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思維

包袱思維

包袱思維是指在中國許多地方把兒童福利當成經濟發展的“包袱”,認為在兒童福利等社會保障上投入多了,在其他方面的投入就會減少,就會影響經濟的發展。事實上,完善的兒童福利制度不僅不是包袱,反而會為經濟發展增添內生動力。以農村地區學生的營養午餐制度為例,政府購買學生午餐服務能帶動一定數量的餐飲公司和配套企業,進而增加稅收、拉動就業。況且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一個孩子出現問題,一個家庭都很難保持正常的工作狀態,也不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可見,在兒童福利上加大投入、做好服務,不僅不是經濟發展的“包袱”,反而是轉型升級的契機。甩掉“包袱”思維,才能讓兒童福利制度不斷完善、發展,要加快建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保護型現代兒童福利體系,持續增加社會的向心力。

背景概述

2016年5月30日,《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2016)》發布。報告指出,2015年6月以來,我國兒童福利取得了多方面重大進展,尤其在對留守、重病、殘疾、貧困等困境兒童的救助保護和津貼保障方面進展突出。但是,我國兒童福利制度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加快建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保護型現代兒童福利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重視少年兒童的權益保障和福利改善,但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人口政策的調整,兒童福利制度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現狀的問題越發突出。以兒童醫療為例,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每1萬名0至14歲兒童平均僅享有5個兒科醫生,2010年至2014年我國兒科醫生總量減少了約0.3萬人。“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兒科醫生總量不足的問題會愈發突出。同樣面臨考驗的,還有基層兒童福利服務支撐系統。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僅有345個,顯然難以滿足特殊困境兒童的現實需求。

觀點

包袱思維包袱思維
兒童福利制度何以長期滯後於經濟發展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許多人把兒童福利當成經濟發展的包袱。他們認為,在兒童福利上投入多了,在經濟發展上,投入就會減少,就會影響經濟的發展。應該說,在改革初期,財政收入捉襟見肘的情形下,確實需要優先拼經濟。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財政收入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這種“切蛋糕”的思維,早已過時。

相反,如今完善的兒童福利,不僅不是包袱,反而是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隨著國家投入的不斷加大,必然釋放出天量的內需,拉動經濟成長。以農村學生營養午餐制度為例,政府購買學生午餐服務,必然能激活一定量的餐飲公司和配套企業,進而增加稅收、拉動就業。可見,國家在兒童福利上加大投入,不僅不是經濟發展的包袱,反而是轉型升級的契機。

事實上,完善的兒童福利制度,也是社會的重要粘合劑。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假若孩子出現問題,就會讓一個家庭失去希望,激化社會矛盾。而完善的兒童福利制度,則無疑能緩解這些矛盾。試想,假若孩子生重病後,家庭無錢診治,會不會刺激家長,甚至是產生偏激思想?而對極重病兒童實行基本免費制度,讓每一個孩子都“病有所醫”,豈不化解這份風險?因此,完善的兒童福利制度,也是社會的重要粘合劑,必須要努力構建。

如何加強與完善

需有效提升執行力

從出台政策,到兌現成兒童福利,中間還隔著不小的障礙。首先,各項兒童福利散見於不同領域,牽涉到不同部門,如何做到不漏項,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有待各部門做好配合,進行政策連結。

其次,執行政策比出台政策更難,比如留守兒童問題,不僅牽涉到兒童,還與勞動力市場和人口流動性密切相關,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針對兒童醫療的改革,更離不開醫改的大環境,醫改的共性難題,將成為兒童醫改的掣肘。

兒童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兒童福利政策當然越豐富越好,涵蓋面越廣越好,但在兒童社會問題仍然多發的當前,又必須有所側重。要想做到這一點,既離不開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更離不開強有力的執行力。

完善兒童福利制度重在雪中送炭

首先,加大農村兒童關愛力度,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不均等,農村兒童在求學、就醫、娛樂等多方面均明顯落後於城市兒童,因此,建立保護型現代兒童福利體系應給予農村兒童更多關愛。

另外,由於廣大農村相對閉塞,救助體系不夠完善,農村兒童一旦遭遇白血病等重大疾病,家庭往往無能為力,而社會救助又難以跟上,常常釀成人間悲劇。因此,健全兒童大病救助機制,為極重病兒童進行托底保障,讓廣大兒童尤其是農村兒童看病不再有後顧之憂已是當務之急。

其次,完善兒童福利制度還應與時俱進,輕“物質”、重“精神”。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發展,眼下,不管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廣大兒童的“物質”待遇都有質的飛躍,但“精神”問題卻常常被人忽視,這對兒童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從這些不時見諸媒體的新聞中,我們不難發現,本該清澈透明的童心世界,在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當下卻“精神”問題多多。作為成年人,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做孩子們的“知心姐姐”;作為政府,則應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機制,發動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關工委等群團組織,以及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志願服務組織等社會力量,及時、有效地為孩子們紓解心結,促其健康成長。

媒體點評

保障兒童福利也要講究“木桶理論”

要做好城市兒童福利保障,更要做好鄉村兒童福利保障。城市兒童由於身處城市,受到相關部門、社會組織、媒體的關注度高,且身處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無論是大病救助、還是生活與人身權利保障等,容易處於輿論中心,本應享受的福利也容易實現。而鄉村兒童身在草野,且呈現散居狀態,最容易忽略在兒童福利保障範圍之外。特別是那些流落在學校之外的鄉村兒童。

要保護好兒童群體,更要保護好每一個個體。在總結兒童福利成績時,每個地方幾乎都會拿出一堆百分比之類的數據,表示救助了多少兒童,建立了多少支隊伍,保障了多少人的權利。但事實上,對於兒童而言,“每個人都不應該是一座孤島”,我們要既關注群體,更關注每一個兒童,做到精準關愛兒童個體,為兒童提供更為精確的福利保障。一個個體出了問題,足以影響公眾對整個兒童福利保障工作的評判。

著名的“木桶定律”說,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狹義的兒童福利建設、鄉村兒童福利保障、精準關愛每一個兒童個體,就相當於兒童福利制度中的那塊短板,任何一個短板出了問題,足以影響公眾對整個兒童福利保障工作的評判。當這些短板得以彌補,兒童福利就容易讓人“看得見,摸得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