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北港是古笨港的一部份,原為洪雅族貓兒乾棲地,漢人開發始於明朝天啟年間,漳州人顏思齊登入築寨,之後鄭芝龍招閩籍墾戶拓墾,陳衷紀、許友儀、林天生等漳泉墾首跟進,陳立勛建笨港街,清雍正之前港市盛極一時,但乾隆、道光年間,因笨港溪洪患,田園街市被新的北港溪中分為二,新地盤爭奪引發族群大翻臉,漳泉械鬥、吳蔡二族分姓械鬥,造成泉州人守北笨港(今北港),漳州人走南笨港(嘉縣新港)的新居。“北港街,即笨港”,原位於笨港溪(今北港溪)出海口。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顏思齊、鄭芝龍率眾登入笨港,並引三千移民入墾,為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之始祖。
早年笨港港道迂迴,易於迴避官兵,成為先民入墾台灣渡口之一。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樹璧和尚自湄洲,奉請媽祖赴台傳香,笨港始建“笨港天妃廟”,即今“北港朝天宮”。不久靈氣遠播,至道光年即有詩人贊稱“北港靈祠冠闔台。”
商業上,笨港因依畔笨港溪而興起,康熙年諸羅縣誌即記稱:“笨港街、台屬街市,此為最大”,乾隆年府志更記稱:“笨港街、俗稱小台灣。”,除此之外也有“一府二笨”之說。
滿清領台,民變不斷,多次波及“笨港”因林爽文事變而建“旌義亭”。同治年戴萬生之變殉難人士亦合祀於“旌義亭”,並改稱“義民廟”。
北港溪一如台灣其他溪河,非潦即旱;加上河道日益淤淺,離海愈遠,至日治時期,海關撤站始喪失貿易功能。但仍為農產品集散中心,日治時期糖廠的設立對北港近百年來的經濟亦帶來不少助益。
歷屆鎮長
第一.二.三屆林連續
第四屆蔡科
第五屆許禛興
第六屆王應東
第七屆許禛興
第八屆丁鎮民
第九.十屆許石井
第十一屆詹春泉
第十二.十三屆蘇晉卿
第十四.十五屆徐忠徹
第十六屆蕭永義
交通
客運
台西客運北港站
嘉義客運北港站
日統客運北港站
統聯客運北港站
公路
台19線
縣道145號
縣道153號
縣道155號
縣道164號
鐵路
北港線(1982年廢止)
口湖線(1980年廢止)
醫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北港醫院(媽祖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