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瓜壺

匏瓜壺

匏瓜,俗稱“瓢葫蘆”,是葫蘆的變種,古代用作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曹植《祿神賦》中有“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勤。

基本數據

【名稱】:匏瓜壺
【類別】:紫砂壺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文物現狀】:留存至今

匏瓜壺匏瓜壺

簡介:

高9厘米口徑6.3厘米楊彭年制陳曼生銘。
底印“阿曼陀室”,把下印“彭年”。壺身銘:“飲之吉,匏瓜無匹。曼生銘。”“匏瓜壺”是曼生壺中不多見的一種造型。那壺銘“飲之吉,匏瓜無匹”七字行楷,簡潔古樸,含意費解。
匏瓜,俗稱“瓢葫蘆”,是葫蘆的變種,古代用作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曹植《祿神賦》中有“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勤。”當年唐雲看到這把壺的拓本,才知道此壺原為清代大收藏家吳大澄的藏品。吳大澄是唐雲好友吳湖帆的祖輩。這把壺應該是吳家的傳家之寶。有一次,“大風堂”的門人、山水畫家胡若思在蘇州舊貨商店看到了這把壺,就自作主張地給唐雲買了回來,成了唐雲“八壺精舍”中的一件珍品。此壺為什麼卻流落到市井?唐雲感到不可理解。
楊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他善制茗壺,渾樸雅致,首創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藝,雖隨意製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銘刻、工隸書,追求金石味。他還與當時名人雅士陳鴻壽(曼生)、瞿應紹(子冶)、朱堅(石梅)、鄧奎(符生)、郭麟(祥伯、頻伽)等合作鐫刻書畫,技藝成熟,至善盡美。世稱“彭年壺”、“彭年曼生壺”、“彭年石瓢壺”、聲名極盛,對後世影響頗大。
陳曼生(1768-1830),字子恭,號曼壽、曼公等。清乾隆三十三年生於浙江錢唐,道光十年卒。
陳曼生集書畫、金石、繪畫於一身,又精通文辭。結識了楊彭年、寶年、鳳年兄妹,與紫砂結下不解之緣。他以文人的審美標準,把繪畫的空靈、書法的飄灑、金石的質樸,有機地融入了紫砂壺藝,設計出一大批另闢蹊徑的壺型:或肖狀造化、或師承萬物。造型簡潔,古樸風雅,力掃繁瑣和落俗,使紫砂藝術柳暗花明,出現了歷史上的又一昌盛期。這種設計、製造、刻款、鐫銘多人合作,與圈內作者獨立研製生產出來的紫砂壺,即後人津津樂道的“曼生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