,結果一舉打敗了齊國,雪去前恥。楊心田老人當年是站在愛國主義的立足點上,取魯君在國內訓練十二美女彈唱歌舞的情況來設計此舞的。因此,該舞在數十年的流傳中,受到人民的歡迎和熱愛,至今調查座談起來,當事人還都記憶猶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