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北京勵志堂科舉匾額博物館,是全國唯一的民辦博物館。建築面積三千平米,分為序廳、秀才廳、舉人廳、進士廳、榜書藝術廳、拓片廳。館內再現歷史景觀,有1904年的金榜題名,仕子們考試的號舍等。
背景
科舉制度所形成的文化,是中國的主流文化。是它決定和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北京,八百年帝王之都,使其成為八百年科舉的中樞所在。八百年間,科舉最高等級的會試、殿試,多數都在北京舉行。此間在北京考出了約二百五十餘名狀元,近五萬名進士,何等的輝煌,何等的隆重!遺憾的是,現在的北京人,對科舉文化並沒有更多的了解,從而也疏遠了傳統文化。
當前,解讀國學,弘揚傳統文化,已被舉國關注。為此,我們以展陳眾多的科舉匾額,以科舉文化為切入點,引申出厚重的歷史文化。讓更多北京人在了解科舉制度的同時,進一步解讀國學,更好傳承悠久的歷史文化。
藏品
在科舉門的東西兩廂入口,各懸掛一塊“點睛”意味的清代匾額:左手為“協輔文教”,右手為“代起儒風”。邁過科舉門,一塊氣派非凡的明代石匾出現在記者眼前,此匾正中草書“狀元及第”,四周透雕文武狀元及耕讀形象。
據介紹,“狀元及第”匾為永樂二年,狀元曾棨為其江西同鄉、永樂九年的狀元簫時中所題。題刻為永樂16年,即公元1418年,距今已有589年的歷史。而能夠題寫狀元科名匾的人,一般只有皇帝、狀元本人或前科狀元。當年這塊石匾人曾棨32歲中狀元,受匾人簫時中26歲即中狀元。
特色
博物館中還列舉了歷代北京人與科舉考試的淵源。同時,按照北京貢院1比1的比例,再現了號舍考試和“金榜題名”時的原貌。“除號舍、金榜之外,我還有一個構想,就是用數百尊雕像,還原北京建國門貢院考試的現場。”姚遠利說。
“匾額見證的是中國的千年科舉制度,”姚遠利認為,這些匾額串聯起來,就是一部國史、家史和地方史。這些匾額見證中國科舉制度,從縣試、府試到院試,中秀才須過三試,而之後考舉人又難逃“五貢”,從生元到狀元,其中的科名和層次,展示中國科舉的最基本制度。而每一方匾題寫人的歷史背景也反映出當代以進士出身為榮,以“出身”論英雄的文化背景。而且每一方匾額的作者都可稱書法家,這裡匯集了狀元、榜眼、探花的書法藝術,形成“榜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