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陸上交通不發達,舊時往往有被江河阻隔,又沒有橋樑的鄉間道路,一般地,這樣的地方往往設有渡口用船隻銜接兩岸交通。北渡與桃花灣 (今已建江廈橋) 是現今可考的我縣最早的渡口,設於宋代。近日的一個中午,我們來到石契鎮北渡村尋古渡訪古村。沿著一條進村水泥路,我們來到位於村北的古渡邊,眼前是一條寬闊的大河,村民介紹說,這就是奉化江。只見江兩岸綠野似錦,一條鋼板船正悠哉悠哉地從南岸搖過來,平靜的河水頓時泛起了層層漣漪,拍打著古渡口一塊塊平滑鑒人的石板。
簡介
北渡村因渡口而得名。這是個毗鄰甬臨線的小村莊,離寧波十餘公里,只有297戶人家779個人口。北渡地理位置特殊,與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村莊不大一樣,村莊四面環水,形似一隻田螺。奉化江從村北穿過,南塘河環村而行。擺渡過奉化江,即可達奉化方橋。
歷史由來
熱情的陳阿芳老伯向我們介紹了北渡的來歷。“北渡”係為對應奉化境內的“南渡”而命名。北渡早年為我縣通往奉化的主要水路之一,渡口初建時為義渡,過渡者免費。清朝至民國年間改為官渡,過渡者要付費。1933年,當時在上海經營鐘錶業績突出而有“鐘錶大王”之稱的村人孫梅堂與陳寶森一起募捐擴建,置船5艘,同姓過渡者免費,異姓的需付錢。最早的渡船是可乘28人的木船,到今天已改為可乘22人的鋼板船,渡工實行承包經營,撐船的艄公大多是會搖船、識水性的老人。
經濟建設
水上交通的便捷,擴大了北渡與外界的交流。陪同的村黨支書吳初根告訴我們,北渡早年有南門第一市之稱,每逢初一、初六,北渡村商賈雲集,奉化、姜山等地農民和寧波商人均要將米、席草、蔬菜和日用品運到北渡進行交易。渡口人來人往生意興隆,北渡遂成繁華之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渡口日客流量在三四百人左右。近年來,陸路交通日益發達,奉化方橋和姜山朝陽道路接通後,人們大多改走陸路,過渡者不斷減少。陳老伯告訴我們,從前去奉化走親戚都從渡口過,現在家裡有了機車,走公路比走水路快多了。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古渡衰落了。去年12月起,我縣撤消了北渡渡口的管理,渡口歸口給奉化統一管理。
地方特色
北渡村有耕田面積777畝,村民們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近幾年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村里湧現了不少水果種植專業戶。石契鎮工業經濟發達,所以該村走出家門到企業做工的村民也不少,還有一部分腦筋活絡的村民則去輕紡城經商,村民的年平均收入為4000餘元。近年來,村委會加快工業發展步伐,共興辦企業11家,這些企業主要生產針織、食品、電機、小五金、電子等產品,有的出口至歐美。村級經濟上去了,村委會開始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美好家園。村里先後投入300餘萬元,建造了友誼國小、村自來水廠、環村道路、水泥橋樑,對南塘河進行了駁坎砌石,又安裝了250KV變壓器,大大改善了村莊環境,古老的村莊重又煥發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