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蠻

北蠻

北蠻,又叫北夷,北韃子,在古代泛指生活在北方地區野蠻的北方民族,由於北方氣候寒冷乾旱,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農作物生存,加之古代受耕作技術和冶煉技術的限制,生產力水平低下,北方地區物資匱乏,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沒有物質基礎去催生文明。有大量史料可查,在現今的東北三省地區,內外蒙古和山西北部地區曾一度是這些北方夷族聚居生活過的地區。漢代的匈奴. 鮮卑. 突厥(蒙古地區),魏晉南北朝的羌胡. 鐵勒,隋唐時期的室韋(今東北地區),五代十國時期的女真. 靺輵(今東北地區),宋朝的女真. 滿族. 蒙古(蒙古地區),都是北蠻,這些地區的民族不屬於華夏文明的範疇。但是仗著野蠻兇殘,北蠻子以屠戮的方式從蠻荒之地,侵略並遷徙到黃河以北地區,進而又擴展到中原地區,改用漢姓,改稱漢族,與少量原有北方漢人融合,形成了現今的北方民系。

稱謂的來源

築長城防止北蠻入侵 築長城防止北蠻入侵

北蠻,指的是北夷。他們是生活在西伯利亞南和明代長城以北(現今中國東北)地區的野蠻落後的民族,不屬於華夏文明的範疇。北蠻的稱謂起源於明朝(公元1368-1644年,漢族人所建立),由於當時漢族人的經濟實力和文明程度要遠遠高於明長城以外的北方異族,因此明代的中國人慣於稱呼明長城以北地區落的人為北蠻。而北蠻自身也承認:“我北蠻也,不與中國同” 。此外,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在其《在聯合省的東印度公司出師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一書中記述北蠻入侵中原的過程:“北蠻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悽慘景象,每個士兵開始破壞,搶走—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

稱謂的演變

北蠻是中國人對北方夷族的一種習慣性的稱謂,意思是北方野蠻民族的意思。歷史上對於北蠻的稱謂有過不少變化,但是所代表的群體卻沒有太大變化。北蠻子在古代泛指生活在北方地區野蠻落後的北方外族,主要居住於長城以北地區。由於北方氣候寒冷乾旱,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農作物生存,加之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去催生文明。所以中國曆朝歷代對於那些屬於華夏文明之外的北方異族在軍事上都有防禦措施,比如修築長城,用來防禦北蠻侵擾漢室邊境的情況。據史料記載,在現今的東北三省地區曾一度是這些北方蠻族聚居生活過的地區,而且這些蠻族的後裔並沒有消亡,而是在後期他們入侵中原後被中原的漢族人所同化,融入到漢民族的大家庭裡面去了,這一結果很好的證明了野蠻永遠戰勝不了文明,即使野蠻會對文明的造成衝擊,但是這種衝擊最終還是會被文明所覆蓋,野蠻永遠戰勝不了文明。關於北蠻的稱謂上於不同朝代上有所差異。

漢代時期

西漢和東漢,對於北方夷族的稱謂為:匈奴,鮮卑,突厥。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存在於公元222年—589年,對北方外族稱呼為:羌胡, 鐵勒,胡虜。

隋唐時期

對於今東北地區的北方夷族稱為:室韋,北獸。

五代十國時期

對北方夷族改稱女真(今東北地區),韃虜。

宋朝時期

對北韃子的稱謂有女真,北蠻子,韃靼。

明朝時期

北蠻之地 北蠻之地

明朝時期主要是對於明朝疆域之外的民系,如明長城以北地區的外族人被稱為:北韃子,韃靼,北蠻子,北蠻,北夷。

衝擊和影響

兩宋時期華夏文明南遷

南宋 南宋

北宋政權(漢人政權)先後與遼(契丹政權)、西夏(党項族所建)及金(女真人所建)對峙。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滅亡。北宋以開封(在河南)被攻入而結束,應天府建南宋作延續,與北宋合稱“兩宋”。1127年6月12日,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宋朝,以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位於南方,史稱南宋,以別於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金朝、西遼、大理國、西夏、吐蕃及13世紀初興起的蒙古帝國為並存政權。南宋由於軍事實力始終不敵金國,統治範圍被迫限於淮水秦嶺以南地區,與金國長期軍事對峙。由於北方落後民族的野蠻掠奪入侵以及北方夷族與漢族人之間的種族衝突異常激烈,華夏文明的主體在宋代已經完全遷到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

