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版畫簡介
什麼是北大荒版畫?
北大荒版畫藝術特點
北大荒版畫的作品以北大荒的自然風光與下鄉青年的勞作與生活為主。改變了我國木刻以黑白為主要色彩的藝術表現手法,更多地使用色彩作為主要的造型手段,增強了套色版畫的藝術感染力,開創了我國現代創作版畫風格流派的新格局。北大荒版畫家採用層壓膠合板作為木面木刻的版材,使北大荒版畫多數作品的畫幅尺度動輒達到數千平方厘米,與傳統的“小版畫”不同,令觀賞者感受到更加強勁的視覺衝擊與心理衝擊。
北大荒版畫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晁楣,北大荒版畫畫派領軍人物,創始人之一,一九三一年生,山東菏澤人。
張禎麒,北大荒版畫的創始人、奠基人之一,一九三四年出生,海南海口人。杜鴻年,北大荒版畫的創始人、奠基人之一,一九二八年出生,安徽阜陽人。
北大荒版畫各個時期的特點介紹
北大荒版畫的作者群體和作品特點大致可從時間上分為三個時期,1958年至1968年為第一時期,1968年至1978年為第二時期,1978年至1998年為第三時期。
第一時期
1958年,以十萬轉業官兵開墾北大荒為背景而產生了第一代北大荒版畫的作者群體和北大荒版畫作品。張作良,晁楣,張禎麒,杜鴻年,張路等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作者,北大荒版畫就從他們手裡誕生,他們這一時期的作品就是原汁原味的北大荒版畫,這些版畫的特點就是北大荒版畫的特點,這些版畫的風格就是北大荒版畫的風格,這些作品是北大荒版畫的標準作品。
第二時期
1968年成立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以百萬知識青年奔赴北大荒的廣闊天地為背景而產生了第二代北大荒版畫的作者群體和北大荒版畫作品。此時的北大荒原貌還存在,百萬知識青年和十萬轉業官兵雖然不同,但群體上和生活上又很相似,其北大荒版畫的作者群體中又沒離開北大荒的第一代作者如郝伯義,李億平,楊凱生等,因此這一時期的作品不失北大荒版畫的特點和風格,只是畫面尺寸更大,場面更大,色彩更豐富,色版造型更大膽,因其造型力求精確,多少失去了粗獷拙雅的效果,因此有時被稱為新北大荒版畫。這一時期的主要作者還有趙曉沫,趙仁,劉榮彥,周勝華,張朝陽,陳玉平、李璞等。這一時期的北大荒版畫作品在特定歷史環境下,也有一些迎合當時政治環境所創作的主題性作品,題材上脫離了北大荒版畫表現現實生活的特點,但總體上繼承了北大荒版畫的全部特點,在當時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和輝煌,1974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二十五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展出的全部430件美術作品就有北大荒版畫作品20幅,占全部展出美術作品的4.6%。占全部展出的版畫作品中的14.5%。
第三時期
1978年至1988年為第三時期,這時的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北大倉,產生北大荒版畫的特定歷史,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生活都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一時期北大荒墾區的版畫作品及以後的作品,明顯受國外,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除保留北大荒版畫特點和風格的作品外,許多是製作精細,誇張變形,採用柔和的水印和絲網印製,給人一種甜美輕鬆浪漫優雅的藝術感覺的力求完美的版畫作品。這些是北大荒版畫的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