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京鼓樓、鐘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環境
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鐘樓位於中軸線最北端,其南約100米為
鼓樓。鐘鼓樓為元、明、清京城報時中心,並為元、明都市建設的重要體制之一。始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明永樂十八年(1420)重建。清乾隆十年(1745)再次重建鐘樓,全部磚石結構,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頂,殿式作法,占地約6000平方米。四面各有拱券門,二層樓上懸永樂年間鑄造的報時銅鐘,重63噸,撞擊聲可達方圓十數里。鼓樓為單體木結構建築,通高46.7米,重檐歇山頂,占地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736平方米。四面各有拱券門,二層樓上置大鼓一面,鼓面直徑1.5米,刀痕累累,為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時所砍。民國以後,鼓樓曾一度改名"明恥樓",以圖片和模型陳列展示八國聯軍入侵的情形,1984年經大修後,已闢為文物保管所對外開放。晨鐘暮鼓
根據明清規制,鐘鼓樓每天兩次鳴鐘,寅時的稱為“
亮更”,戌時的稱為“定更”。戌時開始在每個更次擊鼓,直到次日寅時。這被稱作“晨鐘暮鼓”。1924年以後,隨著鐘錶的普及,鐘鼓樓也不再用來報時。到了2001年的歲末,為慶祝新年,才重新鳴響大鐘和更鼓(仿製)。此後也偶爾為慶典或旅遊活動奏響鐘鼓。鐘樓和鼓樓是北京城最高的古建築之一,對研究明清兩代的建築工藝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且它們正處在古城中軸線的北端,和南面的景山遙相呼應,互為借景,也是研究北京城規劃布局的重要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