中文名:南宋別稱:大宋,南宋國
英文名:Southen Song Dynasty民族:漢族
定都:南京語言:漢語
地理位置:淮水秦嶺以南地區主要城市:廣州,泉州,杭州等
建立時間:1127年滅亡時間:1279年
貨幣:會子,金葉子滅亡原因:北方遊牧民族入侵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著名人物:陸游,文天祥,岳飛
主要宗教:儒教,道教,佛教末代皇帝:趙昺

南宋經濟

宋金對峙期間,南方的經濟明顯超過了北方。主要原因是:

由於南宋初期金軍多次南攻,但沒有渡過長江,南方所受戰爭侵擾較少;

北方人不願在金國統治下生活,大量移居到南方,使南方人口大為增加;

南宋朝廷採取了一些發展生產的措施。

1.

由於南宋初期金軍多次南攻,但沒有渡過長江,南方所受戰爭侵擾較少;

2.

北方人不願在金國統治下生活,大量移居到南方,使南方人口大為增加;

3.

南宋朝廷採取了一些發展生產的措施。

南宋文化

南宋是古代中國學術思想的巔峰時期。日本學者將宋代稱為“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著名華裔學者劉子健認為:“此後中國近八百年來的文化,是以南宋文化為模式,以江浙一帶為重點,形成了更加富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文化。”

崖山之後無華夏

眾所周知,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張弘范兵至廣東崖山。 南宋殘軍與元軍在廣東崖門海域展開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二月初六日晨,廣東崖門海域風雨交加,元軍發動總攻,宋軍血戰至黃昏,最終戰敗。太傅張世傑護楊太后突出重圍,左丞相陸秀夫攜少帝突圍無望,遂杖劍驅妻子入海,並背負年僅九歲的少帝趙昺蹈海殉國。大宋後宮及群臣也紛紛投海殉國,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趙昺死,赴海死,張世傑葬之于海濱,亦投海殉國。最終宋軍全軍覆沒,南宋滅亡。

兩宋300餘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常被稱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後的明清,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並且極力發展對外貿易。雖然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充裕,終宋一世,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其原因的。漢文明在宋朝時候,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後,獨立支撐數十年。蒙古軍隊占領中國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為惡劣。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蒙古屠殺造成了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在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後,還不到700萬,而且這個數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幾百萬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於瘟疫,飢餓的人口,那麽也至少屠殺了80%以上,據記載,宋人到中原後發現,中原地區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裡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蒙古軍隊攻占長沙時嶽麓書院的數百名書生全部壯烈戰死,但3百多年後,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更別提什麽陸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說中國的精英盡喪蒙元之手。此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朝還是受到北方夷族很大影響,大開歷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制商業貿易。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後,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後的數百年,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遊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崖山之後無中國。

“易衣冠、亡天下”。“中國”始終都是華夏,華夏始終都是進步文明的代表,而華夏也根本不曾以種族、民族劃分。“崖山之役以下,中國已經沒有一個統治集團有能力又有意願全盤接手華夏文明,並加以發揚光大,因此中國正朔已斷。“崖山之後,已無中國”大約此意吧。托現代教育的福,知道崖山之役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崖山是中國一個值得回憶的地方,中國人都應該認識它。
也許日本人說的是對的:宋之前是中國,宋之後是支那。古典意義上的中國已經滅亡,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遊牧民族之手。

明末清初漢族人再次亡國於北蠻之手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中國歷史上曾經兩次亡國,一次是蒙古人統治的所謂的元朝,還有一次是滿人統治的所謂的清朝!
揚州十曰、蘇州之屠《揚州十日記》、南昌之屠、贛州之屠、廣州之屠(《廣州市志--宗教志》)、江陰之屠(《明季北略》卷11)、崑山之屠(《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卷五一兵紀)、嘉興之屠、海寧之屠、濟南之屠、金華之屠、廈門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清軍文書陳殿桂,《雄州店家歌》)、涇縣之屠、大同之屠、汾州、太谷、泌州、澤州等。這些慘絕人寰的屠殺,模式基本一致:根據清軍頭子發布的屠城令,實施的殘忍的集體殺戮,和無恥的集體強姦。而屠殺後,不僅人頭被堆積成“京觀”,甚至還將女性的敏感部位割下,作為論功行賞的憑據!“取陰肉或割乳頭,驗功之所,積成丘阜”。

雖然經過了滿清“文字獄” 的摧殘,但這些暴行依然留下了大量的真實記錄:廣州大屠殺有西方傳教士目擊紀錄,大同大屠殺,甚至在第一歷史檔案館都可以找到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